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九、癃闭

九、癃闭 本病以排尿困难,甚或小便闭塞不通为主证。病势缓,点滴而下者谓之“癃”;病势急小便不通,欲溲不下者称为“闭”。 1.肾气不足 主证:小便淋沥不爽、排尿无力、面色晄白、神气怯弱、腰膝酸软、舌淡、脉沉细而尺弱。 治法:以取足少阴经穴为主,辅以膀胱经背俞穴,针用补法或用灸。 处方:阴谷、肾俞、三焦俞、气海、委阳。 2.温热下注 主证:小便量少、热赤、甚至闭寒不通、小腹胀、口渴、舌红苔黄、脉数。 ...
九、癃闭 本病以排尿困难,甚或小便闭塞不通为主证。病势缓,点滴而下者谓之“癃”;病势急小便不通,欲溲不下者称为“闭”。 1.肾气不足 主证:小便淋沥不爽、排尿无力、面色晄白、神气怯弱、腰膝酸软、舌淡、脉沉细而尺弱。 治法:以取足少阴经穴为主,辅以膀胱经背俞穴,针用补法或用灸。 处方:阴谷、肾俞、三焦俞、气海、委阳。 2.温热下注 主证:小便量少、热赤、甚至闭寒不通、小腹胀、口渴、舌红苔黄、脉数。 ...
十四、癫狂 1.癫证。多由思虑太过、情怀抑郁,以致肝失条达、脾气不运、津液凝滞为痰、痰浊上逆、神明失常、发为癫证。 主证:沉默呆滞、精神抑郁、表情淡默、或喃喃自语、语无伦次;或时悲时喜、器笑无常,胡思乱想,多疑易惊,不思饮食,舌苔薄腻,脉弦细或弦滑。 治法:取背俞穴为主,佐以原、络穴。针用平补平泻法。 处方:心俞、肝俞、脾俞、神门、丰隆。 2.狂证。多由所求不遂、肝胃火盛,挟痰上扰,致使神志逆乱、 ...
二、发泡疗法 用药物敷于患处或一定的穴位,使局部皮肤红、灼、起泡、叫做发泡疗法。具有祛邪通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 (一)适应证 痹证、黄疸、哮喘、 疟疾、水肿初起等。 (二)操作方法 1.将中草药(如灵仙叶、毛茛、大蒜等)适量洗净,切碎,捣烂。 2.将药物敷于一定部位。一般痹证敷于关节肿胀处;坐骨神经痛敷于承山、环跳穴;疟疾敷陶道穴;黄疸敷一侧内关穴(病情发转再敷另一侧);哮喘敷天突或膻中 ...
一、中风 本病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为主证。其发生多由肝阳偏亢,气血上逆所致。中风包括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脑血管意外疾病。 1.闭证:神志昏沉,牙关紧闭,两手紧握,面赤气粗、喉中痰鸣、二便闭塞、脉弦滑而数。 治法:取督脉和十二井穴为主,平肝熄风,开窍启闭,用毫针泻法或点刺出血。 处方:水沟、十二井、太冲、丰隆、劳宫。 加减:牙关紧闭加颊车、合谷;语言不利加哑门、 ...
十、淋证 淋证是指小便频数、淋沥刺痛、溲之不尽等证而言,包括现代医学的泌尿系感染和泌尿系结石等病。 1.主证 排尿时茎中涩痛、淋漓不尽;或见小腹胀满,点滴难下;甚或突然腰痛;有兼尿中见血;或尿时挟砂石;或小便浑浊、粘稠如膏。亦有不耐劳累,遇劳而发作者。 2.治法:以疏利膀胱气血、利尿定痛为主,针用泻法或平补平泻。 3.处方;膀胱俞、中极、阴陵泉、行间、太溪。 加减:如尿血加血海、三阴交;小便如膏加 ...
七、痢疾 本病为常见肠道传染病。临床以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为主证。一般分为湿热痢、寒湿痢、噤口痢、休息痢等。 主证:湿热痢主证为腹痛、下痢赤白、里急后重,并兼见肛门灼热、尿短赤、脉滑数、苔黄腻或恶寒发热、心烦口渴等。寒湿痢则下痢粘白冻、喜暖畏寒、胸脘痞闷、口淡不渴、苔白腻、脉濡缓或迟。噤口痢主证为痢下赤白饮食不进,食则呕恶。休息痢则久延不愈,屡发屡息,或轻或重,发则下痢脓血、腹痛、里急后重 ...
六、贴药法 将膏药或植物鲜叶贴于患处的方法,叫做贴药法。具有舒筋通络、活血祛瘀、散结止痛、消肿拔毒作用。 (一)适应证 临床各科疾病均可采用。 (二)操作方法 1.清洁皮肤,剃去较长密的毛发。 2.剪去膏药周边四角,置文火上加温,使之软化后揭开。 3.膏药外缘用棉花转上一围,趁热贴上患处,用胶布或绷带固定。 4.植物叶(如苦瓜叶、玉簪叶)要在临用时取鲜叶洗净贴患处,必要时用纱布包裹,胶布固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