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叔叔谭杰中为小青龙汤发出呐喊

jt叔叔为小青龙汤发出呐喊

〔摘自『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第四段第五节〕

桂林本伤寒病杂论.卷七.第八条: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乾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桂枝三两

乾薑三两 甘草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微利,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伏苓四两;若喘者,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我们先这样想:一般伤寒论裡讲到「心下」,多数指的是「胃」;只有这一条讲的是「肺」。因为如果是「胃」裡有水气,那是苓桂术甘汤,而不是小青龙汤,所以,这裡讲的「心下」是指肺,讲一个人长年因为体质的关系,肺中积了很多死水;也有人讲小青龙汤这个不是肺裡积水,是渗出物,肋膜炎之类的渗出物,因为小青龙汤的确对这类的病很有效。所以总而言之是身体裡有没用的死水。

寒邪进到身体裡穿过皮表、穿过肺的时候,一般肺裡没有堆著这些水邪的时候,它会继续往血脉、骨头裡去钻、去找它的同类。

但如果它在经过肺的时候看到这些死水,同气相求,它是不是就会觉得「这裡有游泳池、观光盛地!」然后就全部聚在肺裡面留下来了?

所以当肺裡面有东西跟这个寒气相遇的时候,往往这些寒气就全部聚到肺裡去了,肺裡面原来的那滩死水,就变成塞满寒气的死水,然后肺就再也受不了了──原来只是死水的时候都还好,还装没事──这下就开始狂咳嗽了。通常小青龙汤越有效的时候,就是这个肺裡面塞满寒气的死水越多的时候,这种咳嗽会咳得非常猛烈,这时候小青龙汤就会非常好用。但如果肺裡面的死水只有一点点,这个病毒觉得这裡不够好玩,东一点西一点散在身体各处的时候,小青龙汤就不会太好用。所以小青龙汤要好用,这个死水的「水气」要够多才行。基本上小青龙汤是某种体质的人特别会有的,某种水毒体质的人感冒特别会变成小青龙汤证,这个我们之后再讲。

一旦有小青龙汤证出来了,这个人就会狂咳嗽,或者是平躺下来以后就咳得更凶,这个狂咳嗽的咳法,一定是比较有稀痰的,因为肺裡面的死水遇到病邪以后就变成稀稀的痰,这时候身体就会想把它排掉,所以咳的时候就会有一种白白透明或者白泡泡痰、或者是鼻涕,咳出来那个痰吐到水裡很快就化掉了,因为它跟水还很接近,「痰饮很多」这是个辨证点。如果是小青龙汤证但是咳黄痰怎麽办?那也没关系,小青龙汤还可以加石膏,因为小青龙汤主要对付的是「水邪为病」,热水邪也还是水邪,所以治法上差不多,只是要清热而已,这是对于小青龙汤最基本的认识。

我们在用小青龙汤的时候,首先一定要注意到非常关键的一件事,就是小青龙汤跟之前的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大青龙汤都有一个非常不同的特徵,这个非常不同的特徵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在这个方剂中看出来?

首先,小青龙汤它是因应很多不同的情况而有加减法的,那它在很多情况下是轻轻鬆鬆麻黄就可以不用了,就是没有麻黄的小青龙汤仍然是小青龙汤。小青龙汤裡的很多药味都可以换掉,可以换掉的就不是主轴药味,所以半夏、麻黄都可以换掉,不换掉的是桂枝、甘草、芍药、细辛、乾薑、五味子,这六味药才是小青龙汤的主轴结构。就像小柴胡也可以拆,把所有变化都拆掉以后,最后剩下柴胡跟甘草,所以柴胡跟甘草才是小柴胡汤的主要结构。小青龙汤它的主轴结构是桂枝、芍药、甘草,甘草放三两,比桂枝汤、麻黄汤都多,再加上乾薑,其实会产生一个甘草乾薑汤的结构。我们又知道桂枝、芍药从动脉运行到静脉,由甘草为它定出一个中轴方向的时候,这个运行本身是可以驱赶病邪的,我们之前讲桂枝的时候有讲过,桂枝对风气是具有排斥力的,可以驱风,所以驱邪的动力用桂枝这一味药就已经足够了,麻黄是可以不必用的。

麻黄可以不必用,是不是就表示不一定要发汗?这个汤裡面没有薑枣,没有桂枝汤中用薑枣入营出卫解肌的结构,表示这个药根本不走营卫。可去麻黄又没有薑枣,麻黄汤跟桂枝汤中发汗的路径都没有了!

我们再看第三件事,看这个药的服用法,它是煮成三碗,每次喝一碗,每天喝三碗。前面所有的发汗剂都说「如果喝了一碗汗出了就千万不要喝第二碗」,为什麽这个汤不必?所以我们可以知道这个方剂在使用上完全没有发汗剂的用法,真正的小青龙汤它就不是一帖发汗剂。

之前在教半夏的时候有说过,当半夏是用生半夏、或滚水涮过还算嫩的半夏才比较能让经方有效。这样小青龙汤方中「半碗」的半夏,全生的半夏可以放四分之一碗;如果是药局裡买的制过的半夏片,就至少要放一碗以上。当半夏用这麽多的时候,小青龙汤就会出现一个很美好的特徵:半夏就把这些肺裡面的水搬到别的地方去了,转移到膀胱去了,所以小青龙汤是从尿解。

小青龙汤从尿解的时候,是它的副作用最小的时候。怎麽样的时候它的副作用大?比方说有人说冬天之外的时候最好不要用小青龙汤,因为小青龙汤是一帖发汗药,吃了伤元气;也有人说刚感冒那头几天就用葛根汤打打看,葛根汤打不乾淨,三天以后再用小青龙……用它的同业者都有些不喜欢它的副作用。

──当临床上出现这些说法的时候,其实这些说法的背后都有一些正确的观察,就像如果买外面科学中药的小青龙汤,吃了之后就会有点麻黄汤的调子,发汗而解,但是效果不好。为什麽效果不好?因为这个人肺裡面有一缸水、病邪也都聚在这缸水裡面,在皮表发汗有什麽屁用?邪气还是在。就像病邪还没入到阳明大肠腑裡面,想要用承气汤从大便把病邪排出去也是没有用的。病邪都在肺中的积水裡面的时候,在外面再怎麽发汗、发营卫的汗、发血脉的汗、入营出卫都不会有用,所以小青龙汤它当然不是一个发汗剂,它是用它方剂的整体结构,让肺裡面的水邪能够被搬移到别的地方然后排掉,这样才能发挥小青龙汤的作用。

所以小青龙汤在临床上面,历代中医如果不是非常龟毛地要求半夏的用量要足的话,小青龙汤用起来副作用就会很多。小青龙汤因为有这些副作用──或者如果我们不要说副作用,原本的小青龙汤到底是有麻黄的,麻黄吃久了也会虚,人阳虚的时候更不能代谢水,去痰的根本又是要水代谢的功能健全──所以小青龙汤也不是个可以吃久的药,因此近来就有些人说小青龙汤吃个一两帖就好,接下来换成苓桂术甘汤收工就好,这是方法之一,但我总觉得苓桂术甘汤的心下,跟小青龙汤的心下,讲的是不一样的心下,所以我不是很喜欢用苓桂术甘汤收工这样的一个作法。苓桂术甘汤对付的是胃裡面的水肿,小青龙汤的水饮是在肺,我自己会比较喜欢用来收工的药,是小青龙汤在金匮要略条文裡的苓甘五味薑辛夏仁汤,我比较喜欢这个方子的结构,因为小青龙汤去不乾淨的痰,这个方子可以去得蛮乾淨的,不过这个结构还有寒化热化的问题,因为这个方子比较乾燥,除非身体裡面的痰够冷,不然还是怕烧得太热,我们之后再来谈这个话题,今天姑且不论。

小青龙汤现在历代临床上在使用它的时候,有几个使用它的技巧,我想在最后这点时间裡还是要说一下:

其中一个是先用小青龙汤把咳嗽镇住,之后再用别的方剂化痰,比如说民初张锡纯的从龙汤──就是「跟随在小青龙汤后」的一个方──;或者是用苓桂术甘汤、我喜欢用的苓甘五味薑辛夏仁这样两个方剂;也有人主张是补强脾胃化湿的方子。

但这裡比较值得考虑的是:一开始用的是汗解小青龙汤的方子?还是尿解小青龙汤的方子?

如果用的是汗解小青龙汤的方子,比方说外面科学中药买的小青龙汤,那根本是小青龙汤裡面的垃圾,很不适当。

另外,像叶天士他要去除小青龙汤的问题,他怎麽做呢?他是根本把麻黄跟细辛拿掉,这样就变成汗解无路,只能打内仗,这也是一个方法。

我所喜欢的方法是一位近代的经方家,叫做范文甫,他就是用「半夏独大小青龙汤」,就是半夏用三钱,其他药味都只用几分,所以建议大家或许可以参考这样的做法,让半夏是其他药的好几倍,这样它的副作用可以减到最低,人就比较不会虚掉,不然如果是用我们一般所习惯的,半夏药性不足的小青龙汤结构的时候,它就会变成一种比较伤元气的发汗剂。我们中医的方子都是「有病则病受之」,如果得的是大青龙汤证、麻黄汤证,我们吃了对的药,吃了之后会觉得元气恢复,即使它裡面有麻黄;可是这些药如果用错地方,就会打伤我们的元气,就是「有病治病、无病杀人」,这是经方的特色。

所以在用小青龙汤的时候,我们要确保它不要打偏,否则就会伤人,这是我们从最粗浅的一个角度、从大框架来检视小青龙汤,这样一方面我们比较学会怎麽使用它,另外也是从桂枝汤、葛根汤、大青龙汤一路下来,它们的服用法、裡面药味的加减变化,路数慢慢转方向变到小青龙汤来,这样跟著仲景的思维一路推理下来。

〔整理者/小布〕

※相关资料:

?「小青龙汤」金匮要略条文补充.对勘.之一【卷十四第二十二条参照】:

【金匮要略.咳嗽篇七第十四条】

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千金证治同,外更加胁下痛引缺盆。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

麻黄 芍药 桂枝 细辛 甘草 乾薑各三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石膏二两

右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日三服,小儿服四合。

?「小青龙汤」金匮要略条文补充.对勘.之二【卷十四第二十条参照】:

【金匮要略.痰饮篇十二第三十五条】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篇十二第三十六条】

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衝胸咽,手足痺,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伏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衝:

桂苓五味甘草汤方:

伏苓四两 桂枝去皮,四两 甘草炙,三两 五味子半升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金匮要略.痰饮篇十二第三十七条】

衝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乾薑、细辛,以治其咳满:

苓甘五味薑辛汤方:

伏苓四两 甘草 乾薑 细辛各三两 五味半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金匮要略.痰饮篇十二第三十八条】

咳满即止,而更复渴,衝气复发者,以细辛、乾薑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薑辛夏汤方:

伏苓四两 甘草 细辛 乾薑各二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金匮要略.痰饮篇十二第三十九条】

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痺,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苓甘五味加薑辛半夏杏仁汤方:

伏苓四两 甘草三两 五味子半升 乾薑三两

细辛三两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金匮要略.痰饮篇十二第四十条】

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衝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苓甘五味加薑辛半杏大黄汤方:

伏苓四两 甘草三两 五味子半升 乾薑三两

细辛三两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 大黄三两

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小青龙汤」补充:【从龙汤】

【民国.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节录

治外感痰喘,服小青龙汤,病未全愈,或愈而复发者,继服此汤。

龙骨不用煅,一两捣 牡蛎不用煅,一两捣 生杭芍五钱

清半夏四钱 苏子炒捣,四钱 牛蒡子炒捣,三钱

热者,酌加生石膏数钱或至一两。

从来愚治外感痰喘,遵伤寒论小青龙汤加减法,去麻黄加杏仁,热者更加生石膏,莫不随手而愈。然间有愈而复发,再服原方不效者,自拟得此汤后,凡遇此等证,服小青龙汤一两剂即愈者,继服从龙汤一剂,必不再发。未全愈者,服从龙汤一剂或两剂,必然全愈。名曰从龙汤者,为其最宜用于小青龙汤后也。

或疑方中重用龙骨、牡蛎,收涩太过,以治外感之证,虽当发表之馀,仍恐馀邪未尽,被此收涩之药固闭于中,纵一时强制不喘,恐病根益深,异日更有意外之变。答曰:若是以品龙骨、牡蛎,浅之乎视龙骨、牡蛎者也,斯可徵之以前哲之说:

陈修园曰:「痰,水也,随火而上升。龙属阳而潜于海,能引逆上之火、泛滥之水,下归其宅。若与牡蛎同用,为治痰之神品。今人止知其性涩以收脱,何其浅也。」

徐灵胎曰:「龙骨最粘涩,能收敛正气,凡心神耗散,肠胃滑脱之疾,皆能已之。」「此药但敛正气,而不敛邪气。」所以仲景于伤寒邪气未尽者,亦恒与牡蛎同用,若仲景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诸方是也。愚于伤寒、温病,热实脉虚,心中怔忡,精神骚扰者,恒龙骨与萸肉、生石膏并用,即可随手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