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中医入门 订阅该标签的文章

中医二羊总结的学习入门方法及心得体会

  •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1.哲学基础:哲学是关于世界最一般的运动规律的科学。任何一门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哲学。在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彻底分开的古代尤为如此。中医学吸取了汉代以前的哲学成果,直接地大量地引用气、阴阳、五行、形神、天人关系等重要的哲学概念和学说,去阐明医学中的问题,使之成为中医学的重要概念和理论,把哲学理论与医 ...

    阅读全文

  •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奇经八脉 六、阳维脉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奇经八脉 六、阳维脉

    奇经八脉 六、阳维脉 1.经脉循行:起于足跟外侧,向上经过外踝,沿足少阳经上行髋关节部,经胁肋后侧,从腋后上肩,至前额.再到项后,合于督脉。 2.主要病候:恶寒发热,腰痛。 3.交会腧穴:金门(足太阳经)、阳交(足少阳经)、俞臑(手太阳经)、天髎(手少阳经),肩井(足少阳经)、头维(足阳明经)、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足少阳经)、风府、哑门(督脉)。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九章 第二节 预防

    《中医基础理论》第九章 第二节 预防

    第二节 预防 预防,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内经》称之为“治未病”。指出:“圣人下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可见古人早已认识到预防疾病,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意义。 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未病先防 (一)未病先防的概念 未病先防是指在人体未发生疾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这是中医学预防疾病思想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六节 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六节 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

    第六节 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 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主要是指:神志活动、呼吸运动、消化吸收、血液循行、水液代谢、生长生殖等。在健康状态下,表现为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活动;在病理状态下,则体现为患病机体的异常的生命现象。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的统一的系统整体。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脏腑功能协调平衡,阴阳匀平,气血和畅,维持着机体及其与环境的统一,保证人体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故曰:“内外调 ...

    阅读全文

  • 第五章 其他疗法 七、吹药法

    第五章 其他疗法 七、吹药法

    将药末均匀地吹到患处的方法,叫做吹药法。因药不同,故分别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祛腐生肌、芳香开窍等作用。 (一)适应证 口腔、咽喉、耳、鼻等疾病。 (二)操作方法 1.吹口腔、咽喉时,嘱病员洗漱口腔后,端坐靠背椅上,头向后仰,张开口,查清病位,左手将压舌板压住舌根,右手持吹药物迅速均匀喷入患处。 2.吹耳、鼻时,先清洗、拭净耳道或鼻腔,观察病变部位,用吹药器将药末吹入患处。 (三)注意事项 1. ...

    阅读全文

  • 《中医诊断学》第二章四诊 第四节 切诊-脉诊3病理脉象

    《中医诊断学》第二章四诊 第四节 切诊-脉诊3病理脉象

    (六)病理性脉象 疾病反映于脉象的变化,叫做病脉。一般来说,除了正常生理变化范围以及个体生理特异之外的脉象,均民各病脉。不同的病理脉象,反映了不同的病症,我国最早的脉学专书《脉经》提出二十四种脉象,《景岳全书》提出十六种,《濒湖脉学》提出二十七种,李士材的《诊家正眼》又增加疾脉,故近代多从二十八脉论述。 脉象是通过位、数、形、势等四方面来体察。位即脉之部位,是指在皮肤下的深度而言。 脉位分浮沉,浅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章 第三节 病理性因素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章 第三节 病理性因素

    第三节 病理性因素 在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原因和结果可以相互交替和相互转化。由原始致病因素所引起的后果,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另一些变化的原因,成为继发性致病因素。痰饮、瘀血、结石都是在疾病过程中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它们滞留体内而不去,又可成为新的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各种新的病理变化,因其常继发于其他病理过程而产生,故又称“继发性病因”。   一、痰饮 (一)痰饮的基本概念 1.痰 ...

    阅读全文

  •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五、手少阴心经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五、手少阴心经

    十二经脉 五、手少阴心经(共9穴) 1.经脉循行: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心与其他脏器相连系的部位),过膈,联络小肠。 “心系”向上支脉:挟咽喉上行,连系于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 “心系”直行的脉:上行于肺部再向下出于腋窝部(极泉)沿上臂内侧后缘,行于手太阴和手厥阴经的后面,至掌后豌豆骨部入掌内,沿小指内侧至末端(少冲)交于手太阳小肠经。 2.主要病候:心痛、咽干、口渴、目黄、胁痛、上臂内侧痛、手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八章 第四节之六腑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第八章 第四节之六腑病机

    二、六腑病机 (一)胆的病机 1.胆的生理病理特点:胆附于肝,与肝相表里,为中清之腑,禀春木之气,其性刚直,豪壮果断。故胆在病理上多表现为阳亢火旺之证,以实者居多。因火热可煎灼津液而为痰,故胆病又多兼痰,痰火郁遏,易扰心神。 2.胆的基本病理变化:主要反映在胆汁贮藏和排泄障碍,以及心神不安等方面。 (1)胆汁分泌、排泄障碍:情志所伤,肝失疏泄,或中焦湿热,阻遏肝胆气机,胆失疏泄,则胆汁分泌、排泄异 ...

    阅读全文

  • 第五章 其他疗法 五、热熨法

    第五章 其他疗法 五、热熨法

    五、热熨法 利用吸热的物体,或拌上某些药物,加热后熨在局部或特定穴位上,适当地移动位置,以达到行气活血、散寒定痛、祛瘀消肿的方法, 叫做热熨法。 (一)适应证 痹证、腰腿痛、腕腹痛、泄泻等。 (二)操作方法 将坎离砂放治疗碗内,加2%醋酸或食醋适量,拌匀,装上布袋,待温度升至45-50度后熨敷患处。或将盐、麸皮、晚蚕沙等炒至60-70度,装入布袋熨敷患处,每次15-30分钟。 (三)注意事项 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