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中医入门 订阅该标签的文章

中医二羊总结的学习入门方法及心得体会

  •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章 第二节 气-分类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章 第二节 气-分类

    五、气的分类 《内经》以降,历代医家多宗“气本一元”之说。如喻昌认为“气有外气,天地之气也;有内气,人身之元气也。气失其和则为邪气,气得其和则为正气,亦为真气。但真气所在,其义有三,曰上、中、下也。上者,所受于天,以通呼吸者也;中者,生于水谷,以养营卫也;下者,气化于精,藏于命门;……人之所赖,惟此气耳”(《医门法律·先哲格言》)。“身形之中,有营气,有卫气,有宗气,有脏腑之气,有经络之气,各为区 ...

    阅读全文

  • 中医入门第二步识别阴阳关系

    中医入门第二步识别阴阳关系

    阴阳的关系   阴阳谈的是阴与阳两者之间的事,既然是两者,就有一个相互的关系问题,这也是阴阳这门学问里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上述这个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有很精辟的论述,就是“阳生阴长,阳杀阴藏”。这句话基本上将阴阳的主要方面包含进去了,因此,只要弄通了它,阴阳的学问也就可以基本解决。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主要是讲的一年里的阴阳变化以及万物的生长情况。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三节 奇恒之府-女子包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三节 奇恒之府-女子包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章 第三节 奇恒之府-女子包 女子胞,又称胞宫、子宫、子脏、胞脏、子处、血脏,位于小腹正中部,是女性的内生殖器官,有主持月经和孕育胎儿的作用。 (一)女子胞的解剖形态 女子胞,位于小腹部,在膀胱之后,直肠之前,下口(即胞门又称子门)与阴道相连,呈倒置的梨形。 (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1.主持月经:月经,又称月信、月事、月水。月经是女子生殖细胞发育成熟后周期性子宫出血的生理现象。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章 第二节 气-运动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章 第二节 气-运动

    四、气的运动 (一)气机的概念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机者有枢机、枢要、关键之意。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气的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源,故称气的运动为气机。气化活动是以气机升降出入运动为具体体现的。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就是气的交感作用。人体是一个不断地发生着升降出入的气化作用的机体。 人体的气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它流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无处不有,时刻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气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章 第一节 气一元论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章 第一节 气一元论

    第一节 气一元论 中国古代哲学的物质观,从五行的多元论到阴阳二气的二元论,最终统一于气的一元论。诚如《河洛原理》所说,“太极一气产阴阳,阴阳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遂含万物”。 阴阳五行始终被置于中国古代哲学的最根本最高的气范畴之内,即使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极盛时代,也没有成为宇宙观的主体,往往是气一元论宇宙观的构成部分。所以天地万物“本是一气,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又就阴阳中细分之则为五行。五气即二气,二 ...

    阅读全文

  •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七、足太阳膀胱经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七、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 七、足太阳膀胱经(共67穴) 1.经脉循行:起于目内眦,上额交会于巅顶(百会)。 巅顶部支脉:从头顶到颞颥部。 巅顶部直行的脉:从头顶入里联络于脑,回出分开下行项后,沿肩胛部内侧,挟脊柱,到达腰部,从脊旁肌肉进入体腔联络肾脏,属于膀胱; 腰部支脉:向下通过臀部,进入腘窝内; 后项部支脉:通过肩胛骨内缘直下,经过臀部下行,沿大腿后外侧与腰部下来的支脉会合于腘疟窝中。从此向下,出于外踝后,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二节 六腑-胃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二节 六腑-胃

    二、胃 胃是腹腔中容纳食物的器官。其外形屈曲,上连食道,下通小肠。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精微之仓、气血之海,胃以通降为顺,与脾相表里,脾胃常合称为后天之本。胃与脾同居中土,但胃为燥土属阳,脾为湿土属阴。 (一)胃的解剖形态 1.胃的解剖位置:胃位于膈下,腹腔上部,上接食道,下通小肠。胃腔称为胃脘,分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为上脘,包括贲门;下部为下脘,包括幽门;上下脘之间名为中脘。贲门上接食道,幽 ...

    阅读全文

  • 《针灸学》第二章 腧穴总论 一、腧穴的发展、分类和命名

    《针灸学》第二章 腧穴总论 一、腧穴的发展、分类和命名

    一、腧穴的发展、分类和命名 (一)腧穴的发展 腧穴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的治病部位。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当身体某一部位或脏器发生疾病时,在病痛局部砭刺、叩击、按摩、针刺、火灸,发现可减轻或消除病痛。这种“以痛为输”所认识的腧穴,既无定位,又无定名,是认识腧穴的最初阶段。 在医疗实践中,对体表施术部位及其治疗作用的了解逐步深入,积累了较多的经验,认识到有些腧穴有确定的位置和主治的病证,并给以位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附】五运六气 第二节 标本中气

    《中医基础理论》【附】五运六气 第二节 标本中气

    第二节 标本中气 标本中气理论是运气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以阴阳六气的理论,研究天之六气与人体六经的关系,说明运气与人体发病的规律,通过分析六淫变化之所在而提示临证治疗的大法。 一、标本中气的概念 在运气学说中,标是从本所出的“标”,本是由标所出的“本”。风、热、湿、燥、寒、火,天之六气为本;人体少阳、太阳、阳明、少阴、太阴、厥阴,三阴三阳六经为标;在本气之下,标气之上,而界于标本之间者为中气。故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章 第二节 气-生成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章 第二节 气-生成

    二、气的生成 人体之气,就生命形成而论,“生之来谓之精”,有了精才能形成不断发生升降出入的气化作用的机体,则精在气先,气由精化。其中,先天之精可化为先天之气;后天之精所化之气与肺吸人的自然界的清气相合而为后天之气。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相合而为人体一身之气。 人体的气,源于先天之精气和后天摄取的水谷精气与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腑生理活动作用而生成。 (一)气的来源 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