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中医入门 订阅该标签的文章

中医二羊总结的学习入门方法及心得体会

  • 《中医诊断学》第五章诊断与病案 第二节 病案

    《中医诊断学》第五章诊断与病案 第二节 病案

    第二节 病案 病案,古称“诊籍”、“脉案”和“医案”,近又发展成“病历”,是医生诊治疾病经过的实录。它要求把病人的详细病情,既往病史和家属病史,以及诊断治疗过程,病的结果等都一一如实记录下来。它不仅是复诊和转诊或病案讨论的资料,也是疾病统计和临床研究的重要资料。另外,在发生法律纠纷时,还能作为原始记录,为法律提供重要依据。 准确、系统、全面,是书写病案的基本要求。准确地记录病人的异常感觉和表现,系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四节 官窍-鼻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四节 官窍-鼻

    (二)鼻 鼻,又名明堂,为肺之窍,是呼吸清浊之气出入的门户。鼻与嗅觉有关,也是外邪入侵之门户。 1.解剖形态: 鼻,隆起面部中央,上端狭窄,突于两眶之间,连于额部,名为颓(即鼻根),又名山根、下极、王宫。前下端尖部高处,名为鼻准,又名准头、面王、鼻尖。鼻准两旁隆起部分,名为鼻翼。鼻之下部有两孑L,名为鼻孔。鼻孔内有鼻毛(又名鼻须),鼻孔深处称为鼻隧。颊以下至鼻准,有鼻柱骨突起,名为鼻梁,又称鼻茎、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四节 官窍-目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四节 官窍-目

    (四)目 目,即眼、眼睛,又称精明、命门。眼由眼球、视路和附属器(包括眼睑、结膜、泪器、眼外肌和眼眶)组成,为视觉器官。眼又是望诊察神的重要器官。眼的生理功能与全身脏腑经络均有关系。 1.解剖形态: 中医学认为,目主要由白睛、黑睛、瞳仁、两睑、两眦五个部分组成。 用五轮学说来说明眼睛的组织结构和生理、病理现象,成为眼科的独特理论。五轮,为气轮、风轮、水轮、血轮和肉轮的统称。白睛属气轮,黑睛为风轮, ...

    阅读全文

  • 《中医诊断学》第二章四诊 第四节 切诊-按诊

    《中医诊断学》第二章四诊 第四节 切诊-按诊

    二、按诊 按诊,就是医者用手直接触摸、按压患者体表某些部位,,以了解局部的异常变化,从而推断疾病的部位、性质和病情的轻重等情况的一种诊病方法。 (-)按诊的方法和意义 1.方法 ①体位:按诊时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一般按胸腹时,病人须采取仰卧位,全身放松,两腿伸直,两手放在身旁。医生站在病人右侧,右手或双手对病人进行切按。在切按腹内肿块或腹肌紧张度时,可再令病人屈起双膝,使腹肌松弛,便于切按。 ②手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六节之血液循行与五脏调节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六节之血液循行与五脏调节

    二、血液循行与五脏调节 (一)血液循行的过程 中医学认为,血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具有营养和滋润作用:血在脉中循行,内至五脏,外达皮肉筋骨,对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营养和滋润作用。‘血脉营卫,周流不息,上应星宿,下应经数”(《灵枢·痈疽》)。“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灵枢·营卫生会》)。血液在循行过程中,不但为各组织器官提供丰富的 ...

    阅读全文

  • 第六章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二十四、肠痈

    第六章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二十四、肠痈

    二十四、肠痈 即阑尾炎。多由阑尾腔梗阻或细菌感染引起。 主证:初起脘部或绕脐作痛,旋即转至右下腹。以手按之,其痛加剧,痛处固定不移。腹皮微急,右腿屈而难伸,并有发热恶寒、恶心呕吐、便秘、尿黄、苔薄腻黄、脉数有力。甚则痛势剧烈,腹痛拒按,壮热自汗;脉洪数。 治法;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留针20-30分钟。一般每日刺1-2次,重证可每隔4小时针刺1次。 处方:足三里、阑尾、曲池、天枢。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八章 第二节 基本病机之气血失调

    《中医基础理论》第八章 第二节 基本病机之气血失调

    三、气血失调 气血是人体脏腑、经络等一切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而气血的生成与运行又有赖于脏腑生理机能的正常。因此,在病理上,脏腑发病必然会影响到全身的气血,而气血的病变也必然影响到脏腑。气血的病理变化总是通过脏腑生理机能的异常而反映出来。由于气与血之间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在病理情况下,气病必及血,血病亦及气,其中尤以气病及血为多见。 气血失调的病机,同邪正盛衰,阴阳失调一样,不仅是脏腑、经 ...

    阅读全文

  • 中医判断人体是否健康的八大标准

    中医判断人体是否健康的八大标准

    判断自己是否健康的八大标准 中医对于健康有非常明确且详细的判断准则,但对于大众来说,更有必要提供一些实际且方便的观察项目。因此,这里列出七大生活原则,可供大家自己判断健康状态。以便防微杜渐,及早治疗。 第一个:一觉到天亮。 这是心气平衡的表现。心主神,白天要工作,神当精神则精神,夜里要睡觉,神当潜藏则潜藏。但神的表现正常还要求五脏六腑都协调才行。那些睡觉有问题的人,都是神病了。或是心肾不交,或是胃 ...

    阅读全文

  • 《中医诊断学》第二章四诊 第一节望诊-排出物、小孩

    《中医诊断学》第二章四诊 第一节望诊-排出物、小孩

    四、望排出物 望排出物是观察患者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如痰涎、呕吐物、二便、涕唾、汗、泪、带下等。这里重点介绍痰涎、呕吐和二便的望诊,审察其色、质、形、量等变化,以了解有关脏腑的病变及邪气性质。一般排出物色泽清白,质地稀,多为寒证、虚证;色泽黄赤,质地粘稠,形态秽浊不洁,多属热证、实证;如色泽发黑,挟有块物者,多为瘀证。 (-)望痰涎 痰涎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的病理产物,其形成主要与脾肺两脏功能失常关系 ...

    阅读全文

  •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十一、足少阳胆经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十一、足少阳胆经

    十二经脉 十一、足少阳胆经(共44穴) 1.经脉循行:起于目外眦(瞳子髎),向上到额角返回下行至耳后,沿颈部向后交会大椎穴再向前入缺盆部入胸过膈,联络肝脏,属胆,沿胁肋部,出于腹股沟,经外阴毛际,横行入髋关节(环跳)。 耳部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到目外眦处后向下经颊部会合前脉于缺盆部。下行腋部 侧胸部,经季肋和前脉会于髋关节后,再向下沿大腿外侧,行于足阳明和足太阴经之间,经腓骨前直下到外踝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