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针灸 订阅该标签的文章

以下是与标签“针灸”相关联的文章
  • 第六章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四、哮喘

    第六章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四、哮喘

    四、哮喘 1.实证 风寒外袭,证见咳嗽、咯吐稀痰、形寒无汗、头痛口不渴、脉浮紧、苔薄白;因痰热者多见咯痰粘腻色黄、咯痰不爽、胸中烦满、咳引胸痛,或见身热口渴、大便秘结、脉骨数、苔黄腻。 治法:取手太阴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风寒可酌用灸法;痰热可兼取足阳明经穴,不宜灸。 处方:膻中、列缺、肺俞、尺泽。 风寒加风门;痰热加丰隆;喘甚加天突、定喘。 2.虚证 主证:病久肺气不足,证见气息短促、语言无力 ...

    阅读全文

  • 第一章 经络总论

    第一章 经络总论

    第一章 经络总论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内经》关于经络的记载说,它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内外,贯串上下,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藉以运行气血,营养全身,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护协调和相对平衡。 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路。经和络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指经脉,犹如途径,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为络脉,它譬如网络,较经脉细 ...

    阅读全文

  • 第六章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十五、痫证

    第六章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十五、痫证

    十五、痫证 痫证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失常的疾病,俗称羊痫风。 1.主证:本病一般多属实证,但反复发作可致正虚。发病之前,可有头晕、胸闷、神疲等先兆,旋即昏仆、不省人事、面色苍白、牙关紧闭、双目上视、手足抽搐、口吐涎沫、甚则二便失禁。发后头昏、肢软、神疲、苔薄腻、脉弦滑、久病则脉细。 2.治法:取任脉、督脉为主、佐以豁痰开窍。 3.处方:鸠尾、大椎、腰奇、间使、丰隆。

    阅读全文

  • 第六章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六、泻泄

    第六章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六、泻泄

    六、泻泄 泻泄又称腹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溏或呈水样而言。包括急慢性肠炎,肠结核等疾患。 1.急性泻泄 主证:若偏寒湿则粪质清稀、水谷相杂、肠鸣腹痛、口不渴、身寒喜温、脉迟、舌苔白滑;偏于湿热则所下黄糜热臭、腹痛、肛门灼热、尿短赤、脉濡数、舌苔黄腻或兼有身热口渴等。 治法:以疏调肠胃气机为主。偏寒者可留针,并用艾条或隔姜灸;偏热者用泻法。 处方:中脘、天枢、足三里、阴陵泉。 2.慢性泄泻 主 ...

    阅读全文

  • 第五章 其他疗法 四、敷药法

    第五章 其他疗法 四、敷药法

    四、敷药法 将药物敷布于患处或穴位的方法,叫做敷药法。因所敷的药物不同,故分别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活血、止血、促使肿毒消散或溃破等作用。 (一)适应证 痈、疽、疮、疖、跌打损伤、哮喘、高血压等。 (二)操作方法 1.或将鲜药捣烂,平摊于棉垫上。 2.取一块大小相等的棉纸或纱布覆盖在药物上,将四边住里折叠整齐。 3.清洁局部,将药物敷贴于患处,用胶布或绷带固定。 (三)注意事项 1.敷药时温度要 ...

    阅读全文

  • 第六章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十七、头痛

    第六章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十七、头痛

    十七、头痛 头痛系患者的一种自觉症状。常见于高血压、颅内肿瘤、神经机能性头痛、感染性发热性疾病等。 1.风袭经络 主证:发时痛势阵作,如锥如刺、痛有定处,甚则头皮肿起成块,一般无其他兼证。治法:按头痛部位分经取穴。毫针刺用泻法、留针。 处方:巅顶部:百会、通天、阿是穴、行间。 前头部:上星、头维、阿是穴、合谷。 后头部:后顶、天柱、阿是穴、昆仑。 2.肝阳亢逆 主治;头痛目眩,尤以头之两侧为重。心 ...

    阅读全文

  • 第五章 其他疗法 五、热熨法

    第五章 其他疗法 五、热熨法

    五、热熨法 利用吸热的物体,或拌上某些药物,加热后熨在局部或特定穴位上,适当地移动位置,以达到行气活血、散寒定痛、祛瘀消肿的方法, 叫做热熨法。 (一)适应证 痹证、腰腿痛、腕腹痛、泄泻等。 (二)操作方法 将坎离砂放治疗碗内,加2%醋酸或食醋适量,拌匀,装上布袋,待温度升至45-50度后熨敷患处。或将盐、麸皮、晚蚕沙等炒至60-70度,装入布袋熨敷患处,每次15-30分钟。 (三)注意事项 1. ...

    阅读全文

  • 第六章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九、癃闭

    第六章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九、癃闭

    九、癃闭 本病以排尿困难,甚或小便闭塞不通为主证。病势缓,点滴而下者谓之“癃”;病势急小便不通,欲溲不下者称为“闭”。 1.肾气不足 主证:小便淋沥不爽、排尿无力、面色晄白、神气怯弱、腰膝酸软、舌淡、脉沉细而尺弱。 治法:以取足少阴经穴为主,辅以膀胱经背俞穴,针用补法或用灸。 处方:阴谷、肾俞、三焦俞、气海、委阳。 2.温热下注 主证:小便量少、热赤、甚至闭寒不通、小腹胀、口渴、舌红苔黄、脉数。 ...

    阅读全文

  • 第五章 其他疗法 二、发泡疗法

    第五章 其他疗法  二、发泡疗法

    二、发泡疗法 用药物敷于患处或一定的穴位,使局部皮肤红、灼、起泡、叫做发泡疗法。具有祛邪通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 (一)适应证 痹证、黄疸、哮喘、 疟疾、水肿初起等。 (二)操作方法 1.将中草药(如灵仙叶、毛茛、大蒜等)适量洗净,切碎,捣烂。 2.将药物敷于一定部位。一般痹证敷于关节肿胀处;坐骨神经痛敷于承山、环跳穴;疟疾敷陶道穴;黄疸敷一侧内关穴(病情发转再敷另一侧);哮喘敷天突或膻中 ...

    阅读全文

  • 第五章 其他疗法 三、熏洗疗法

    第五章 其他疗法 三、熏洗疗法

    三、熏洗疗法 将药物煎泡并趁热熏洗患处的方法,叫做熏洗疗法。因所用药物不同,故分别具有疏通腠理、行气活血、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祛风除湿、杀虫止痒等作用。 (一)适应证 目赤肿痛、筋骨疼痛、皮肤病、阴痒带下、肛门疾病等。 (二)操作方法 1.四肢熏洗法 ①将煎好之药液倒入盆内,加热水至所需量。 ②将橡皮单垫于盆下,患肢架于盆上,用浴巾围盖患肢及盆,使蒸汽熏蒸患部。待药液不烫时,将患部浸入药液中泡洗。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