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中医入门 订阅该标签的文章

中医二羊总结的学习入门方法及心得体会

  • 《中医诊断学》第二章四诊 第四节 切诊-脉诊2-正常脉象

    《中医诊断学》第二章四诊 第四节 切诊-脉诊2-正常脉象

    (五)正常脉象 正常脉象古称平脉,是健康无病之人的脉象。正常脉象的形态是三部有脉,一息四至(闰以太息五至,相当72-80次/分),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柔和有力,节律一致,尺脉沉取有一定力量,并随主理活动和气候环境的不同而有相应的正常变化。正常脉象有胃、神、根三个特点。 有胃:有胃气的脉象,古人说法很多,总的来说,正常脉象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从容和缓,节律一致便是有胃气。即使是病脉,无论浮 ...

    阅读全文

  •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奇经八脉 五、阴维脉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奇经八脉 五、阴维脉

    奇经八脉 五、阴维脉 1.经脉循行:起于小腿内侧,沿大腿内侧上行到腹部,与足太阴经相合过胸部,与任脉会合于面部。 2.主要病候:心痛、忧郁。 3.交会腧穴:筑宾(足少阴经)、府舍、大横、腹衰(足太阴经)、期门(足厥阴经)、天突、廉泉(任脉)。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章 第一节 精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章 第一节 精

    第一节 精 一、精的基本概念 (一)精的哲学含义 中医学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精的概念,滥觞于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中的“精气说”。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在气的概念的演变过程中,以《管子》为代表将气范畴规定为精、精气,提出了精气说,认为精气是最细微而能变化的气,是最细微的物质存在,是世界的本原,是生命的来源。 《管子》精气说中的精、精气与气一元论的气范畴的含义同义。精、精气即是气,是形成天地万 ...

    阅读全文

  •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奇经八脉 八、阳跷脉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奇经八脉 八、阳跷脉

    奇经八脉 八、阳跷脉 1.经脉循行;起于足跟外侧,经外踝上行腓骨后缘,沿股部外侧和肋后上肩,过颈上挟口角,入目内眦,与阴跷脉相合,再沿足太阳经上额,与足少阳经合于风池。 2.主要病候:目痛从内眦始,不眠。 3.交会腧穴:申脉、仆参、跗阳(足太阳经)、居髎(足少阳经)、臑俞(手太阳经)、肩髃、巨骨(手阳明经)、天髎(手少阳经)、地仓、巨髎、承泣(足阳明经)、晴明(足太阳经)。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一节 五脏-肾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一节 五脏-肾

    五、肾(附:命门) 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右微下,左微上,外形椭圆弯曲,状如豇豆。与膀胱、骨髓、脑、发、耳等构成肾系统。主藏精,主水液,主纳气,为人体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为先天之本;在五行属水,为阴中之阳。在四时与冬季相应。 (一)肾的解剖形态 1.肾的解剖位置: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右微下,左微上。“肾两枚,附脊第十四椎”(《类证治裁·卷之首》)。 2.肾的形态结构:肾 ...

    阅读全文

  • 第六章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二、感冒

    第六章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二、感冒

    二、感冒 1.风寒感冒 主证:头痛、四肢酸楚,鼻塞流涕,咽痒咳嗽,咯稀痰、恶寒发热(或不热)、无汗、脉浮紧、舌苔薄白。 治法:取手太阴、阳明和足太阳经穴为主,毫针浅刺用泻法;体虚者平补平泻,并可用灸。 处方:列缺、风门、风池、合谷。 2.风热感冒 主证:发热汗出、微恶寒、咳嗽痰稠、咽痛、口渴、鼻燥、脉浮数、苔薄微黄。 治法:取手太阴、阳明、少阳经穴为主。毫针浅刺用泻法。 处方:大椎、曲池、合谷、鱼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章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章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官窍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功能。构成经络系统和维持经络功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称之为经气,经气运行于经脉之中,故又称脉气。经气是人体真气的一部分,为一种生命物质,在其运行、输布过程中,表现为经脉的运动功能和整体的生命机能。气无形而血有质,气为阳,血为阴,一阴一阳,两相维系,气非血不和,血非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哲学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和体系,即研究世界观的学问,是对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科学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离不开理论思维,离不开世界观的指导。所以,哲学和科学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是特殊和普通的辩证关系。医学研究生命 ...

    阅读全文

  • 第六章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二十三、胎位不正

    第六章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二十三、胎位不正

    二十三、胎位不正 指妊娠30周后,胎儿在子宫体内位置不正,常见于经产妇或腹壁松驰的孕妇。产妇本身多无自觉症状,经产科检查后才能确诊。 治法:选至阴穴,以艾条灸两侧至阴穴15-20分钟。每天1-2次,至胎位转正为止。据报道,成功率达80%以上,以妊娠7个月者成功率最高。 附注:胎位不正原因很多,须详细检查。如因骨盆狭窄、子宫畸形等引起,应作其他处理。

    阅读全文

  • 《中医诊断学》第二章四诊 第三节 问诊

    《中医诊断学》第二章四诊 第三节 问诊

    第三节 问诊 问诊,是医者通过询问患者或陪诊者,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经过、现在症状和其它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诊察疾病的方法。 问诊的目的在于充分收集其他三诊无法取得的与辨证关系密切的资料。如疾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或诱因以及治疗的经过、自觉症状,既往健康情况等。这些常是辨证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证据之一,掌握了这些情况有利于对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作出正确的判断。 因而问诊在疾病的诊察中具有重要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