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第八章 第三节 内生五气病机

第三节 内生五气病机 内生“五气”,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等生理功能的异常而产生的类似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外邪致病的病理变化。由于病起于内,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和“内火”,统称为内生“五气”。因此,所谓内生“五气”并不是致病因素,而是由于气血津液、脏腑等生理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综合性病理变化。 一、风气内动 (一)内风的含义 风气内动 ...
中医二羊总结的学习入门方法及心得体会
第三节 内生五气病机 内生“五气”,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等生理功能的异常而产生的类似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外邪致病的病理变化。由于病起于内,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和“内火”,统称为内生“五气”。因此,所谓内生“五气”并不是致病因素,而是由于气血津液、脏腑等生理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综合性病理变化。 一、风气内动 (一)内风的含义 风气内动 ...
三、气的功能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它对于人体具有十分重要的多种生理功能。故曰:“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素问·五常政大论》)。“气者,人之根本也”(《难经·八难》)。“人之生死,全赖乎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医权初编》)。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动作用 气的推动作用,指气具有激发和推动作用。气 ...
第四节 切诊 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两部分内容,脉诊是按脉搏;按诊是在患者身躯上一定的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疾病的内在变化或体表反应,从而获得辨证资料的一种诊断方法。 一、脉诊 脉诊,是医者以指腹按一定部位的脉搏诊察脉象。通过诊脉,体察患者不同的脉象,以了解病情,诊断疾病。它是中医学一种独特的诊断疾病的方法。 (-)脉象形成的原理 脉象即脉动应指的形象。心主血脉,包括血和脉两个方面 ...
二十二、痛经 妇女在行经前后或行经期间,少腹部出现较剧烈的疼痛称痛经。 1.实证:经行不畅,少腹疼痛。如腹痛拒接,经色紫而夹有血块,下血块后痛即缓解,脉沉涩的为血瘀;胀甚于痛,或胀连胸胁,胸闷泛恶,脉弦的为气滞。 治法:取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酌量用灸。 处方:中级、次髎、地机、三阴交。 2.虚证:腹痛多在经净后,痛势绵绵不休;少腹柔软喜按,经量减少;每伴腰酸肢倦、纳少、头晕、心悸、 ...
第四章 辨证 辨证,就是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中医学中的“症”、“证”、“病”的概念是不同的,但三者之间又有着密切联系。所谓“症”,是指疾病的单个症状,以及舌象、脉象等体征。如发热、畏寒、口苦、胸闷、便溏、苔黄、脉弦等。“证”,是指证候,即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所出现若干症状的概括。例如,感冒病人有风寒证、风热证的不同,所谓“风寒证”是以病人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或鼻塞 ...
第二节 闻诊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的内容,是医者通过听觉和嗅觉了解由病体发出的各种异常声音和气味,以诊察病情。闻诊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诊察方法,是医者获得客观体征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听声音 听声音,主要是听患者言语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等变化,以及咳嗽、呕吐、呃逆、嗳气等声响的异常,以分辨病情的寒热虚实。 (-)正常声音 健康的声音,虽有个体差异,但发声自然、音调和畅 ...
第一节 体质的基本概念 一、体质的概念 (一)体质的含义 体质,又称禀赋、禀质、气禀、形质、气质等,即人体的质量。体质是人体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换句话说,体质是禀受于先天,受后天影响,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征。 这一定义,首先强调了人体体质的形成是基于先天遗传和后天获 ...
奇经八脉 五、阴维脉 1.经脉循行:起于小腿内侧,沿大腿内侧上行到腹部,与足太阴经相合过胸部,与任脉会合于面部。 2.主要病候:心痛、忧郁。 3.交会腧穴:筑宾(足少阴经)、府舍、大横、腹衰(足太阴经)、期门(足厥阴经)、天突、廉泉(任脉)。
十五络脉 1.列缺--手太阴络脉 手太阴肺经的别行络脉,名曰列缺,起于腕关节上方桡骨茎突后的分肉之间,与手太阴本经并行,直入手掌中,散布于大鱼际部。它的病变,实证为手桡侧腕部锐骨和掌中发热,虚证为呵欠频作,小便失禁或频数,可取它的络穴列缺治疗。穴在距腕一寸半处,别行于手阳明大肠经。 2.偏历--手阳明络脉 手阳明大肠经的别行络脉,名曰偏历,在腕关节后三寸偏历穴处分出,走向手太阴肺经;其支脉向上沿着 ...
第一节 精 一、精的基本概念 (一)精的哲学含义 中医学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精的概念,滥觞于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中的“精气说”。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在气的概念的演变过程中,以《管子》为代表将气范畴规定为精、精气,提出了精气说,认为精气是最细微而能变化的气,是最细微的物质存在,是世界的本原,是生命的来源。 《管子》精气说中的精、精气与气一元论的气范畴的含义同义。精、精气即是气,是形成天地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