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中医入门 订阅该标签的文章

中医二羊总结的学习入门方法及心得体会

  • 《中医基础理论》第八章 第七节 疾病的转归

    《中医基础理论》第八章 第七节 疾病的转归

    第七节 疾病的转归 一、转归的概念 疾病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大多数疾病发生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终将结束,这就是疾病的转归。疾病的转归,是指疾病发展的最后阶段,即疾病的结局。一般而言,疾病的转归,可分为痊愈、死亡、缠绵、后遗等。 正胜邪退,疾病向愈:正胜邪退是在邪正消长盛衰发展过程中,疾病向好转和痊愈方面转归的一种结局,也是在许多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转归。由于患者的正气比较充盛,抗御邪气的能力较强,或因 ...

    阅读全文

  • 《中医诊断学》第四章 辨证 第一节 病因辩证

    《中医诊断学》第四章 辨证 第一节 病因辩证

    第一节 病因辩证 病因辨证是以中医病因理论为依据,通过对临床资料的分析,识别疾病属于何种因素所致的一种辨证方法。 病因辨证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可分为六淫疫疠、七情、饮食劳逸以及外伤四个方面,其中六淫、疫疠属外感性病因,为人体感受自然界的致病因素而患病。七情为内伤性病因,常使气机失调而致病。饮食劳逸则是通过影响脏腑功能,使人生病。外伤属于人体受到外力损害出现的病变。   一、六淫、疫疠证候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脏象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脏象

    第三章 脏象 脏与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脏象,原作臆象、藏象。“藏象”一词,首见于《素问·六节脏象论》。藏,指隐藏于体内的脏器。象,其义有二,一指脏腑的解剖形态,“象者,像也。论脏腑之形象,以应天地之阴阳也”(《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二》)。如“心象尖圆,形如莲花”(《医宗必读·改正内景脏腑图》)。其二指脏腑的生理病理表现于外的征象。“象,谓所见于外,可阅者也”(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象,形象也 ...

    阅读全文

  • 第六章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六、泻泄

    第六章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六、泻泄

    六、泻泄 泻泄又称腹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溏或呈水样而言。包括急慢性肠炎,肠结核等疾患。 1.急性泻泄 主证:若偏寒湿则粪质清稀、水谷相杂、肠鸣腹痛、口不渴、身寒喜温、脉迟、舌苔白滑;偏于湿热则所下黄糜热臭、腹痛、肛门灼热、尿短赤、脉濡数、舌苔黄腻或兼有身热口渴等。 治法:以疏调肠胃气机为主。偏寒者可留针,并用艾条或隔姜灸;偏热者用泻法。 处方:中脘、天枢、足三里、阴陵泉。 2.慢性泄泻 主 ...

    阅读全文

  • 《中医诊断学》第二章四诊 第一节望诊-局部

    《中医诊断学》第二章四诊 第一节望诊-局部

    二、局部望诊 望局部情况,或称分部望诊,是在整体望诊的基础上,根据病情或诊断需要,对病人身体某些局部进行重点、细致地观察。因为整体的病变可以反映在局部,所以望局部有助于了解整体的病变情况。 (一)望头面部 1.望头:望头部主要是观察头之外形、动态及头发的色质变化及脱落情况。以了解脑、肾的病变及气血的盛衰。 (1)望头形:小儿头形过大或过小,伴有智力低下者,多因先天不足,肾精亏虚。头形过大。可因脑积 ...

    阅读全文

  • 《中医诊断学》第一章绪论 第二节 中医诊断学的原理及其原则

    《中医诊断学》第一章绪论 第二节 中医诊断学的原理及其原则

    第二节 中医诊断学的原理及其原则   一、诊断学原理 对于人体疾病的诊断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认识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指导实践。而望、闻、问、切四诊,是认证识病的主要方法。 人体疾病的病理变化,大都蕴藏于内,仅望其外部的神色,听其声音,嗅其气味,切其脉候,问其所苦,而没有直接察病变的所在,为什么能判断出其病的本质呢?其原理就在于“从外知内”(《灵枢·论疾诊尺》),亦即“司外揣内”(《灵枢·外揣 ...

    阅读全文

  • 第六章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十五、痫证

    第六章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十五、痫证

    十五、痫证 痫证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失常的疾病,俗称羊痫风。 1.主证:本病一般多属实证,但反复发作可致正虚。发病之前,可有头晕、胸闷、神疲等先兆,旋即昏仆、不省人事、面色苍白、牙关紧闭、双目上视、手足抽搐、口吐涎沫、甚则二便失禁。发后头昏、肢软、神疲、苔薄腻、脉弦滑、久病则脉细。 2.治法:取任脉、督脉为主、佐以豁痰开窍。 3.处方:鸠尾、大椎、腰奇、间使、丰隆。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三节 奇恒之府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三节 奇恒之府

    第三节 奇恒之府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总称为奇恒之府。 奇恒,异于平常之谓。脑、髓、骨脉、胆、女子胞,都是贮藏阴精的器官,似脏非脏,似腑非腑,故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素问·五脏别论》)。马蔚进一步指出“脑、髓、骨、脉、胆与女子胞,六者主藏而不泻,此所以象地也。其脏为奇,无所与偶,而至有恒不变,名曰奇恒之脏”(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章 第二节 内伤病因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章 第二节 内伤病因

    第二节 内伤病因 内伤病因,又称内伤,泛指因人的情志或行为不循常度,超过人体自身调节范围,直接伤及脏腑而发病的致病因素,如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当等。内伤病因系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为病。由内伤病因所引起的疾病称之为内伤病。内伤病因,是与外感病因相对而言的,因其病自内而外,非外邪所侵,故称内伤。   一、七情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正常的情志活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章 第二节 气-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章 第二节 气-概念

    第二节 气 一、气的基本概念 气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气通常是指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内经》继承和发展了先秦气一元论学说,并将其应用到医学中来,逐渐形成了中医学的气学理论。 中医学把先秦气论思想应用到医学中来,对气范围的含义作了多方面、多层次的规定和分析,形成了以生理之气为核心的气论思想,不仅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而且对中国传统哲学气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