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中医入门 订阅该标签的文章

中医二羊总结的学习入门方法及心得体会

  •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章 第三节 血-循行及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章 第三节 血-循行及功能

    三、血的循行 1.血液循行的方向: ? ? ? ?脉为血之府,脉管是一个相对密闭,如环无端,自我衔接的管道系统。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不息,流布于全身,环周不休,以营养人体的周身内外上下。血液循行的方式为“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营周不休。”故曰:“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灵枢·营卫生会》)。 李中梓则更明确指出:“脉者血脉也,血脉之中气道行焉。五脏六腑以及奇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一)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 1.中医学: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它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体系是由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科学理论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和具体的 ...

    阅读全文

  • 《中医诊断学》第四章辩证 第六节 卫气营血辨证

    《中医诊断学》第四章辩证 第六节 卫气营血辨证

    第六节 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医学家叶天士首创的一种论治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 四时温热邪气侵袭人体,会造成卫气营血生理功能的失常,破坏了人体的动态平衡,从而导致温热病的发生。此种辨证方法是在伤寒六经辨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弥补了六经辨证的不足,从而丰富了外感病辨证学的内容。 卫、气、营、血,即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这四类不同证候。当温热病邪侵入人体,一般先起于卫分,邪在卫分 ...

    阅读全文

  •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奇经八脉 三、冲脉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奇经八脉 三、冲脉

    奇经八脉 三、冲脉 1.经脉循行: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向上行于脊柱之内,其外行者经气冲与足少阴经交会,沿着腹部两侧,上达咽喉,环绕口唇。 2.主要病候:腹部气逆而拘急。 3.交会腧穴:会阴、阴交(任脉)、气冲(足阳明经)、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盲俞、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足少阴经)。

    阅读全文

  •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奇经八脉 一、督脉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奇经八脉 一、督脉

    奇经八脉 一、督脉(共28穴) 1.经脉循行: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向后行于脊柱的内部,上达项后风府,进入脑内,上行巅顶,沿前额下行鼻柱。 2.主要病候:脊柱强痛,角弓反张等证。 3.主治概要:主治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疾病。   (1) 长强 Chángqiáng [定位] 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 在肛尾膈中;有肛门动、静脉分支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五节 脏与腑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五节 脏与腑的关系

    三、脏与腑的关系 脏与腑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脏腑阴阳表里配合关系。由于脏属阴,腑属阳;脏为里,腑为表,一脏一腑,一表一里,一阴一阳,相互配合,组成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等脏腑表里关系,体现了阴阳、表里相输相应的关系。 一脏一腑的表里配合关系,其根据有四: 一是经脉络属,即属脏的经脉络于所合之腑。属腑的经脉络于所合之脏。 二是结构相连,如胆附肝叶之间,脾与胃以膜相连,肾与膀胱之目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四节 官窍-目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四节 官窍-目

    (四)目 目,即眼、眼睛,又称精明、命门。眼由眼球、视路和附属器(包括眼睑、结膜、泪器、眼外肌和眼眶)组成,为视觉器官。眼又是望诊察神的重要器官。眼的生理功能与全身脏腑经络均有关系。 1.解剖形态: 中医学认为,目主要由白睛、黑睛、瞳仁、两睑、两眦五个部分组成。 用五轮学说来说明眼睛的组织结构和生理、病理现象,成为眼科的独特理论。五轮,为气轮、风轮、水轮、血轮和肉轮的统称。白睛属气轮,黑睛为风轮, ...

    阅读全文

  • 第六章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十八、痹症

    第六章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十八、痹症

    十八、痹症 外邪侵袭经络,气血闭阻不畅,引起关节、肢体等处出现酸、痛、麻、重及屈伸不利等症状,名为痹证。可包括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纤维组织炎及神经痛等。 1.主证: (1)风寒湿痹。关节酸痛或部分肌肉酸重麻木,迁延日久可致肢体拘急,甚则关节肿大。又可分为以下三型: 行痹:肢体关节走窜疼痛,痛无定处,有时兼有寒热,舌苔黄腻、脉浮。 痛痹:遍身或局部关节疼痛,痛有定处,得热稍缓,遇冷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章 第二节 阴阳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章 第二节 阴阳学说

    第二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在气一元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古代的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体现出中华民族辩证思维的特殊精神。其哲理玄奥,反映着宇宙的图式。其影响且远且大,成为人们行为义理的准则。如当今博得世界赞叹的《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家理论和实战经验的总结,其将阴阳义理在军事行为中运用至极,已达到出神人化的境界。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宇宙间一切事物不仅 ...

    阅读全文

  •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一、手太阴肺经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一、手太阴肺经

    十二经脉 一、手太阴肺经(共11穴) 1.经脉循环: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胃口过膈属于肺脏,从肺系(肺与喉咙相联系的部位)横行出来,沿上臂内侧下行,行于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经肘窝入寸口,沿鱼际边缘,出拇指内侧端(少商)。手腕后方支脉,从列缺处分出,走向食指内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2.脏腑经脉病候:咳嗽气喘气短、咳血咽痛,外感伤风,循环部位痛麻或活动受限等。 3.主治概要:主治外感、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