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经学习笔记九针十二原

九针十二原

开篇读黄帝内经·灵枢经就是这篇九针十二原。一般一本书会把最重要的篇章排在前面,可见这第一篇文章在整本书的地位。

不错,也正因为开篇这篇文章也定下了灵枢经的调子,原来叫《九卷》,因这篇文章后世也把灵枢经称为《针经》。按照惯例,内经的文章都是以黄帝问,岐伯等人回答的形式展开的。所以“岐黄”这个词被后世用来做中医的代称。

《针经》成书目的

我们来看原文,开篇第一段黄帝就问这个岐伯

“黄帝问于岐伯日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後世,必明爲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爲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爲之终始。令各有形,先立针经。愿闻其情。”

大意是“我将百姓视为自己的子女般,收了他们的租税,怜悯他们有时候不能自给还要受到病痛的折磨。不想他们受到药物和砭石治疗带来的伤害。仅仅想用微针来调理身体,并且制定法则,让这种方法流传于后世,永不失传。这个法则要容易学而且容易记住,做到调理分明。我想着手立一部这样的针经,你们有什么看法意见?

这一段有几个信息提示:

1.黄帝是一个爱民如子的君王,他想解决老百姓的病痛。

2.药物和砭石对人体有伤害,所以选择没有副作用的微针,也就是针刺。

3.灵枢这是一部关于针灸的针经,按黄帝的要求是简单易学,容易记。所以没必要把灵枢经看得很玄乎神秘。

4.小结:这段告诉了我们这本灵枢经及针经的目的。

针刺之要

接下来是岐伯的回答“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这个讲起来容易,但是要做到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接下来详细介绍了困难点,也就是小针(针刺)的要点:

1.粗守形,上守神

2.刺之微,在速迟

3.粗守关,上守机

4.知顺逆,应随补泻

 

第二段岐伯就强调了针灸的要点所在。上面几点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在灵枢经第三篇“小针解”中有详细说明。

这里我先粗略分享一下,一般的医生只知道守形体,守关节,而高明上等的医生呢则会关注神、气机的变化。气机神气有盛衰,但可以通过进针出针的快慢和应随来调控。

总之,虚症要用补法,实证要用泻法。不要犯了虚虚实实的错误。前提是要体察气机神气的盛衰。

 

接下去是具体的如何判断气血神气的盛衰,补虚泻实的具体炒作。二羊总结如下:

1.随经气为补,逆经气为泻

2.慢慢进针,快速出针为补;快速进针,慢慢出针为泻

3.把针时候按住针孔为补,把针不按针孔为泻

 

另外补充两个要点。

1.持针和进针

持针的手势方法也很重要

“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就是持针要正,进针不能左右偏

移。

2.刺之要,气至有效。

这个气至也就是所谓的得气,关于到底怎样才算得起呢?现代针灸课本上说是“患者有酸麻胀痛的感觉”,但是参考灵枢经整本书,唯一提到的得气是医生手下有“如鱼吞钩”的感觉。后面有机会和大家详细讨论这个问题。

 

九针

上面几段岐伯详细介绍了针灸的要点,顺便带出了“九针”,也就是那时候所用的九种不同型号的针灸器具,详细如下:

九针之名,各不同形。

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镵针者,头大末锐,去泄阳气;

二曰圆针,长一寸六分;圆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者,以泄分气;

三曰提针,长三寸半;提针者,锋如黍粟之锐,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

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

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铍针者,末如剑锋,以取大脓;

六曰圆利针,长一寸六分;圆利针者,大如氂④,且圆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

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毫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

八曰长针,长七寸;长针者,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

九曰大针,长四寸。大针者,尖如梃,其锋微圆,以泄机关之水也。

九针毕矣。

图片

我们现在用的针具用的最多的是毫针,也就是针灸针。其他的针具有例如针刀、刃针以及静脉注射针头。

图片

五腧穴和十二原穴

讲完针灸所用的针,接下来岐伯又告诉黄帝针那些穴位来调病,提到的五腧穴和十二原穴,也是针灸用的比较多的特效穴位。

五腧穴

“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爲井,所溜爲荥,所注爲腧,所行爲经,所入爲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言节者,神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五腧穴歌?--井荥输(原)经合歌

出自?明代?刘纯《医经小学》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十二原穴

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

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太渊二。

阳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大陵二。

阴中之少阳,肝也,其原出于太冲,太冲二。

阴中之至阴,脾也,其原出于太白,太白二。

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太溪二。

膏之原,出于鸠尾,鸠尾一。

肓之原,出于脖腴,脖腴一。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

 

这篇虽然没有完全列出十二原穴,但是在后面的文章‘本输’等篇章有详细说明。

 

十二原穴歌

肺原太渊心神门,心包之原是大陵;

脾原太白肝太冲,太溪为原本属肾;

大肠合谷小腕骨,三焦之原阳池深;

胃原冲阳胆丘墟,膀胱京骨拓外寻。

 

针刺应用

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

全篇最后岐伯强调了,针刺在治疗过程中一定得拿捏好,尤其是病位,病性。也就是疾病所在的部位以及虚实。如何做到呢?可以通过诊脉来把握。

 

总结:

这一篇介绍了针经的目的,针刺的要点尤其是把握患者疾病所在部位,虚实。用特定的补虚泻实方法调节,守神守机为最重要。在把握好虚实的前提下,治疗的穴位可以取五腧穴和十二原穴来治疗。

我想这一篇是灵枢经这本书的提纲,全书主要以一下提纲来阐述:神、气血、脏腑、经络、穴位、病位、虚实寒热以及治疗补泻针刺方法。

中医@2羊

———–一只杏林的小菜鸟,一个铁杆中医脑残粉。

有一味赤色栀子心,胸怀山中药,愿为熊胆使君子,继四圣岐黄之绝学。

中医学习交流、中医资料分享qq群: 392890374。微信号:yytcm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