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中医入门 订阅该标签的文章

中医二羊总结的学习入门方法及心得体会

  • 《中医基础理论》第八章 第四节 脏腑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第八章 第四节 脏腑病机

    第四节 脏腑病机 脏腑病机是疾病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发生失调的内在机理。任何疾病的发生,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都势必导致生理功能紊乱而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因此,脏腑失调的病机,在病机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辨证论治的主要理论依据。 疾病既已发生,则患病机体势必出现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一般来说,这些病理和临床表现反映出人体发生疾病时的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调以及升降失常等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九章 养生与防治

    《中医基础理论》第九章 养生与防治

    第九章 养生与防治 生、老、病、死是生命发展的必然规律。医学的任务就是认识疾病的发展规律,据此确立正确的养生与防治原则,消灭疾病,保障人们身体健康和长寿。中医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养生及防治理论,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心身、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的学问,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杰出的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章 病因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章 病因

    第七章 病因 病因的概念和分类: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称之为病因,又称作“致病因素”、“病原”(古作“病源”)、“病邪”。疾病是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致病因素所引起的有一定表现形式的病理,包括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疾病病因作用于人体之后,导致机体的生理状态被破坏,产生了形态、功能、代谢的某些失调、障碍或损害。换言之,病因是指能破坏人体生理动态平衡而引起疾病的特定因素。病因 ...

    阅读全文

  • 第四章 刺灸法 [附] 拔罐法

    第四章 刺灸法 [附] 拔罐法

     [附] 拔罐法 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施术部位,产生温热刺激并造成郁血现象的一种疗法。火罐种类有竹罐、陶罐和玻璃罐。现临床常用广口罐头瓶代替。 1.操作方法 (1)投火法:将酒精棉球或纸片点燃后,投入罐内,然后速将火罐罩在施术部位。此法适于侧面横拔,否则会因燃物下落而烧伤皮肤。 (2)闪火法:用镊子或止血钳挟住燃烧的酒精棉球,在火罐内壁中段绕一圈后,迅速退 ...

    阅读全文

  • 第六章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九、癃闭

    第六章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九、癃闭

    九、癃闭 本病以排尿困难,甚或小便闭塞不通为主证。病势缓,点滴而下者谓之“癃”;病势急小便不通,欲溲不下者称为“闭”。 1.肾气不足 主证:小便淋沥不爽、排尿无力、面色晄白、神气怯弱、腰膝酸软、舌淡、脉沉细而尺弱。 治法:以取足少阴经穴为主,辅以膀胱经背俞穴,针用补法或用灸。 处方:阴谷、肾俞、三焦俞、气海、委阳。 2.温热下注 主证:小便量少、热赤、甚至闭寒不通、小腹胀、口渴、舌红苔黄、脉数。 ...

    阅读全文

  • 第六章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十四、癫狂

    第六章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十四、癫狂

    十四、癫狂 1.癫证。多由思虑太过、情怀抑郁,以致肝失条达、脾气不运、津液凝滞为痰、痰浊上逆、神明失常、发为癫证。 主证:沉默呆滞、精神抑郁、表情淡默、或喃喃自语、语无伦次;或时悲时喜、器笑无常,胡思乱想,多疑易惊,不思饮食,舌苔薄腻,脉弦细或弦滑。 治法:取背俞穴为主,佐以原、络穴。针用平补平泻法。 处方:心俞、肝俞、脾俞、神门、丰隆。 2.狂证。多由所求不遂、肝胃火盛,挟痰上扰,致使神志逆乱、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和络的总称。经,又称经脉,有路径之意。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纵行的主干。故曰:“经者,径也。”经脉大多循行于人体的深部,且有一定的循行部位。络,又称络脉,有网络之意。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故曰:“支而横出者为络。”络脉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 经络相贯,遍布全身,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联络网,通过有规 ...

    阅读全文

  • 《中医诊断学》第四章辩证 第五节 六经辩证

    《中医诊断学》第四章辩证 第五节 六经辩证

    第五节 六经辩证 六经辨证,始见于《伤寒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等篇的基础上,结合伤寒病证的传变特点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病的辨证方法。它以六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为纲,将外感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总结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分别从邪正盛衰,病变部位,病势进退及其相互传变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 ...

    阅读全文

  • 第五章 其他疗法 二、发泡疗法

    第五章 其他疗法  二、发泡疗法

    二、发泡疗法 用药物敷于患处或一定的穴位,使局部皮肤红、灼、起泡、叫做发泡疗法。具有祛邪通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 (一)适应证 痹证、黄疸、哮喘、 疟疾、水肿初起等。 (二)操作方法 1.将中草药(如灵仙叶、毛茛、大蒜等)适量洗净,切碎,捣烂。 2.将药物敷于一定部位。一般痹证敷于关节肿胀处;坐骨神经痛敷于承山、环跳穴;疟疾敷陶道穴;黄疸敷一侧内关穴(病情发转再敷另一侧);哮喘敷天突或膻中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八章 第四节之五脏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第八章 第四节之五脏病机

    一、五脏病机 五脏的阴阳、气血,是全身阴阳、气血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脏的阴阳和气血之间的关系是:气属于阳,血属于阴,气和阳,均有温煦和推动脏腑生理活动的作用,故阳与气合称为“阳气”;血和阴,均有濡养和宁静脏腑组织及精神情志的作用,故阴与血合称为“阴血”。 但是,从阴阳、气血和各脏生理活动的关系来说,则阳和气、阴和血又不能完全等同。一般来说,脏腑的阴阳,代表着各脏生理活动的功能状态,是兴奋还是抑制,是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