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十八、痹症

十八、痹症 外邪侵袭经络,气血闭阻不畅,引起关节、肢体等处出现酸、痛、麻、重及屈伸不利等症状,名为痹证。可包括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纤维组织炎及神经痛等。 1.主证: (1)风寒湿痹。关节酸痛或部分肌肉酸重麻木,迁延日久可致肢体拘急,甚则关节肿大。又可分为以下三型: 行痹:肢体关节走窜疼痛,痛无定处,有时兼有寒热,舌苔黄腻、脉浮。 痛痹:遍身或局部关节疼痛,痛有定处,得热稍缓,遇冷 ...
中医二羊总结的学习入门方法及心得体会
十八、痹症 外邪侵袭经络,气血闭阻不畅,引起关节、肢体等处出现酸、痛、麻、重及屈伸不利等症状,名为痹证。可包括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纤维组织炎及神经痛等。 1.主证: (1)风寒湿痹。关节酸痛或部分肌肉酸重麻木,迁延日久可致肢体拘急,甚则关节肿大。又可分为以下三型: 行痹:肢体关节走窜疼痛,痛无定处,有时兼有寒热,舌苔黄腻、脉浮。 痛痹:遍身或局部关节疼痛,痛有定处,得热稍缓,遇冷 ...
十二经脉 一、手太阴肺经(共11穴) 1.经脉循环: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胃口过膈属于肺脏,从肺系(肺与喉咙相联系的部位)横行出来,沿上臂内侧下行,行于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经肘窝入寸口,沿鱼际边缘,出拇指内侧端(少商)。手腕后方支脉,从列缺处分出,走向食指内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2.脏腑经脉病候:咳嗽气喘气短、咳血咽痛,外感伤风,循环部位痛麻或活动受限等。 3.主治概要:主治外感、 ...
三、气血失调 气血是人体脏腑、经络等一切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而气血的生成与运行又有赖于脏腑生理机能的正常。因此,在病理上,脏腑发病必然会影响到全身的气血,而气血的病变也必然影响到脏腑。气血的病理变化总是通过脏腑生理机能的异常而反映出来。由于气与血之间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在病理情况下,气病必及血,血病亦及气,其中尤以气病及血为多见。 气血失调的病机,同邪正盛衰,阴阳失调一样,不仅是脏腑、经 ...
(三)肉 肉,肌肉的简称,泛指解剖学的肌肉、脂肪和皮下组织。肌肉又称肌、分肉。肌肉外层(皮下脂肪)为白肉,内层(肌肉组织)为赤肉,赤白相分,界限分明,故称。肌肉具有主司全身运动之功。 1.解剖形态: 肉,肌肉的纹理称为肌腠,又称肉腠、分理。人体肌肉较丰厚处称之为胭或肉胭,“胭,肉之聚也”(《类经·脏象类》)。肌肉之间互相接触的缝隙或凹陷部位称为溪谷,为体内气血汇聚之所,亦是经气所在之处。大的缝隙处 ...
认识阴阳 中医里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中医里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方方面面都要围绕它,离开它就不行的这个东西是什么?这就是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开首即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的这段话对阴阳作了高度的浓缩和概括。 我们做任何学问,尤其是中医这门学问,离不开天地,而阴阳是天地之道; ...
奇穴 三、背部穴 (1) 定喘 Dìngchuǎn [定位] 在背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解剖] 在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头夹肌、头半棘肌中,穴区浅层有颈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深层有颈神经后支的肌支、副神经和颈横动脉、颈深动脉分布。 [主治] ①哮喘、咳嗽;②肩背痛、落枕。 [操作] 直刺0.5~0.8寸;可灸。 (2) 夹脊 Jiájǐ [定位] 在 ...
奇穴 五、下肢穴 (1) 环中 Huánzhōng [定位] 在臀部,环跳穴与腰俞穴连线的中点。 [解剖] 在臀大肌、股方肌中,穴区浅层有臀上皮神经分布;深层有坐骨神经干和股后皮神经干经过,并有臀下神经、坐骨神经肌支和臀下动脉分布。 [主治] 坐骨神经痛、腰痛、腿痛。 [操作] 直刺2~3寸;可灸。 (2) 百虫窝 Bǎichōngwō [定位] 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 ...
第一节 五脏 心、肺、脾、肝、肾称为五脏,加上心包络又称六脏。但习惯上把心包络附属于心,称五脏即概括了心包络。五脏具有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共同生理功能,同时又各有专司,且与躯体官窍有着特殊的联系,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特殊系统。其中,心的生理功能起着主宰作用。 一、心(附:心包络) 心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心包卫护。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心,在 ...
三、空位注射疗法 穴位注射,是在穴位中进行药物注射,通过针刺和药液对穴位的刺激及药理作用,从而调整机体功能,改善病理状态的一种治疗方法。 (一)常用药物 根据病情需要,选用各种供肌肉注射的中西药物。常用的有5-10%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抗菌素、维生素B1、B12、阿托品、0.5-1%普鲁卡因、各种组织液及当归、川芎、板兰根等多种中药注射液。 (二)操作方法 根据注射部位的具体情况和药量的不同,选 ...
十二、阳痿 1.主证:阴茎痿软不能勃起或勃起不坚。常伴头晕目眩、面色晄白、神疲腰膝酸软、脉细弱等证。 2.治法:以补肾气为主,针用补法或针灸并用。 3.处方:肾俞、命门、三阳交、关元。 [附注]本病多属功能性,因此在治疗时可加强作思想工作,治疗时停止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