标签:中医入门 订阅该标签的文章

中医二羊总结的学习入门方法及心得体会

  • 第六章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六、泻泄

    第六章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六、泻泄

    六、泻泄 泻泄又称腹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溏或呈水样而言。包括急慢性肠炎,肠结核等疾患。 1.急性泻泄 主证:若偏寒湿则粪质清稀、水谷相杂、肠鸣腹痛、口不渴、身寒喜温、脉迟、舌苔白滑;偏于湿热则所下黄糜热臭、腹痛、肛门灼热、尿短赤、脉濡数、舌苔黄腻或兼有身热口渴等。 治法:以疏调肠胃气机为主。偏寒者可留针,并用艾条或隔姜灸;偏热者用泻法。 处方:中脘、天枢、足三里、阴陵泉。 2.慢性泄泻 主 ...

    阅读全文

  •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八、足少阴肾经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八、足少阴肾经

    十二经脉 八、足少阴肾经(共27穴) 1.经脉循行:起于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涌泉)出于舟骨粗隆下,沿内踝后向上行于腿肚内侧,经股内后缘,通过脊住(长强)属于肾脏,联络膀胱。 肾脏部直行脉:从肾向上通过肝和横膈,进入肺中,沿着喉咙,挟于舌根部。肺部支脉:从肺部出来,络心,流注于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肺部支脉:从肺部出来,络心,流注于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2.主要病候:咳血、气喘、舌干、 ...

    阅读全文

  •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奇经八脉 六、阳维脉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奇经八脉 六、阳维脉

    奇经八脉 六、阳维脉 1.经脉循行:起于足跟外侧,向上经过外踝,沿足少阳经上行髋关节部,经胁肋后侧,从腋后上肩,至前额.再到项后,合于督脉。 2.主要病候:恶寒发热,腰痛。 3.交会腧穴:金门(足太阳经)、阳交(足少阳经)、俞臑(手太阳经)、天髎(手少阳经),肩井(足少阳经)、头维(足阳明经)、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足少阳经)、风府、哑门(督脉)。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四节 形体-皮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四节 形体-皮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章 第四节 形体-皮 (二)皮 皮,皮肤的简称。皮毛是皮肤和附着于皮肤的毫毛的合称,包括皮肤、汗孔和毫毛等组织。皮肤有分泌汗液、润泽皮肤、调节呼吸和抵御外邪等功能。在五体中所说的皮,实指皮毛而言。一般习惯上常常皮与皮毛混称。 1.解剖形态: 皮肤是覆盖在人体表面,直接与外界环境相接触的部分。皮肤的纹理及皮肤与肌肉间隙处的结缔组织称之为皮腠,为腠理的组成部分。在中医文献上,有时又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二节 六腑-三焦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二节 六腑-三焦

    六、三焦 三焦,是脏象学说中的一个特有名称。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为六腑之一,属脏腑中最大的腑,又称外腑、孤脏。主升降诸气和通行水液,在五行属火,其阴阳属性为阳。 (一)三焦的解剖形态 对三焦解剖形态的认识,历史上有“有名无形”和“有名有形”之争。即使是有形论者,对三焦实质的争论,至今尚无统一看法。但对三焦生理功能的认识,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三焦,作为六腑之一,一般认为它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九章 第二节 预防

    《中医基础理论》第九章 第二节 预防

    第二节 预防 预防,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内经》称之为“治未病”。指出:“圣人下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可见古人早已认识到预防疾病,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意义。 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未病先防 (一)未病先防的概念 未病先防是指在人体未发生疾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这是中医学预防疾病思想 ...

    阅读全文

  • 《中医诊断学》第四章 辨证

    《中医诊断学》第四章 辨证

    第四章 辨证 辨证,就是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中医学中的“症”、“证”、“病”的概念是不同的,但三者之间又有着密切联系。所谓“症”,是指疾病的单个症状,以及舌象、脉象等体征。如发热、畏寒、口苦、胸闷、便溏、苔黄、脉弦等。“证”,是指证候,即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所出现若干症状的概括。例如,感冒病人有风寒证、风热证的不同,所谓“风寒证”是以病人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或鼻塞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四节 形体-脉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四节 形体-脉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章 第四节 形体-脉 在中医学中,脉有多种含义,一指脉管,又称血脉、血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夫脉者,血之府也”(《灵枢·决气》),属五体范畴。二指脉象、脉搏。所谓“按其脉,知其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属四诊范畴。三指诊脉法,属切诊、脉诊范畴。四指疾病名称,属五不女之一,即螺、纹、鼓、角、脉中之脉。 1.解剖形态: 在五体中,脉即脉管,又称血脉、血府,主要指血管,为气血 ...

    阅读全文

  •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五、手少阴心经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五、手少阴心经

    十二经脉 五、手少阴心经(共9穴) 1.经脉循行: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心与其他脏器相连系的部位),过膈,联络小肠。 “心系”向上支脉:挟咽喉上行,连系于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 “心系”直行的脉:上行于肺部再向下出于腋窝部(极泉)沿上臂内侧后缘,行于手太阴和手厥阴经的后面,至掌后豌豆骨部入掌内,沿小指内侧至末端(少冲)交于手太阳小肠经。 2.主要病候:心痛、咽干、口渴、目黄、胁痛、上臂内侧痛、手 ...

    阅读全文

  • 第五章 其他疗法 四、敷药法

    第五章 其他疗法 四、敷药法

    四、敷药法 将药物敷布于患处或穴位的方法,叫做敷药法。因所敷的药物不同,故分别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活血、止血、促使肿毒消散或溃破等作用。 (一)适应证 痈、疽、疮、疖、跌打损伤、哮喘、高血压等。 (二)操作方法 1.或将鲜药捣烂,平摊于棉垫上。 2.取一块大小相等的棉纸或纱布覆盖在药物上,将四边住里折叠整齐。 3.清洁局部,将药物敷贴于患处,用胶布或绷带固定。 (三)注意事项 1.敷药时温度要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