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中医基础理论 订阅该标签的文章

以下是与标签“中医基础理论”相关联的文章
  •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章 第一节 精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章 第一节 精

    第一节 精 一、精的基本概念 (一)精的哲学含义 中医学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精的概念,滥觞于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中的“精气说”。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在气的概念的演变过程中,以《管子》为代表将气范畴规定为精、精气,提出了精气说,认为精气是最细微而能变化的气,是最细微的物质存在,是世界的本原,是生命的来源。 《管子》精气说中的精、精气与气一元论的气范畴的含义同义。精、精气即是气,是形成天地万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章 第四节 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章 第四节 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

    第四节 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 一、气、阴阳、五行的关系 气、阴阳、五行都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气在与阴阳、五行的纵横联结中,构成厂气——阴阳——五行的逻辑结构系统,形成了中国传统哲学自身的特点。 (一)气与阴阳 气是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天体以及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气范畴肯定了物质世界的统一性。阴阳是气的两种固有属性。按阴阳分,则世界上的气可分为阴气和阳气两类。阴阳 ...

    阅读全文

  •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1)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1)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沈浮于生长之门……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鬪而铸锥.不亦晩乎. 那,我们接下来看下面一段:「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这话很有意思,他说其实天地的气的浮沉其实就是人类之气的根本,那既然春夏是阳这样发出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二节 六腑-三焦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二节 六腑-三焦

    六、三焦 三焦,是脏象学说中的一个特有名称。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为六腑之一,属脏腑中最大的腑,又称外腑、孤脏。主升降诸气和通行水液,在五行属火,其阴阳属性为阳。 (一)三焦的解剖形态 对三焦解剖形态的认识,历史上有“有名无形”和“有名有形”之争。即使是有形论者,对三焦实质的争论,至今尚无统一看法。但对三焦生理功能的认识,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三焦,作为六腑之一,一般认为它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一节 五脏-肾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一节 五脏-肾

    五、肾(附:命门) 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右微下,左微上,外形椭圆弯曲,状如豇豆。与膀胱、骨髓、脑、发、耳等构成肾系统。主藏精,主水液,主纳气,为人体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为先天之本;在五行属水,为阴中之阳。在四时与冬季相应。 (一)肾的解剖形态 1.肾的解剖位置: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右微下,左微上。“肾两枚,附脊第十四椎”(《类证治裁·卷之首》)。 2.肾的形态结构:肾 ...

    阅读全文

  • 顺四季阴阳你就“得道”了

    顺四季阴阳你就“得道”了

    如果你去看那种「大陆寻奇」之类的节目,那些住在西北高原上开旅店的,冬天遇到我们那些台湾去采访的节目主持人就会开始破口大骂……也不是破口大骂,就是讲得很大声,说:「我们的旅馆,可是你们台湾人来,我们才开的喔!如果你们不来的话,我们每天睡到下午一两点才起来,吃一顿饭,翻个身继续睡,一天就过完了。」真的是这样子在过的。 四季比较分明的地方,他们的生活就会有这样的周期出现。我觉得,我们现在虽然是在台湾,可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四节 五脏外华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四节 五脏外华

    三、五脏外华 华,光华,光彩之意。“精明色者,气之华也’’(《素问·脉要精微论》):“气由脏发,色由气华”(《四诊抉微》)。色泽为脏腑气血之外荣:光明显于外,润泽隐于内,光明润泽为色之常,在望色中是渭色之有神气。故曰:“光明者,神气之著;润泽者,精血之充”(《望诊遵经》)。五脏与面、毛、唇、爪、发相关,故面、毛、唇、爪、发的色泽,可以反映五脏气血的盛衰:五脏外华,即“心其华在面”,“肺其华在毛”,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 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 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

    第一章 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 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不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地凝结和反映了中华民族在特定发展阶段的观念形态,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和世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体质的特殊性是由脏腑之盛衰,气血之盈亏所决定的,反映了机体阴阳运动形式的特殊性。由于体质的特异性、多样性和可变性,形成了个体对疾病的易感倾向、病变性质、疾病过程及其对治疗的反映等方面的明显差异。因此,中医学强调“因人制宜”,并把体质学说同病因学、病机学、诊断学、治疗学和养生学等密切地结合起来,以指导临床实践。 一、体质与病因 体质决定对某种致病因素和某些疾病的易感性。不同体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章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章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官窍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功能。构成经络系统和维持经络功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称之为经气,经气运行于经脉之中,故又称脉气。经气是人体真气的一部分,为一种生命物质,在其运行、输布过程中,表现为经脉的运动功能和整体的生命机能。气无形而血有质,气为阳,血为阴,一阴一阳,两相维系,气非血不和,血非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