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中医入门 订阅该标签的文章

中医二羊总结的学习入门方法及心得体会

  • 中医判断人体是否健康的八大标准

    中医判断人体是否健康的八大标准

    判断自己是否健康的八大标准 中医对于健康有非常明确且详细的判断准则,但对于大众来说,更有必要提供一些实际且方便的观察项目。因此,这里列出七大生活原则,可供大家自己判断健康状态。以便防微杜渐,及早治疗。 第一个:一觉到天亮。 这是心气平衡的表现。心主神,白天要工作,神当精神则精神,夜里要睡觉,神当潜藏则潜藏。但神的表现正常还要求五脏六腑都协调才行。那些睡觉有问题的人,都是神病了。或是心肾不交,或是胃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六节之神志活动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六节之神志活动

    一、神志活动 (一)神志的内容 神志,又称神明、精神。志为情志,亦属于神的范畴。中医学根据天人相应,形神统一的观点,认为神的含义有三:其一,泛指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包括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其二,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其三,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志、感觉、动作等生理活动,为人类生命活动的最高级形式,即中医学中狭义的神。人的神志活动主要包括五神(即神、魂、魄、意、志)和五志(即喜、怒、思、忧、恐)两个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三节 奇恒之府-脑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三节 奇恒之府-脑

    一、脑 脑,又名髓海、头髓。在气功学上,脑又称泥丸、昆仑、天谷。脑深藏于头部,位于人体最上部,其外为头面,内为脑髓,是精髓和神明高度汇集之处,为元神之府。 (一)脑的解剖形态 脑,位居颅腔之中,上至颅囟,下至风府(督脉的一个穴位,位于颈椎第1椎体上部),位于人体最上部。风府以下,脊椎骨内之髓称为脊髓。脊髓经项复骨(即第6颈椎以上的椎骨)下之髓孔上通于脑,合称脑髓。脑与颅骨合之谓之头,即头为头颅与头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六节之消化吸收与五脏调节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六节之消化吸收与五脏调节

    四、消化吸收与五脏调节 (一)消化吸收的过程 人以水谷为本,人体在生命活动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摄取饮食营养,以维持各组织器官正常的生理活动。水谷精微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要素之一,也是化生气血阴阳的物质基础。 消化吸收是饮食物代谢过程中的两个主要环节。消化,是指饮食物通过消化器官的运动和消化液的作用,被分别成清者和浊者的过程。即人将摄人的饮食物转变为可以吸收利用的水谷精微的过程。清者,指水谷精微;浊者,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五节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五节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即五脏之间的关系。“五脏之气,皆相贯通”(《侣山堂类辨》)。心、肺、脾、肝、肾五脏各具不同的生理功能和特有的病理变化,但脏与脏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密切联系着的:脏与脏之间的关系不单是表现在形态结构方面,更重要的是它们彼此之间在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上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因而形成了脏与脏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 五脏之间的这种互相联系和具有内在规律的认识是 ...

    阅读全文

  • 《中医诊断学》第四章辩证 第七节 三焦辩证

    《中医诊断学》第四章辩证 第七节 三焦辩证

    第七节 三焦辩证 三焦辨证,是外感温热病辨证纲领之一,为清代医家吴鞠通所倡导。它是根据《内经》关于三焦所属部位的概念,大体将人体躯干所隶属的脏器,划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从咽喉至胸隔属上焦;脘腹属中焦;下腹及二阴属下焦,并在《伤寒论》六经分证和叶天士卫气营血分证的基础上,结合温病的传变规律特点而总结出来的。 一、三焦病证的分类 三焦所属脏腑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标志着温病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上焦 ...

    阅读全文

  • 《中医诊断学》第二章四诊 第四节 切诊-按诊

    《中医诊断学》第二章四诊 第四节 切诊-按诊

    二、按诊 按诊,就是医者用手直接触摸、按压患者体表某些部位,,以了解局部的异常变化,从而推断疾病的部位、性质和病情的轻重等情况的一种诊病方法。 (-)按诊的方法和意义 1.方法 ①体位:按诊时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一般按胸腹时,病人须采取仰卧位,全身放松,两腿伸直,两手放在身旁。医生站在病人右侧,右手或双手对病人进行切按。在切按腹内肿块或腹肌紧张度时,可再令病人屈起双膝,使腹肌松弛,便于切按。 ②手 ...

    阅读全文

  • 第六章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二十四、肠痈

    第六章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二十四、肠痈

    二十四、肠痈 即阑尾炎。多由阑尾腔梗阻或细菌感染引起。 主证:初起脘部或绕脐作痛,旋即转至右下腹。以手按之,其痛加剧,痛处固定不移。腹皮微急,右腿屈而难伸,并有发热恶寒、恶心呕吐、便秘、尿黄、苔薄腻黄、脉数有力。甚则痛势剧烈,腹痛拒按,壮热自汗;脉洪数。 治法;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留针20-30分钟。一般每日刺1-2次,重证可每隔4小时针刺1次。 处方:足三里、阑尾、曲池、天枢。

    阅读全文

  • 二羊问答:学中医应该从哪里开始?怎么学?

    二羊问答:学中医应该从哪里开始?怎么学?

    中医二羊问答时间,回到一个业余爱好者们经常提到的一个问题,中医如何入门,从哪里开始学? 我是一名临床中医,学中医已经有十余年,对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 要学中医首先的搞清楚自己的目的? 1.只是一般业余爱好,养生保健? 2.还是系统学习诊病看病? 学习目的不一样,要学习内容自然不一样。 就第一种来说,目前市面上有许多的中医畅销书,这些书都比较普及,入门,好懂。这个仅仅是针对普通的业余爱好者而已。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章 第二节 气-生成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章 第二节 气-生成

    二、气的生成 人体之气,就生命形成而论,“生之来谓之精”,有了精才能形成不断发生升降出入的气化作用的机体,则精在气先,气由精化。其中,先天之精可化为先天之气;后天之精所化之气与肺吸人的自然界的清气相合而为后天之气。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相合而为人体一身之气。 人体的气,源于先天之精气和后天摄取的水谷精气与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腑生理活动作用而生成。 (一)气的来源 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