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中医基础理论 订阅该标签的文章

以下是与标签“中医基础理论”相关联的文章
  •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一节 五脏-脾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一节 五脏-脾

    三、脾 脾位于腹腔上部,膈膜之下,与胃以膜相连,“形如犬舌,状如鸡冠”,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主运化、统血,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脏腑百骸皆赖脾以濡养,故有后天之本之称。在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脾与四时之长夏相应。 (一)脾的解剖形态 1.脾的解剖位置:位于腹腔上部,膈膜下面,在左季胁的深部,附于胃的背侧左上方,“脾与胃以膜相连”(《素问·太阴阳明论》)。 2.脾的形态结构: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四节 官窍-二阴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四节 官窍-二阴

    (六)前阴 前阴,又称下阴,指男女外生殖器(外生殖器,又名阴器)及尿道的总称。前阴与排尿和生殖有关。 1.解剖形态: 男性的前阴,即男性外生殖器,包括阴囊(内有睾丸、副睾和精索等)和阴茎(简称茎,又名玉茎、茎物、阳物、阳事、溺茎)。女性外生殖器,称为女阴、子户(包括阴道等):阴道名为廷孔、庭孔、阴户,阴道外口称为阴门(也称阴户)。女性的前阴包括阴道和尿道: 2.生理功能: 前阴具有排尿和生殖功能。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一节 五脏-心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一节 五脏-心

    第一节 五脏 心、肺、脾、肝、肾称为五脏,加上心包络又称六脏。但习惯上把心包络附属于心,称五脏即概括了心包络。五脏具有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共同生理功能,同时又各有专司,且与躯体官窍有着特殊的联系,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特殊系统。其中,心的生理功能起着主宰作用。   一、心(附:心包络) 心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心包卫护。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心,在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章 第二节 气-分类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章 第二节 气-分类

    五、气的分类 《内经》以降,历代医家多宗“气本一元”之说。如喻昌认为“气有外气,天地之气也;有内气,人身之元气也。气失其和则为邪气,气得其和则为正气,亦为真气。但真气所在,其义有三,曰上、中、下也。上者,所受于天,以通呼吸者也;中者,生于水谷,以养营卫也;下者,气化于精,藏于命门;……人之所赖,惟此气耳”(《医门法律·先哲格言》)。“身形之中,有营气,有卫气,有宗气,有脏腑之气,有经络之气,各为区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四节 官窍-舌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四节 官窍-舌

    (一)舌 舌内应于心,司味觉,与吞咽、发音有密切关系。舌象(舌质和舌苔)是望诊的重要内容。 1.解剖形态: 舌位于口腔底部,·舌之根部称为舌本、舌根;舌之中部谓之舌中;舌之尖部为舌尖;舌之两侧称为舌旁。舌之肌肉脉络组织称为舌体、舌质。舌分上下两面,上面称为舌背、舌面,其上有丝状乳头、菌状乳头和轮廓乳头,附着在舌面上的一层苔状物称为舌苔,又名舌垢。舌的下面称为舌底、舌腹,舌的下面正中有一粘膜皱襞为舌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六节之消化吸收与五脏调节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六节之消化吸收与五脏调节

    四、消化吸收与五脏调节 (一)消化吸收的过程 人以水谷为本,人体在生命活动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摄取饮食营养,以维持各组织器官正常的生理活动。水谷精微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要素之一,也是化生气血阴阳的物质基础。 消化吸收是饮食物代谢过程中的两个主要环节。消化,是指饮食物通过消化器官的运动和消化液的作用,被分别成清者和浊者的过程。即人将摄人的饮食物转变为可以吸收利用的水谷精微的过程。清者,指水谷精微;浊者,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三节 奇恒之府-脑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三节 奇恒之府-脑

    一、脑 脑,又名髓海、头髓。在气功学上,脑又称泥丸、昆仑、天谷。脑深藏于头部,位于人体最上部,其外为头面,内为脑髓,是精髓和神明高度汇集之处,为元神之府。 (一)脑的解剖形态 脑,位居颅腔之中,上至颅囟,下至风府(督脉的一个穴位,位于颈椎第1椎体上部),位于人体最上部。风府以下,脊椎骨内之髓称为脊髓。脊髓经项复骨(即第6颈椎以上的椎骨)下之髓孔上通于脑,合称脑髓。脑与颅骨合之谓之头,即头为头颅与头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五节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五节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即五脏之间的关系。“五脏之气,皆相贯通”(《侣山堂类辨》)。心、肺、脾、肝、肾五脏各具不同的生理功能和特有的病理变化,但脏与脏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密切联系着的:脏与脏之间的关系不单是表现在形态结构方面,更重要的是它们彼此之间在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上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因而形成了脏与脏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 五脏之间的这种互相联系和具有内在规律的认识是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章 经络 第三节 奇经八脉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章 经络 第三节 奇经八脉

    第三节 奇经八脉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和生理特点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 奇经八脉是指十二经脉之外的八条经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挢脉、阳骄脉、阴维脉、阳维脉。奇者,异也。因其异于十二正经,故称“奇经”。它们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其生理功能,主要是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着溢蓄、调节作用。 (二)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 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有三:①奇经八脉与脏腑无直接络属关系。② ...

    阅读全文

  • 中医入门第二步识别阴阳关系

    中医入门第二步识别阴阳关系

    阴阳的关系   阴阳谈的是阴与阳两者之间的事,既然是两者,就有一个相互的关系问题,这也是阴阳这门学问里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上述这个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有很精辟的论述,就是“阳生阴长,阳杀阴藏”。这句话基本上将阴阳的主要方面包含进去了,因此,只要弄通了它,阴阳的学问也就可以基本解决。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主要是讲的一年里的阴阳变化以及万物的生长情况。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