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中医基础理论 订阅该标签的文章

以下是与标签“中医基础理论”相关联的文章
  •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二节 六腑-膀胱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二节 六腑-膀胱

    五、膀胱 膀胱又称净腑、水府、玉海、脬、尿胞。位于下腹部,在脏腑中,居最下处。主贮存尿液及排泄尿液,与肾相表里,在五行属水,其阴阳属性为阳。 (一)膀胱的解剖形态 1.膀胱的解剖位置:位于下腹部,居肾之下,大肠之前。在脏腑中,居于最下处。 2.膀胱的形态结构:膀胱,为中空囊状器官。其上有输尿管,与肾脏相通,其下有尿道,开口于前阴,称为溺窍。 (二)膀胱的生理功能 1.贮存尿液:在人体津液代谢过程中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六节之生长生殖与五脏调节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六节之生长生殖与五脏调节

    六、生长生殖与五脏调节 (一)生长生殖的过程 人的生命历程从胎孕、发育、成长、衰老乃至死亡,经历着一个生、长、壮、老、已的过程。生长壮老已是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人的生命活动是以脏腑阴阳气血为基础的。脏腑阴阳气血平衡,人体才能正常生长发育。“生之本,本于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阴阳是生命之本。阳化气,阴成形,生命过程就是不断地化气与成形的过程。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为人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五节 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五节 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的生理功能虽然不同,但它们都是化水谷,行津液的器官。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津液的输布、废物的排泄等一系列过程,就是六腑在既分I又合作的情况下,共同完成的。胃、胆、小肠密切协作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并将糟粕传人大肠,经过大肠再吸收,将废物排出体外。膀胱的贮尿排尿,与三焦的气化也是相互联系着的。三焦的功能则包括了它所参与的消化、吸收与排泄等各方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以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使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密切联系,外连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此即五脏一体观。 五脏是人体生命的中心,与人体各组织器官和生命现象相联系。如: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等六腑,为五脏之表; 脉、皮、肉、筋、骨五体,为五脏所主;面、毛、唇、爪、发五华,为五脏所荣; 舌、鼻、口、目、耳及二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八章 第二节 基本病机之邪正盛衰

    《中医基础理论》第八章 第二节 基本病机之邪正盛衰

    第二节 基本病机 基本病机,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病理变化的一般规律及其基本原理。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与机体的体质强弱和致病邪气的性质有密切关系。体质不同,病邪各异,可以产生全身或局部的多种多样的病理变化。尽管疾病的种类繁多,临床征象错综复杂,千变万化,各种疾病、各个症状都有其各自的机理,但从整体来说,总不外乎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气机紊乱等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二节 六腑-大肠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二节 六腑-大肠

    四、大肠 大肠居腹中,其上口在阑门处接小肠,其下端紧接肛门,包括结肠和直肠。主传化糟粕和吸收津液。属金、属阳。 (一)大肠的解剖形态 1.大肠的解剖位置:大肠亦位于腹腔之中,其上段称“回肠”(相当于解剖学的回肠和结肠上段);下段称“广肠”(包括乙状结肠和直肠)。其上口在阑门处与小肠相接,其下端紧接肛门(亦称“下极”、“魄门”)。大肠与肺有经脉相连相互络属,故互为表里。 2.大肠的形态结构:大肠是一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四节 形体-皮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四节 形体-皮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章 第四节 形体-皮 (二)皮 皮,皮肤的简称。皮毛是皮肤和附着于皮肤的毫毛的合称,包括皮肤、汗孔和毫毛等组织。皮肤有分泌汗液、润泽皮肤、调节呼吸和抵御外邪等功能。在五体中所说的皮,实指皮毛而言。一般习惯上常常皮与皮毛混称。 1.解剖形态: 皮肤是覆盖在人体表面,直接与外界环境相接触的部分。皮肤的纹理及皮肤与肌肉间隙处的结缔组织称之为皮腠,为腠理的组成部分。在中医文献上,有时又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章 第一节 外感病因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章 第一节 外感病因

    第一节 外感病因 外感病因,是指由外而人,或从皮毛,或从口鼻,侵入机体,引起外感疾病的致病因素。外感病是由外感病因而引起的一类疾病,一般发病较急,病初多见寒热、咽痛、骨节酸楚等。外感病因大致分为六淫和疫疠两类。   一、六淫 (一)六淫的基本概念 1.六气与六淫 (1)六气:所谓六气,又称六元,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六气的变化称之为六化。这种正常的气候变化,是万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九章 第三节 治则

    《中医基础理论》第九章 第三节 治则

    第三节 治则 一、治则的概念 (一)治则的含义 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法则,又称“治之大则”。治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根据四诊(望、闻、问、切)所获得的客观资料,在对疾病进行全面地分析、综合与判断的基础上,而制订出来的对临床立法、处方、遣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治疗规律。 (二)治则与治法的关系 治则是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而治法是在治则指导下制定的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它从属于一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循行歌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循行歌

    十二经循行歌 1.手太阴肺经 手太阴肺中焦起,下络大肠胃口行,遂人寸口上鱼际,大指内侧爪甲根, 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闹内萦,支络还从腕后出,接次指交阳明经, 前于心与心包脉,下肘循臂骨上廉。 2.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经属大肠,食指内侧起商阳,循指上廉人合谷,两骨两筋中间行, 循臂人肘上闹外,肩盂前廉柱骨旁,支从缺盆上入颈,斜贯两颊下齿当, 会此下人缺盆内,络肺下膈属大肠,挟口人中交左右,上挟鼻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