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中医入门 订阅该标签的文章

中医二羊总结的学习入门方法及心得体会

  • 《中医诊断学》第四章 辨证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辩证

    《中医诊断学》第四章 辨证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辩证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辩证 气血津液辨证,是运用脏腑学说中气血津液的理论,分析气、血、津液所反映的各科病证的一种辨证诊病方法。 由于气血津液都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它们的生成及运行又有赖于脏腑的功能活动。因此,在病理上,脏腑发生病变,可以影响到气血津液的变化;而气血津液的病变,也必然要影响到脏腑的功能。所以,气血津液的病变,是与脏腑密切相关的。气血津液辨证应与脏腑辨证互相参照。   一、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九章 第二节 预防

    《中医基础理论》第九章 第二节 预防

    第二节 预防 预防,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内经》称之为“治未病”。指出:“圣人下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可见古人早已认识到预防疾病,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意义。 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未病先防 (一)未病先防的概念 未病先防是指在人体未发生疾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这是中医学预防疾病思想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六节 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六节 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

    第六节 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 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主要是指:神志活动、呼吸运动、消化吸收、血液循行、水液代谢、生长生殖等。在健康状态下,表现为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活动;在病理状态下,则体现为患病机体的异常的生命现象。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的统一的系统整体。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脏腑功能协调平衡,阴阳匀平,气血和畅,维持着机体及其与环境的统一,保证人体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故曰:“内外调 ...

    阅读全文

  • 《中医诊断学》第一章绪论 第三节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第一章绪论 第三节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四诊、八纲、辨证、疾病诊断、症状鉴别和病案撰写等。 四诊:也叫诊法,是诊察疾病的四种基本方法。望诊,是对患者全身或局部进行有目的观察以了解病情,测知脏腑病变。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嗅气味以辨别患者内在的病情,问诊,是通过对患者或陪诊者的询问以了解病情及有关情况。切诊,是诊察患者的脉候和身体其他部位,以测知体内、体外一切变化的情况。根据以上四 ...

    阅读全文

  •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五、手少阴心经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五、手少阴心经

    十二经脉 五、手少阴心经(共9穴) 1.经脉循行: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心与其他脏器相连系的部位),过膈,联络小肠。 “心系”向上支脉:挟咽喉上行,连系于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 “心系”直行的脉:上行于肺部再向下出于腋窝部(极泉)沿上臂内侧后缘,行于手太阴和手厥阴经的后面,至掌后豌豆骨部入掌内,沿小指内侧至末端(少冲)交于手太阳小肠经。 2.主要病候:心痛、咽干、口渴、目黄、胁痛、上臂内侧痛、手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章 第三节 病理性因素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章 第三节 病理性因素

    第三节 病理性因素 在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原因和结果可以相互交替和相互转化。由原始致病因素所引起的后果,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另一些变化的原因,成为继发性致病因素。痰饮、瘀血、结石都是在疾病过程中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它们滞留体内而不去,又可成为新的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各种新的病理变化,因其常继发于其他病理过程而产生,故又称“继发性病因”。   一、痰饮 (一)痰饮的基本概念 1.痰 ...

    阅读全文

  • 《中医诊断学》第二章四诊 第四节 切诊-脉诊3病理脉象

    《中医诊断学》第二章四诊 第四节 切诊-脉诊3病理脉象

    (六)病理性脉象 疾病反映于脉象的变化,叫做病脉。一般来说,除了正常生理变化范围以及个体生理特异之外的脉象,均民各病脉。不同的病理脉象,反映了不同的病症,我国最早的脉学专书《脉经》提出二十四种脉象,《景岳全书》提出十六种,《濒湖脉学》提出二十七种,李士材的《诊家正眼》又增加疾脉,故近代多从二十八脉论述。 脉象是通过位、数、形、势等四方面来体察。位即脉之部位,是指在皮肤下的深度而言。 脉位分浮沉,浅 ...

    阅读全文

  • 第一章 经络总论

    第一章 经络总论

    第一章 经络总论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内经》关于经络的记载说,它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内外,贯串上下,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藉以运行气血,营养全身,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护协调和相对平衡。 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路。经和络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指经脉,犹如途径,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为络脉,它譬如网络,较经脉细 ...

    阅读全文

  • 第五章 其他疗法 七、吹药法

    第五章 其他疗法 七、吹药法

    将药末均匀地吹到患处的方法,叫做吹药法。因药不同,故分别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祛腐生肌、芳香开窍等作用。 (一)适应证 口腔、咽喉、耳、鼻等疾病。 (二)操作方法 1.吹口腔、咽喉时,嘱病员洗漱口腔后,端坐靠背椅上,头向后仰,张开口,查清病位,左手将压舌板压住舌根,右手持吹药物迅速均匀喷入患处。 2.吹耳、鼻时,先清洗、拭净耳道或鼻腔,观察病变部位,用吹药器将药末吹入患处。 (三)注意事项 1.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八章 第四节之六腑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第八章 第四节之六腑病机

    二、六腑病机 (一)胆的病机 1.胆的生理病理特点:胆附于肝,与肝相表里,为中清之腑,禀春木之气,其性刚直,豪壮果断。故胆在病理上多表现为阳亢火旺之证,以实者居多。因火热可煎灼津液而为痰,故胆病又多兼痰,痰火郁遏,易扰心神。 2.胆的基本病理变化:主要反映在胆汁贮藏和排泄障碍,以及心神不安等方面。 (1)胆汁分泌、排泄障碍:情志所伤,肝失疏泄,或中焦湿热,阻遏肝胆气机,胆失疏泄,则胆汁分泌、排泄异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