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中医入门 订阅该标签的文章

中医二羊总结的学习入门方法及心得体会

  • 第六章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十五、痫证

    第六章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十五、痫证

    十五、痫证 痫证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失常的疾病,俗称羊痫风。 1.主证:本病一般多属实证,但反复发作可致正虚。发病之前,可有头晕、胸闷、神疲等先兆,旋即昏仆、不省人事、面色苍白、牙关紧闭、双目上视、手足抽搐、口吐涎沫、甚则二便失禁。发后头昏、肢软、神疲、苔薄腻、脉弦滑、久病则脉细。 2.治法:取任脉、督脉为主、佐以豁痰开窍。 3.处方:鸠尾、大椎、腰奇、间使、丰隆。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八章 第五节 经络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第八章 第五节 经络病机

    第五节 经络病机 经络病机是致病因素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经络系统而引起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联系功能、气血运行及信息传导的异常。由于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当人体感受外邪或由于其他原因而导致气血失调时,经络及其所络属的脏腑必然会产生相应的病理变化。因此,学习经络病机,应与脏腑气血病机相互参照。 经络所反映出来的病理变化,一方面与各经脉所络属的脏腑的病理变化有关;另一方面与各经络的循行路径和经脉气血运行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 体质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 体质

    第六章 体质 不论何种社会,也不论何种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人的体质都是社会最为基础的物质因素。一个民族体质的强弱与国家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一个民族的体质水平与其所处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发展水平息息相关,而群体体质水平的发展又会有力地推动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因为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故体质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 ...

    阅读全文

  • 第五章 其他疗法 四、敷药法

    第五章 其他疗法 四、敷药法

    四、敷药法 将药物敷布于患处或穴位的方法,叫做敷药法。因所敷的药物不同,故分别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活血、止血、促使肿毒消散或溃破等作用。 (一)适应证 痈、疽、疮、疖、跌打损伤、哮喘、高血压等。 (二)操作方法 1.或将鲜药捣烂,平摊于棉垫上。 2.取一块大小相等的棉纸或纱布覆盖在药物上,将四边住里折叠整齐。 3.清洁局部,将药物敷贴于患处,用胶布或绷带固定。 (三)注意事项 1.敷药时温度要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章 第四节 经别、络脉、经筋、皮部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章 第四节 经别、络脉、经筋、皮部

    第四节 经别、络脉、经筋、皮部   一、经别 (一)经别的含义 经别为十二经别的简称,是十二经脉别出的,分布于胸腹和头部,沟通表里两经并加强与脏腑联系的另一经脉系统。它是包括在十二经脉范围以内的经脉,故称其为“别行的正经”。 (二)经别的循行 十二经别的循行都是从四肢开始深入内脏,然后再上至头颈浅部,而表里相合。它的“离、合、出、人”的部位,虽和十二经的循行通路有密切关系,但在循行的顺逆 ...

    阅读全文

  • 第五章 其他疗法 三、熏洗疗法

    第五章 其他疗法 三、熏洗疗法

    三、熏洗疗法 将药物煎泡并趁热熏洗患处的方法,叫做熏洗疗法。因所用药物不同,故分别具有疏通腠理、行气活血、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祛风除湿、杀虫止痒等作用。 (一)适应证 目赤肿痛、筋骨疼痛、皮肤病、阴痒带下、肛门疾病等。 (二)操作方法 1.四肢熏洗法 ①将煎好之药液倒入盆内,加热水至所需量。 ②将橡皮单垫于盆下,患肢架于盆上,用浴巾围盖患肢及盆,使蒸汽熏蒸患部。待药液不烫时,将患部浸入药液中泡洗。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八章 第二节基本病机之阴阳失调

    《中医基础理论》第八章 第二节基本病机之阴阳失调

    二、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是机体阴阳消长失去平衡的统称,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导致机体的阴阳消长失去相对的平衡,所出现的阴不制阳、阳不制阴的病理变化。阴阳失调又是脏腑、经络、气血、营卫等相互关系失调,以及表里出入、上下升降等气机运动失常的概括。由于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也必须通过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才能形成疾病,所以,阴阳失调又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 ...

    阅读全文

  • 第六章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十七、头痛

    第六章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十七、头痛

    十七、头痛 头痛系患者的一种自觉症状。常见于高血压、颅内肿瘤、神经机能性头痛、感染性发热性疾病等。 1.风袭经络 主证:发时痛势阵作,如锥如刺、痛有定处,甚则头皮肿起成块,一般无其他兼证。治法:按头痛部位分经取穴。毫针刺用泻法、留针。 处方:巅顶部:百会、通天、阿是穴、行间。 前头部:上星、头维、阿是穴、合谷。 后头部:后顶、天柱、阿是穴、昆仑。 2.肝阳亢逆 主治;头痛目眩,尤以头之两侧为重。心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章 病因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章 病因

    第七章 病因 病因的概念和分类: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称之为病因,又称作“致病因素”、“病原”(古作“病源”)、“病邪”。疾病是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致病因素所引起的有一定表现形式的病理,包括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疾病病因作用于人体之后,导致机体的生理状态被破坏,产生了形态、功能、代谢的某些失调、障碍或损害。换言之,病因是指能破坏人体生理动态平衡而引起疾病的特定因素。病因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九章 养生与防治

    《中医基础理论》第九章 养生与防治

    第九章 养生与防治 生、老、病、死是生命发展的必然规律。医学的任务就是认识疾病的发展规律,据此确立正确的养生与防治原则,消灭疾病,保障人们身体健康和长寿。中医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养生及防治理论,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心身、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的学问,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杰出的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