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中医入门 订阅该标签的文章

中医二羊总结的学习入门方法及心得体会

  • 《中医基础理论》【附】五运六气 第三节 运气学说应用之治疗防病

    《中医基础理论》【附】五运六气 第三节 运气学说应用之治疗防病

    四、运气与治疗 中医治疗疾病注意季节气候的变化,强调“必先岁气,无伐天和”(《素问·五常政大论》),“无失天信,无逆气宜,无翼其胜,无赞其复,是谓至治”(《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所以,“凡治病不明岁气盛衰,人气虚实,而释邪攻正,实实虚虚,医之罪也”,“凡治病而逆四时,生长化收藏之气,所谓违天者不祥,医之罪也”(《医门法律·申明内经法律》)。 兹将根据运气学说治病用药的规律介绍如下: (一)主气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以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使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密切联系,外连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此即五脏一体观。 五脏是人体生命的中心,与人体各组织器官和生命现象相联系。如: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等六腑,为五脏之表; 脉、皮、肉、筋、骨五体,为五脏所主;面、毛、唇、爪、发五华,为五脏所荣; 舌、鼻、口、目、耳及二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六节之生长生殖与五脏调节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六节之生长生殖与五脏调节

    六、生长生殖与五脏调节 (一)生长生殖的过程 人的生命历程从胎孕、发育、成长、衰老乃至死亡,经历着一个生、长、壮、老、已的过程。生长壮老已是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人的生命活动是以脏腑阴阳气血为基础的。脏腑阴阳气血平衡,人体才能正常生长发育。“生之本,本于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阴阳是生命之本。阳化气,阴成形,生命过程就是不断地化气与成形的过程。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为人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二节 六腑-小肠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二节 六腑-小肠

    三、小肠 小肠居腹中,上接幽门,与胃相通,下连大肠,包括回肠、空肠、十二指肠。主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与心相表里,属火属阳。 (一)小肠的解剖形态 1.小肠的解剖位置:小肠位于腹中,上端与胃相接处为幽门,与胃相通,下端与大肠相接为阑门,与大肠相连,是进一步消化饮食的器官。小肠与心之间有经络相通,二者互相络属,故小肠与心相为表里。 2.小肠形态结构:小肠呈纡曲回环迭积之状,是一个中空的管状器官。“小肠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二节 六腑-膀胱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二节 六腑-膀胱

    五、膀胱 膀胱又称净腑、水府、玉海、脬、尿胞。位于下腹部,在脏腑中,居最下处。主贮存尿液及排泄尿液,与肾相表里,在五行属水,其阴阳属性为阳。 (一)膀胱的解剖形态 1.膀胱的解剖位置:位于下腹部,居肾之下,大肠之前。在脏腑中,居于最下处。 2.膀胱的形态结构:膀胱,为中空囊状器官。其上有输尿管,与肾脏相通,其下有尿道,开口于前阴,称为溺窍。 (二)膀胱的生理功能 1.贮存尿液:在人体津液代谢过程中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五节 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五节 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的生理功能虽然不同,但它们都是化水谷,行津液的器官。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津液的输布、废物的排泄等一系列过程,就是六腑在既分I又合作的情况下,共同完成的。胃、胆、小肠密切协作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并将糟粕传人大肠,经过大肠再吸收,将废物排出体外。膀胱的贮尿排尿,与三焦的气化也是相互联系着的。三焦的功能则包括了它所参与的消化、吸收与排泄等各方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八章 第二节 基本病机之邪正盛衰

    《中医基础理论》第八章 第二节 基本病机之邪正盛衰

    第二节 基本病机 基本病机,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病理变化的一般规律及其基本原理。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与机体的体质强弱和致病邪气的性质有密切关系。体质不同,病邪各异,可以产生全身或局部的多种多样的病理变化。尽管疾病的种类繁多,临床征象错综复杂,千变万化,各种疾病、各个症状都有其各自的机理,但从整体来说,总不外乎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气机紊乱等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   ...

    阅读全文

  •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奇穴 一、头颈部穴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奇穴 一、头颈部穴

    奇穴 一、头颈部穴     (1) 四神聪 Sìshéncōng [定位] 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四穴。 [解剖] 在帽状腱膜中;有枕动、静脉、颞浅动、静脉顶支和眶上动、静脉的吻合网;布有枕大神经、耳颞神经及眶上神经分支。 [主治] 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狂,痫证,偏瘫,脑积水,大脑发育不全。 [刺灸法] 平刺0.5~0.8寸;可灸。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二节 六腑-大肠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二节 六腑-大肠

    四、大肠 大肠居腹中,其上口在阑门处接小肠,其下端紧接肛门,包括结肠和直肠。主传化糟粕和吸收津液。属金、属阳。 (一)大肠的解剖形态 1.大肠的解剖位置:大肠亦位于腹腔之中,其上段称“回肠”(相当于解剖学的回肠和结肠上段);下段称“广肠”(包括乙状结肠和直肠)。其上口在阑门处与小肠相接,其下端紧接肛门(亦称“下极”、“魄门”)。大肠与肺有经脉相连相互络属,故互为表里。 2.大肠的形态结构:大肠是一 ...

    阅读全文

  •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二、手阳明大肠经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二、手阳明大肠经

    十二经脉 二、手阳明大肠经(共20穴) 1.经脉循行:起于食指末端(商阳),沿食指内(桡)侧向上,通过一、二掌骨之间(合谷)向上进入两筋(拇长伸肌健与拇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处,沿前臂前方,并肘部外侧,再沿上臂外侧前缘,上走肩端(肩髃),沿肩峰前缘向上出于颈椎(大椎),再向下入缺盆(锁骨上窝)部,联络肺脏,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缺盆部支脉:上走颈部,通过面颊,进入下齿龈,回绕至上唇,交叉于人中,左脉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