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已结束,时间就这样又一个七年过去了,2021年的第一个月已经近半,还记得7年前的我,懵懂,意气风发带着一颗中医赤子心,闯入了互联网。
01初心
若干年前
我只是中医浩瀚大海之中的一粒小虾
我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粒尘埃
但因为中医,我那个在外太空失落千年的灵魂好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星际轨道。
是中医收留了我。
在人生受到重大打击时,我困顿,迷茫、失落、悲伤过,面对社会,面对未来,我失望过
但借助中医和互联网,我走出来了。
2013年我搭建了自己的博客网站,养阳医斋(www.yytcm.com)
当初建立这个网站是想学一点技术知识,全部都是自己自学。从如何注册域名找服务器,再到网页代码简单编辑修改,配合图片PS,logo设计等一切都是自己边学边弄,我好像就喜欢折腾和专研。当作一门技术来学,边学边实践,哈哈,有点不务正业啊。别人用来休息,拍拖,玩耍打游戏的时间都被我用来折腾这些了。
搭建好网站后,边加强学习中医,整理心得笔记和分享,然后接下来就是重复和坚持。
七年来,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一边分享,中间偶有懈怠,但我的生活百分之八十都是跟中医有关。
七年来,是心走出去的过程,也是找到另外一个自己的过程。
我来自贵州农村,从小自卑、内向,从小特立独行,不合群。内心完全是封闭的状态,在面对人生的打击时候更是坠落到无底深渊,更觉得社会比这深夜的黑还黑,抑郁无望,人生似乎走进了无望的低谷。
通过学中医和实践,写文字,慢慢的封闭的内心打开了,走出来了。
有的人迷茫一辈子,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要做什么,找不到人生的轨道。我自己也是读了四年的大学,大四的时候才决定这辈子就干中医这件事了。但在此之前,我还在犹豫在迷茫,要不要改行,要不要学点其它的,因为中医这条路实在太难。
要知道,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就业是首选考虑因素,尤其像我们这种从农村出来的。一份体面的工作是寒窗苦读原始动力。那时反对中医的各种思潮流行,现实中医各种不受待见,多数学中医年的学生都动摇过,到底要不要坚持,到底要一条路走到黑吗?
既然命运这么安排,自己也任命了,有时候所谓的命运只不过是自己的一个念头。
02学习和分享
七年,我主要做了几件事。把自己学过的,手头上有的中医资料整理,一个是方便自己学习,一个分享给他人。很多人也因此结识二羊。
中医四大基础,四大经典,倪海厦全集等视频资料,上传到云盘分享,最后由于分享次数过多,百度云盘限制了我的分享。
现在大家手头上很多的资料都是二羊整理过的,只不过后来很多人拿到资料后在某宝上贩卖,我就慢慢不再分享。
在如今这个社会,中医资料根本不缺,缺的是学中医的心,沉下来学进去的那个心。有的人不是在收集资料,就是在购买资料课程的路上,总希望能找到中医的秘籍。中医的资料电脑装不下,课程买了一个有一个,但总还没开始深入学。
浮光掠影,收集了很多的资料,知道了很知识,但中医始终没学进去。
免费的资料唾手可得,但珍惜的人不多。当年还是学生的我,省吃俭用,花费近万元的费用购买了倪海厦的资料,如获至宝,当成宝来学习。一遍遍的看视频做笔记。而如今我顺便一键分享,这些资料都到了很多人手中,但学进去的有几人呢?
其实免费的才是最贵的,浪费掉的时间再也换不回来,很多人雄心壮志的想学中医,混迹三五年还没学进去,反而多了很多浮躁。
现在我没有精力分享了,一切随缘。其实学中医缺的不是资料,缺的是那个心。
另外这过程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例如有一朋友雄心壮志想健身,觉得他是心血来潮,跟他打赌,如能坚持我给钱给他,他果然坚持不了。
后来自己花钱去健身房冲了卡,这下有动力坚持了,有意思吧。
学中医也一样,不花钱,不付出代价的,很多都学不进去也坚持不了。
03看病
中医始终是一门以临床实践为基础的学问,有一段实践我决定掌握的知识够了,就是欠缺实践。
或者一开始就欠在实践,大家都是以闭门造车的方式开始学中医的。
看遍了各种资料,临床脑袋还是懵的。游泳是游出来的,中医更是如此,我甚至觉得中医的理论不应该是实践的基础,相反,实践才是基础。应该先有实践,再来深入学理论。
如同旧社会的中医学徒一样,耳濡目染,徒弟先把老师的招式学会,再从独立的实践结合理论学习来提高自己的中医水平。
中医知识不等于中医能力。
现在中医资料多了,闭门造车学中医的多了,夸夸其谈的也多了。
临床多了之后,有很多经验可以从患者身上学,从实践后的反馈中学到新的东西,这些东西会打破既往脑袋里的一些假想或者自我认知定式一些枷锁。
简单举几个例子:我是脾胃虚寒的体质,我一直以为生地黄很寒,也吐槽一些开了生地的方子,但有一天我自己尝了生地黄配的一个方子后,大便反而成型了。吃之前我还以为吃了会拉肚子,为啥?意料之外
有的病人怕冷,手脚凉,附子这类大温的药吃了手脚不暖,反而,越来越凉。相反,换了一个思路,用了滋阴药,手脚反而热起来了。意外吗?意外。辨证明明就是典型的阳虚,寒者热之,为何越吃越重?
有的病人舌淡苔白,如果只看舌头,一看就是虚寒寒湿之象,结果患者告诉我他吃了麦冬百合很舒服,那种烦热的症状消失了。如果从舌头来判断,我绝对不会给她用这样的药物。
另外,一些舌红太少,舌头很干,一看一派阴虚的典型表现,但患者告诉你她怕冷,不能吃生冷的东西。意外吗?如果但看舌头这就是典型的阴虚啊,点解啊?临床就是这样不按套路来演绎,患者更不按教科书来生病。
刚开始临床的时候,面对这些意料之外的反馈,我百思不得其解。但后来想明白了,之所以困惑是因为我们的第一判断标准是基于书上学来的知识,不是来源于实践。书本说的跟具体操作有差别,不能机械硬套,更不能当成法宝,养成固定思维。
再则,临床越多,发现人是千变万化的,一定得“活”,我后来得出一个结论,一个方子好不好,对不对,一定得患者吃了才知道。
因为有时候看上去很对的,用下去不对。有些看上去没那么对,但用下去却很好!
举一个例子,我们学了中医之后都喜欢对别人的方药评头论足。例如一些大方子大家都很鄙视。
我时不时拿一些这样的方子到密友群里戏弄大家,把这个方子丢到群里,于是大家开始吐槽,怎么用量那么大?怎么用这么多药,怎么这样配?很爽吧,是很爽,这样显得自己高明。
但我们评判这个方子好坏的标准是什么呢?无非药物多少、药量、配伍等等,但这些仅仅是书本上学来的知识。
而现实很残酷,人家这个方子却是病人吃了效果很好?怎么解释?
为何有乱拳打死老师傅?验方打败专家教授的例子?原因就在这。
中医很多的经验是来源实践,而我们学中医,绝大多数都是从理论开始的,你的标准套不住人家的经验。
中医我始终觉得是以结果论英雄!好不好,坏不坏,咱们看治疗效果。没有这个效果来验证,一切的争论仅仅是争论,仅仅是理论,仅仅是逞口舌之快。
所以,我现在懒得跟人讨论中医了,没什么好讨论的。除非咱们学的是一家,学的是一本书,来自于一个师傅,要不没有共识基础,各说各的,没啥好讨论的。
问题来了,没有理论能实践吗?
可以,有效的中医实践经验,可以复制的,可以容易学来的。
最近我在学车,我并不懂太多汽车知识,尤其是关于汽车如何工作的各种基础知识,但这不妨碍教练教会我开车。
我仅仅只需要按照教练教的,照着做就可以很快上手,也没必要太纠结背后的原理是啥,为什么要这样教,教练怎么教,我就怎么做,然后就可以做到。
但是,对于学中医的人来说就不一样了,因为大多数人都是从理论开始的。我甚至觉得,这是我们学中医最困难的关键所在,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学好理论后,再从零开始实践。有两个困难点,一个是理论如何结合实践,再则实践跟理论是有很大差距的。
那我们学中医为什么不以实践开始呢?就如伤寒论那样。什么症状组合用什么方,方证对应就是从实践操作开始的学中医的最好模式。一个是好学,一个是张仲景这个中医教练足够好,他教这套实践有效,且被反复验证有效。
基于这个样的认识,我重点精力花在实践上,有病人当然好,没有对应的病人时候自己可以去试验,这也是一种实践。
另外一种实践就是不典型的病人,要勇于按这套流程去实践。例如感冒,现代中医认为是风热感冒的你怎么用六经辨证。内科杂病的怎么用六经辨证和用伤寒的经方等。
近三年来,我几乎很少看其他的中医书了,翻来覆去看回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原文。具体应用中,在原方应用的基础上根据临床情况加减应变。
首先是原方为起点,随证变化,如变化效果不如期望的,又退回原方。如此反复摸索。
几年下来,对于一些常见病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感冒发烧咳嗽这些外感病,典型的三剂以内,不典型争取五剂拿下。这个可以做到信心满满,当然,偶尔也有阴沟里翻船的,这些都值得借鉴。
疑难大病我尚缺乏经验,这两年慢慢接了一些肿瘤患者,这个病需要长期斗争,需要双方配合。一切都才开始,中医的功夫需要实践来磨练,我也不着急,慢慢来。有时候慢下来反而快。
04小结
1、中医沉下心来,慢下来反而快。
2、中医资料太多,越贪多越浮躁
3、付出了代价的,才能坚持,免费的反而不珍惜
4、中医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技艺,只看书不行,有时候看得越多离现实临床越远。
5、我以前总想让大家不要走弯路,其实弯路也是必经之路,孙悟空再厉害,也不能把唐僧飞到西天,前辈走过的弯路大家注定还要重走一边。
总而言之,距离我设定的临床沉淀时间远远不够,还是太年轻。中医功夫需要日常练习,所谓的“习”就是实践,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临床看病的一瞬间仅仅是重复练习后的本能反应。
大道理大家都懂,古人反复强调,“熟读王书和不如临证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纸上谈兵做不了中医。
实践其实是培养一种本能,下意识反应,就如同各种体育竞技的临场发挥一样。绝佳好球不是研究出来的,想出来,大多是下意识的反应,突如其来的灵感。
这过程嘛,我有一种奇怪的体验,要随缘,越随缘效果越好,越努力,越强求,越纠结,反而效果不好。
放空了,反而有意想不到的“灵感”。我甚至觉得这不是自己在看病,让祖师爷上身的感觉,祖师爷比我厉害,我只不过是一个沟通使者罢了。
看你自己的目标吧,中医那么大,我仅仅想成为一个会治病,能治病的“中医大夫”,加油吧,年轻人。
我是中医二羊:
原名杨烊,觉明中医学堂创始人,“养阳医斋”主人。来自于贵州黔东南一个小山村。禀赋不高却阴差阳差考上中医大学,又因父病未能医治病故,遂发大誓愿深究中医,从此携青囊苟活于世间。自言有一味赤色栀子心,胸怀山中药,愿为熊胆使君子,继四圣岐黄之术。
问我是哪个门派?受教于学院,师承于扶阳,遵从经典又广纳旁门,崇尚经典古中医,推崇经方以及古法针灸治病。临床以疗效活法为要,不拘于针药又或学院民间。
医术如何?80后青年中医,非名老、非专家、非教授、非大神,时能治常见病,偶取疑难。医道漫漫,后生需努力。其人如何?性情和善,好恶分明。平素兴趣广泛、喜传统文化,杂学易风水命理及儒释道三教。又喜电脑、摄影、写作等旁门左道,一言之,泛泛之辈。二羊非“大神”外省的朋友跑来看病需要谨慎,尤其是疑难杂症,许多专家名家都看过的,二羊只能说看“医缘”,我本小中医大家切莫期望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