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中医入门 订阅该标签的文章

中医二羊总结的学习入门方法及心得体会

  •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章 第二节 气-生成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章 第二节 气-生成

    二、气的生成 人体之气,就生命形成而论,“生之来谓之精”,有了精才能形成不断发生升降出入的气化作用的机体,则精在气先,气由精化。其中,先天之精可化为先天之气;后天之精所化之气与肺吸人的自然界的清气相合而为后天之气。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相合而为人体一身之气。 人体的气,源于先天之精气和后天摄取的水谷精气与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腑生理活动作用而生成。 (一)气的来源 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附】五运六气 第二节 标本中气

    《中医基础理论》【附】五运六气 第二节 标本中气

    第二节 标本中气 标本中气理论是运气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以阴阳六气的理论,研究天之六气与人体六经的关系,说明运气与人体发病的规律,通过分析六淫变化之所在而提示临证治疗的大法。 一、标本中气的概念 在运气学说中,标是从本所出的“标”,本是由标所出的“本”。风、热、湿、燥、寒、火,天之六气为本;人体少阳、太阳、阳明、少阴、太阴、厥阴,三阴三阳六经为标;在本气之下,标气之上,而界于标本之间者为中气。故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章 第一节 气一元论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章 第一节 气一元论

    第一节 气一元论 中国古代哲学的物质观,从五行的多元论到阴阳二气的二元论,最终统一于气的一元论。诚如《河洛原理》所说,“太极一气产阴阳,阴阳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遂含万物”。 阴阳五行始终被置于中国古代哲学的最根本最高的气范畴之内,即使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极盛时代,也没有成为宇宙观的主体,往往是气一元论宇宙观的构成部分。所以天地万物“本是一气,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又就阴阳中细分之则为五行。五气即二气,二 ...

    阅读全文

  • 中医入门第二步识别阴阳关系

    中医入门第二步识别阴阳关系

    阴阳的关系   阴阳谈的是阴与阳两者之间的事,既然是两者,就有一个相互的关系问题,这也是阴阳这门学问里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上述这个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有很精辟的论述,就是“阳生阴长,阳杀阴藏”。这句话基本上将阴阳的主要方面包含进去了,因此,只要弄通了它,阴阳的学问也就可以基本解决。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主要是讲的一年里的阴阳变化以及万物的生长情况。 ...

    阅读全文

  • 第六章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二十五、扭伤

    第六章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二十五、扭伤

    二十五、扭伤 指四肢关节或躯体部的软组织损伤,如皮肤、肌腱、韧带、血管等,而无骨折、脱臼、皮肉破损的损伤证候。 主证:主要表现为受伤部肿胀疼痛,关节活动障碍等。 治法:以受伤局部取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陈伤留针加灸或用温针。 处方:肩部:肩髎、肩髃、肩贞。 肘部:曲池、小海、天井。 腕部:阳池、阳溪、阳谷。 腰部:肾俞、腰阳关、委中。 髀部:环跳、秩边、承扶。 膝部:膝眼、梁丘、阳关。 踝部:解溪 ...

    阅读全文

  • 第六章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三、中暑

    第六章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三、中暑

    三、中暑 1.轻证 主证:身热少汗、头晕、头痛、胸闷、恶心、烦渴、倦怠思睡、舌苔白腻,脉濡数。 治法:取督脉和手阳明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 处方:大椎、曲池、合谷、内关。 2.重证 主证:壮热口渴、唇燥肤热、烦躁神昏、甚至转筋、抽搐、苔黄、舌红、脉洪数;气阴两脱,则见面色苍白、汗出气短、血压下降、四肢抽搐、神志不清、舌淡、脉细数。 治法:取督脉和任脉经穴为主。署热蒙心针刺用泻法;气阴两脱可用灸法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三节 奇恒之府-女子包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三节 奇恒之府-女子包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章 第三节 奇恒之府-女子包 女子胞,又称胞宫、子宫、子脏、胞脏、子处、血脏,位于小腹正中部,是女性的内生殖器官,有主持月经和孕育胎儿的作用。 (一)女子胞的解剖形态 女子胞,位于小腹部,在膀胱之后,直肠之前,下口(即胞门又称子门)与阴道相连,呈倒置的梨形。 (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1.主持月经:月经,又称月信、月事、月水。月经是女子生殖细胞发育成熟后周期性子宫出血的生理现象。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章 第二节 气-运动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章 第二节 气-运动

    四、气的运动 (一)气机的概念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机者有枢机、枢要、关键之意。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气的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源,故称气的运动为气机。气化活动是以气机升降出入运动为具体体现的。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就是气的交感作用。人体是一个不断地发生着升降出入的气化作用的机体。 人体的气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它流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无处不有,时刻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气 ...

    阅读全文

  • 《中医诊断学》第二章四诊 第一节望诊-整体

    《中医诊断学》第二章四诊 第一节望诊-整体

    第一节 望诊 医者运用视觉,对人体全身和局部的一切可见征象以及排出物等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以了解健康或疾病状态,称为望诊。 望诊的内容主要包括:观察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络脉、皮肤、五官九窍等情况以及排泄物、分泌物、分泌物的形、色、质量等,现将望诊分为整体望诊、局部望诊、望舌、望排出物、望小儿指纹等五项叙述。舌诊和面部色诊虽属头面五官,但因舌象、面色反映内脏病变较为准确。实用价值较高。因而形成了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四节 官窍-耳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四节 官窍-耳

    (五)耳 耳位于头面部之两侧,属清窍:为听觉和位觉(平衡觉)器官:耳的生理功能与五脏皆相关。而与肾中精气盛衰的关系尤为密切。 1.解剖形态: 耳位于头面部之两侧。为清阳之气上通之处,属清窍之一。由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咽鼓管等)和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三部分组成。耳之外壳称为耳郭,又名耳壳。耳郭前凹后凸:耳郭的游离缘卷曲,称为耳轮。耳轮前方有一与其平行的弓状隆起,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