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人在后台私信我:“怎么学中医?如何才能有效学习?”
这么多年摸索学习、一路走来,我发现一个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了马上能实践,帮我解决问题。而这方法不仅仅适用于学习中医。
中医是一门有理论,更注重实践的临床技术、技艺。
我仔细回想了一下我学习中医的过程,这一路走过来的历程。有一段时间,我进步很快,并且帮助我在临床上打开了局面。
我是专业科班出身,大学读了七年,本硕连读。在校期间,书看了很多,图书馆里无论是理论还是各大家合集,包括一些老古董书,差不多都被我翻了一遍。
书读多了,最多算是开阔了眼界。另一个副作用,就是内心会有点自负。就是这也看不上,那也不行,现实中遇到的中医、遇到的老师,都入不了我的眼。
其实,临床实习之后我才知道,这叫眼高手低。中医的书读多了有用吗?肯定有用,但还不是最主要的。大家都知道纸上谈兵、夸夸其谈的故事。如果只是读书,特别是死读书,后果就是这样。自以为自己学了一身本事,但一临床就抓瞎。
说得不好听,中医硕士,看个感冒发烧都没底。毕竟,上大学时上课的老师说,他自己家的小孩半夜发烧,他也带着孩子去儿童医院排队看急诊。
你看,理论是一回事,现实操作又是一回事。我又想起两件事来。
好几年前,我的亲弟弟在广州这边打工,他在我租房子的地方住了一段时间。那时我刚毕业工作没多久。
我弟弟有腰痛的毛病好几年了,平时总看他敲腰。年纪轻轻的,怎么三天两头腰不舒服呢?有几天他说腰很痛,我还从我们医院拿了两个膏药给他。
结果贴了没有用,后来痛得厉害了,他自己跑去附近一家医院看急诊。B超提示:肾结石。
怎么办?一个迫切的问题摆在我面前。
首先是他腰痛,我误判是腰肌劳损,贴了膏药没有用,根本没想到是肾结石引起。这个算是误诊。
现在他又痛得厉害,打了止痛针还是很痛。中医有办法吗?中药用什么方子呢?我上学时候学过啊,肾结石叫“石淋”,常用方子是石韦散。
我没什么经验,也没治过。那就按书本的来,抓了石韦散,吃了两天没有用。
吃了之后腰痛没缓解,反而更酸、更没力了,腰像断了一样!
哦豁,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毕业,一出手果然没效果!怎么办?于是到网上查,查了好几个方子,看看别人的思路。
看其他人分享的也都是这个石韦散的方子啊,清热利尿除湿。
但效果不好啊。于是我试着去收集症状,按以往所学的知识去辨证。他的症状很典型:腰痛,平日经常酸痛。这次发病合并尿急尿痛,痛起来直接冒冷汗。
B超提示肾积水。
舌淡胖苔白,脉沉细无力。
这不是什么湿热啊,没看到任何热象,反而是偏虚寒。
于是我开了济生肾气丸方子,在金匮肾气丸基础上加牛膝、车前子,加上排石的鸡内金30g、金钱草30g、海金沙15g。开始了7剂。每天下班我给他煲药。吃到第五天时候,石头下来了,整个人突然好了,一身轻松,平日腰酸痛的感觉也没了。
中药还是有点用啊,但我照搬没有效果。这个方子我就记住了,因为第一次用中药打肾结石啊。
几年过去,我后来也得了肾结石。疼痛坐立难安,都强忍着上了一天班,实在不行还让同事给我扎了火针。
在手臂上的手三里下了火针,稍微缓解,过一会又痛。去做B超,没有看到结石,但有肾积水。
这肯定是结石了,还放射到肚子痛,尿频尿急尿痛。有了之前的经验,我想赶快上中药啊。于是我又套用了之前给弟弟用的方子。
结果吃下去,疼痛又重了,小便很黄。
怎么又不行了?我平日也是阳虚怕冷的体质,这个方子应该没错啊。吃了两天,疼痛没有缓解。
我看小便很黄了,心想应该是热重了,不能再用附子、肉桂。于是去掉大热的药,加了猪苓、石韦。
吃了两天,腰没那么痛了,小便舒畅了。吃到第六天,石头下来。那天刚好是周末,我在医馆出诊,还特意拍了照片,原来是这玩意作祟——米粒那么大,黄色小石头。
有了这两次的经历,我体会特别多。这个中医啊,临床跟看书还真不是一回事。以往所学,你以为你懂了、你会了,一旦实践又不行。
是啊,怎么办呢?刚毕业年轻,没有病人,也没太多看病的临床经验。一开始工作,看病开药的人少啊,我做的工作最多的是针灸,常见的就是颈肩腰腿痛。
按市面常用的套路,哪里痛就在那周围扎上针、加个电,有的有缓解,有的完全没效果啊。
怎么办?于是又得学习,找来一本书,别人介绍说是效果还不错的。于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
来了一个腰痛的,先按原来套路给别人用上,这等待的期间赶紧翻书,看书上用什么穴位、怎么扎的。
于是,按原来的电针扎完之后,我就试着用一遍刚才所学的。很多时候,疼痛症状当下缓解了,信心大增。
用出了效果,一些老病人也慢慢找我开中药。就这样我慢慢打开了临床局面。
你看,现在回想起来,这些经历:学习最有效的,是我遇到问题、急需去处理的时候。
我需要一个有效的方子、几个有效的穴位来解决问题。这时候根据问题、根据痛点去找答案,马上实践,马上有反馈。这样的学习方法效率太高了,太有效了。
学了马上用,这些学到的东西马上就变成自己的了,想忘记都忘不了。
所以,总结一下,这个学习方法就是:根据当下的痛点、困难去学,学了马上用,遇到问题接着去找答案。
这个方法,我后来用在其他地方都如鱼得水。后来我就经常跟一些业余爱好学习中医的朋友讲:你们学习中医,一定不要像中医药大学的学生一样,拿着一本《中医基础理论》在那从头到尾慢慢翻看。这样效率太低,你没那个时间和精力。
最主要的是,大家的脑子不是小时候的脑子了,学了不用,很快就会忘记。
学了忘,这是一定的,因为你学了不运用,过两三天就会忘记。

如此反复,效率太低了。从自己身上的毛病、家里人的毛病入手,边学边解决,边实践边印证。这样毛病解决了,又学到了有用的中医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