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对于常见病脉的分类和命名,存在有一些差异。就是说到底病脉有多少种?有多少种病脉?最多的提到了三十多种,38种,病脉。最少的好像是16种吧。对,张景岳只提了16种。通常提的可能是27种。王叔和的《脉经》里面提到的是24种。《内经》里面有21种脉。《伤寒论》就提到了26种脉,脉的数字有一些差别。为什么出现差别呢?就是说归纳的特点,分辨的差异引起来的。最早的脉也有脉图,我们以前讲过,今天上午讲了一个脉图,刚才讲缓脉的时候也看了一个脉图,古人也有脉图,用图来识脉,那是《察病指南》上面也有一个。这是最早的脉图。浮脉它就形容脉搏在上面一点;芤脉就是有边无中;这个是滑脉,非常流利;实脉有力等等。古人有这样的一些描述。《察病指南》上面有脉搏的描述。我们近代所说的脉象有多少呢。一般是27种,这27种是哪27种,就是浮、沉、迟、数、洪、细、虚、实、滑、涩,这个地方容易记了。浮脉、沉脉,位置上浮、沉。节律上,快慢上迟、数,形体上分为洪和细。力量上分为虚和实。这八个脉是纲领脉,除了这个以外,还有滑、涩、弦、紧。节律上看有结脉、促脉、代脉。位置除了浮、沉以外,还有长、短,脉搏的有力无力上,还有缓、濡、弱、微、散、芤,沉脉有伏脉、牢脉、芤脉、革脉,动脉,27种。如果加上疾脉,比数脉还快一些的疾脉,就有28种。
二十八脉象
脉名 |
脉象 |
主病 |
浮脉 |
浮者,脉在肉上行也。轻取即得,按之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流利,像捻葱叶。 |
表证。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浮而有力有神,为阳有余,属热证。浮而无力而空滑,为阴不足,属寒证。 |
沉脉 |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沉脉举之不足,重按有余。沉脉深沉在里,必按至中部始应指,重按乃有力。 |
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寒:身体痛、手足寒、骨节腰背痛、水气、留饮、浮肿、臂不能举、下重、带下、瘀血、蓄血、症瘕、泄泻、精遗。 |
迟脉 |
迟脉呼吸三至,去来极迟。二至一至,又迟也。二呼二吸一至,迟之极矣。 |
寒证(虚寒或积冷)。迟寒属脏,阴冷相干,有力寒痛,无力寒虚。例外:热证脉迟,多与神昏谵语、闷乱烦躁等脑病并发,需细诊。 |
数脉 |
一息脉来超过五次。诊象枢要曰:一息六至,过平脉二至也。 |
热证。有力为实,无力为虚。阳盛、外邪寒热、烦躁、烦渴、痰热、便血、痈疡。数为阳盛,邪热鼓动,脉行加速,故令脉数,必数而有力,阴虚久病,阳偏盛的脉也数,但必数而无力。虚阳外浮而见数脉,必按之豁然而空。 |
虚脉 |
三部脉举皆无力,按之空虚。张景岳曰:凡洪大无神者,阴虚也;细小无神者,阳虚也。 |
虚证。气血俱虚、肺痿、伤暑、多汗、脚弱、食不化。虚与实是相对待的,有因于生理者;有因于时令者,夏季多虚,冬季多实;有因疾患而异者,邪甚多实,正衰多虚。 |
实脉 |
三部脉举按皆有力。实脉大而长,微强按之隐指愊愊然。 |
实证。气塞、瘀积、肺痈、食滞、热盛、便难。邪气与正气相搏,故脉道坚满,应指有力,浮中沉三候俱有。有胃有神,为元气充实之象;无力无神,为邪气壅滞之象。若发汗后、泄泻后、失血后、新产后及一切虚弱证,倘见实脉,为血管变硬,多属难治。 |
滑脉 |
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与数相似。 |
痰、食、寒热、呕逆、咳嗽、伏痰、水饮、畜血、中满、宿食、泄痢。滑为阳脉,气实血涌,往来流利,故脉来应指圆滑。痰食内滞,邪气盛实,多见滑脉。平人脉滑而冲和,是营卫充实之象,妇人无病而见滑脉,应考虑是否有孕。 |
涩脉 |
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与滑脉相反。 |
津液亏少、少气、痹疼、寒湿、下痢、拘挛、疝瘕、痰食胶固、男子伤精,女子失血。呕吐便血、四肢逆冷、汗出恶寒、苔白不渴、若见涩脉,则属于寒;身热自汗、心烦口渴、舌赤少津、便闭腹胀,则属于热;津亏液枯、骨蒸潮热,盗汗失眠,若见涩脉,则属津枯。 |
长脉 |
长者,阳也。指下寻之,三关如持竿之状。举之有余曰长,过于本位亦曰长。 |
有余热、亢热、三焦烦热、阳毒内蕴、阳明热结。脉长而和缓,乃健康之脉;脉长而弦,乃肝阳有余,阳热内盛之病脉。 |
短脉 |
首尾俱短,不能满部。 |
短气、血虚、肺虚、宿食不消、汗多亡阳。有力主气郁,无力主气损。内经:寸口短脉者头痛。指血管收缩,可能发现脑贫血之头痛;短促而数,指心脏有麻痹之可能。 |
动脉 |
脉形如豆,厥厥动摇,滑数有力。有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脉。 |
痛、惊、气郁、拘挛、遗泄、虚损。动脉与短脉相似,但短脉为阴,不数不滑不硬;动脉为阳,数硬而滑,盛大有力,是有余的脉象。痛则阴阳不和,气为血阻滞;惊则气窜迸,所以都见动脉。 |
洪脉 钩脉 |
脉来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洪脉,如春潮之初,至按之懰懰然。 |
热盛、壮热、烦躁、口渴、吐血、胀满。 |
大脉 |
脉形大于平脉,但无汹涌之象。 |
主虚、病进、邪盛。有力为邪实,无力为正虚。 |
微脉 |
极轻极软,似有似无,欲绝非绝。 |
阳衰、少气、阴阳气血诸虚。轻取之似无,是阳气衰;重按之似无,是阴气竭。久病得此脉是正气将绝;新病得此脉,是邪不太深重,或尚可救。微脉和虚脉的分别:微是至数不清,起落模糊;虚则三部至数分明。 |
紧脉 |
脉来绷急,状如牵绳转索。紧不散也。谓其广,有界限,而脉与肉划然分明也。寒主收引,脉道为之束紧,而不敢开散涣漫,故伤寒见此脉也。 |
风寒抟急,伏于营卫,为疼痛、呕逆、伤寒、下痢、惊风、宿食。热为寒束,寒热交作。紧脉阴多阳少,是阴邪抟结之象,非表寒外束,便是里寒独盛。内有宿食之紧脉,亦是寒气宿食积于中而不泄,阻碍阳和之气达,引起正邪相争的现象。 |
缓脉 |
一息四至,来去怠缓。缓,不急也,往来舒缓。 |
湿病、伤风、麻痹、眩晕、虚弱。凡不大不小,不快不慢,不过于有力,不过于无力,即所谓有胃气,乃平人之脉,古人名为缓脉。疾患之脉,脉管弛缓宽大,收缩力量不够,与紧脉收缩太过者,恰成对待。 |
弦脉 |
端直以长,如按琴弦。弦脉按之不移,举之应手,端直如弓弦。 |
肝病、诸痛、痰饮、疟疾、拘急、痉病、血虚、胁痛、腹痛。弦脉为风木之应,故主肝病、风痰、诸痛等症。弦为风邪之征,为疟病的主要脉象。若弦而细劲,如循刀刃,便是全无胃气,病多不治。 |
芤脉 |
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
失血、吐血、衄血、下血、血崩、瘀血。大失血后,血液骤少,血管扩大,压力降低,按之豁然而空,因血液不能满注,而暂时与血管失却连络。按寻上下血管壁,尚能觉其跳动,中候无脉者,因血液减少,新血未至,与血管壁失却连络之故。 |
革脉 |
浮而抟指,中空外硬,如按鼓皮。 |
亡血、失精、半产、崩漏。 |
牢脉 |
沉按实大弦长。 |
阴寒内实、疝气、症瘕。牢脉多是病气牢固,证属阴寒积着,虚证无此脉象。牢脉主实,有气血之分:症积有形痞块,是实在血分;瘕聚无形痞结,实在气分。牢脉见于失血,阴虚等症,便属危重的征象。 |
濡脉 |
极软而浮细,按之似无,举之有余,如帛衣在水中,轻手与肌肉相得而软,是浮小而软。 |
诸虚、又主湿。濡脉细软,是气血不足,故主诸虚。但湿气压抑脉道,脉亦软而浮小,又不可做为虚论,应与证合参。 |
弱脉 |
极软而沉细,按之欲绝于指下。弱,不盛也,极沉细而软,怏怏不前,接之欲绝未绝,举之即无。 |
气血不足、元气虚耗、阳气衰微、遗精盗汗、血虚筋萎。弱脉与濡脉相类,濡软而浮,弱细软而沉。病后,老人见之顺,平人、少年见之逆。前贤论脉,以浮而无力为虚,沉而无力为弱,浮而柔细为濡,浮散欲绝、似有若无为微,浮而散大不任寻按为散。沉细为细,沉小为小。 |
散脉 |
大而散,有表无里,涣散不收,无统纪,无拘束,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涣散不收,如杨花散漫之象。 |
元气离散。孕妇未足月者胎欲堕,已足月者将临盆。散脉,按之满指而不聚,漫无根蒂,是气血耗散,脏腑之气将绝的征象。 |
细脉 |
脉细如线,应指显然。细脉小,大于微常有,但细耳。 |
气血两虚、诸虚劳损、湿气下注。 |
伏脉 |
重按推筋着骨始得,甚则伏而不见。 |
邪闭、厥证、痞塞、停痰、积滞、剧痛、水气、霍乱、疝瘕、厥逆。伏脉是气机郁伏,肢厥剧痛等证。由于邪气闭寒而正气不能宣通,脉遂潜伏不显。 |
促脉 |
脉来急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 |
阳盛热实、血气痰饮、宿食停滞,亦主痛肿。阳盛而阴不和,故脉急数而时一止,凡气血、痰食、痛肿诸实热证,多见此脉。脉促无力而小,便是虚脱之象。 |
结脉 |
脉来缓慢而时一止,止无定数。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 |
阴盛气结、气壅痰滞、积聚症瘕。阴盛而阳不和,故脉来缓慢而时一止。脉搏正常跳动之时,忽然停止,可能有壅滞状态,多因心脏瓣膜障碍,血??液逆流,故脉搏停止,但顷刻间即能恢复,每于大惊恐惧之时多见之。久病衰弱者,亦有此现象。若无故发现结脉,是心脏瓣膜闭锁不全所致。 |
代脉 |
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良久复动,止有定数。 |
脏气衰微、风证、痛证、七情惊恐、跌仆损伤。代脉与结、促两脉的分别,在于止有定数。妇人妊娠亦可见代脉。 |
疾脉 |
脉来急疾,一息七至八至。 |
阳极阴竭,元气将脱。小孩平脉较成人为数,一息七八至亦不作疾脉论。 |
二十八脉及临床意义
六纲脉:以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为六纲脉。然后再把其他脉象分属于
浮脉类(浮脉与洪脉、濡脉、散脉、芤脉、革脉以脉位表浅而相类,故均列入浮脉类)、
沉脉类(沉脉与伏脉、牢脉、弱脉以脉位在肌肉深层而相类,故均列入沉脉类)、
迟脉类(迟脉与缓脉、涩脉、结脉以至数缓慢而相类,故均列入迟脉类)、
数脉类 (数脉与疾脉、动脉、促脉以至数快速而相类,故均列入数脉类)、
虚脉类(虚脉与细脉、微脉、短脉、代脉以其脉动应指无力相类,故均列入虚脉类)、
实脉类(实脉 与滑脉、长脉、弦脉、紧脉以其脉动应指有力相类,故均列入实脉类),按类一一介绍。
(一)浮脉 第一类纲脉
【脉象特征】 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浮脉可理解为“浅脉”,形容为“浮如水漂木”、“浮如水上负轻舟”。其脉象特征是脉管的搏动在皮下较浅表的部位,即位于皮下浅层。因此,轻取即得,按之稍减而不空。空了就是无跟脉了。中取、沉取稍微减弱了一点。但是没有空虚。所以叫做举之有馀,按之不足。
【临床意义】 一般见于表证。李时珍讲“浮如水上浮轻舟,总是风寒先痛头。”亦见于虚阳外越证。
表证的浮脉是正气趋向于表。抗邪外出的表现。而表证裡面要分表寒、表热。那就看浮紧,浮数,这样来进行区分。
?
表证见浮脉是机体驱邪向外的表现。外邪侵袭肤表,卫阳抗邪于外,人体气血趋向于肤表,脉气亦鼓动于外,故见浮脉。邪盛而正气不虚时,脉浮而有力;虚人外感或邪盛正虚时,脉多浮而无力。外感风寒,则寒主收引,血管拘急,故脉多浮紧;外感风热,热则血流薄急,故脉多浮数。
【相类脉】浮脉与散脉、芤脉、革脉、濡脉、洪脉以脉位表浅而相类,故均列入浮脉类,但各脉的脉象和主病又各有特点。
1.散脉
脉象特征:浮取散漫,中候似无,沉候不应,并常伴有脉动不规则,时快时慢而不匀(但无明显歇止),或脉力往来不一致。浮大无根,应指散漫,按之消失,伴节律不齐和脉力不匀,故散脉为浮而无根之脉,形容其为“散似杨花无定踪”。
古人多这个问题有很多描述,我们来理解它,可以用一个”浅“字来理解。脉跳的部位比较浅,位置不深。所以正常脉是不深不浅。现在这个病人的脉浅了,轻取即得。古人很多描述,“浮如水上覆轻舟”,“浮如水上漂木”,“如寻榆荚似毛轻”,像毛一样的很轻。“微风吹鸟背上毛”,鸟背上的毛轻轻吹起来,吹动。这都是显得一种浮,当然拿着脉搏你就不能做试验,我捉一只鸟,捉一只鸡,我给它看看。给它一扇风,吹风。看看它鸡毛掸怎么样的浮的?那你还是体会不到。要从人身上来体会。反正用力不大,这样一种脉象。它的脉位比较浅。如果做个脉图的话,描出来,这个图看不清,太细。这个地方用的是压力75克、100克、125克、150克。就是探头的压力。75克的时候已经有脉搏。在那里跳动了,已经摸得到了。75克多重?就这手指刚放上去,刚接触到皮肤上的时候,已经有这种感觉了。而到100克的时候,跳动就很明显了,最明显了。125克的时候,还是比较明显。但是没有100克那么高了。跳起来没有那么高了。而到150克的时候,反而不明显了。但是还是有,重按。就相当于150克的时候,重按还是有。说明这是一个浮脉。
临床意义:多见于元气离散,脏腑精气衰败,尤其是心、肾之气将绝的危重病症。孕妇临产时出现散脉,为即将分娩的征候;如未至产期,便为即将坠胎之征。
机理分析:由于气血虚衰,精气欲竭,阴不敛阳,阳气离散,脉气不能内敛,涣散不收,无力鼓动于脉,以致浮大无根,至数不匀。
散脉实际上就是“久病逢之却可忧、却可惊”的那一种脉。就是浮而无根的那种情况。
脉象特点:浮取散漫,中候似无。浮脉,摸脉的时候明显,但是已经散漫。浮脉就没有什么力了,不很明显。中取就没有了,沉取就更没有了。轻取上面有一点点。实际上就是无根的脉。我们就无根是讲尺脉沉取无力,那么现在寸脉和关脉都显得浮而无根了。所以它是无根的脉。不但是脉散,无力,无根;并且还不匀,伴有不太规律,就是有的时候跳得快一点,有时候跳得慢一点。脉搏的力量也不一致,有的时候力量显得还比较明显,有的时候就没有了。心气已经快要衰竭的时候,就可能表现为这种脉象。所以是种浮而无根的脉。“散似杨花无定踪”,好像是花,杨柳的花,在空中飘荡,没有根的表现。这样的脉就是属于散脉。散脉的病情已经相当危险了。所以久病逢之却可惊。就是一种虚阳浮越的表现,虚阳浮越。
2.芤脉
脉象特征:浮大中空,如按葱管。芤脉的脉象特点是应指浮大而软,按之上下或两边实而中间空。说明芤脉位偏浮、形大、势软而中空,是脉管内血量减少,充盈度不足,紧张度低下的一种状态。
临床意义:常见于失血、伤阴之际。为大失血,伤阴的主脉。多因突然失血过多,血量骤然减少,营血不足,无以充脉;或津液大伤,血液不得充养,阴血不能维系阳气,阳气浮散所致。在血崩、大咯血、外伤性大出血或严重吐泻时均可出现
机理分析:多因血崩、呕血、外伤性大出血等突然出血过多之时,血量骤然减少,无以充脉,或因剧烈吐泻津液大伤,血液不得充养,阴血不能维系阳气,阳气浮散所致。若失血、伤液之后,血管自敛,或经输血、补液等而阴液得到补充,则往往不再现脉芤。
?
失血、伤阴之际,注意这是之际,正在大出血的时候,正在伤阴,就是大量的阴液、液体,被消耗的时候。这种脉像,应该说它维持时间不久,大失血的时候,为什么会出现芤脉?我理解就是大失血以后,血管裡面的血液,液体大量地失掉了。血管空虚了,这个血管还没有来得及收缩,没有缩小,血管还那么大。两边的血液很少了。成了一个空洞。按道理不会是空洞,要理解的芤脉。应该是它裡面比较空虚。没有什么血液在充实。如果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大失血,过得半个小时,一个小时,那个血管不能老这么空着,它必然会缩小。因此,它强调是这种大失血,大失液的情况之下,这个时候可能见到芤脉。如果经过了输液,经过了输血,充实起来了,它又不芤,它也不会芤。所以它这个暂时性的现象。
3.革脉
脉象特征: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革脉的脉象特点是,浮取感觉脉管搏动的范围较大而且较硬,有搏指感,但重按则乏力,有豁然而空之感,因而恰似以指按压鼓皮上的外急内空之状。革脉与芤脉虽均有按之豁然中空之感,但革脉为浮弦而硬,如按鼓皮;芤脉为浮虚而软,如按葱管。
临床意义:多见于亡血、失精、半产、漏下等病症。
机理分析:因精血耗伤,脉管不充,正气不固,气无所恋而浮越于外,以致脉来浮大搏指,外急中空,恰似绷急的鼓皮,有刚无柔,此为太过。为无胃气的真脏脉,多属危候。
革脉和芤脉比较
?
革脉也是主亡血、失精、半产、漏下,这些还是损伤津液,那么损伤津液,这个革脉按道理说比芤脉缓,芤脉来得急,突然大失血。血管的弹性,血管本身的柔软度还比较好,革脉也有亡血、失精、半产、漏下,那就不会是半个小时,一个小时,革脉就没有了。不是的,是这个失血,亡津之后,血管比较硬,失掉了濡润,虽然裡面很空虚了,管壁的弹性很差,它没有正常的收缩。所以显得脉管管壁硬,那就属于危象。实际上,芤脉也是危象。这一个是讲病的时间,绝对不会是几分钟,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可能病的时间有三天,五天,一个礼拜,半个月,时间比较久一点。这个病人的血管都弹性丧失了。不但裡面没有血,弹性还丧失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芤脉虽然大失血是非常不好的,但是血管的弹性还比较好。还显得比较柔软。而革脉它的弹性,失血了以后,没有及时的调整过来。而形成了这么一个革脉。中空如按鼓皮的表现。这就是革脉和芤脉两个比较。脉管不能得到充盈,失掉了濡润,显得很坚硬了。而表现为鼓皮这么一种表现。
浮脉讲了三个相类脉,散脉,是散乱无根,中取不明显,沉取没有脉,浮取的时候,也没有力量。力量都不太均匀,这样一种脉。散而无根,散脉是无根脉。元气,阳气浮越,元气将竭的表现。芤脉和革脉也是很严重的脉,都是失血,亡精,失液这种情况,只是芤脉可能是短时间内出现,革脉可能是形成的时间比较长,芤脉从脉形上来看,比较柔软,革脉脉形上中空,没有力量以外,还管壁比较硬,如按鼓皮。这么三个脉,散脉应该是很常见。心脏快要停止跳动的时候,脉搏容易见散脉,一般容易出现这种表现。芤脉和革脉,我革脉也没有明显地体会到,那就是革脉,芤脉更没有去摸过。体会不到。这是有这么三个脉,加浮脉本身已经讲四个脉了。
4。濡脉
?
细脉就是主虚证、湿困。那么濡脉,现在也是主虚证、湿困。气血虚。所以濡脉的主病和细脉的主病,在这裡没有区别。?
=========================
5。洪脉(附:大脉)
?
这种脉像主神明问题。在六经辨证裡面,是阳明经证。在卫气营血辨证裡面,一般是讲气分热盛,气分证。这种热势非常张扬,热势非常明显,高热,壮热。不是什么夜间发热,午后潮热,整个热势像明火直照。火烧的通通燃,热邪充斥到机体内外。整个机体都显得是有一派热像。高热口渴,脉洪数,脉洪大。所以这是一种气分热盛,完全是邪热。热邪迫血妄行所导致的这一种局面。它的机理是由于阳热过盛说导致的。
这个脉见于什么情况下?显然洪脉用阴阳归类属于阳脉。夏天的脉可能洪一点。夏天脉搏当然不是真正的洪脉,就是说稍微显得大而有力一点。为什么呢?因为夏天外面的气温很高,我们人体内部的气血也在加速运行,体表又是比较疏鬆,出汗,因此它周围没有得到包围。没有受到邪气的包围,就是腠理不是致密的。裡面的气血又充盛,很旺盛。所以夏天脉可能洪一些。在脏,是属心,在脏是应心,按照五脏的主脉,那就是我们昨天讲的,肝脉可能弦,肺脉可能浮一点,肾脉可能沉一点,脾脉是现缓,那么心的脉一般显得大一些,洪脉。所以,夏天,运动以后,饮酒以后,或者沐浴以后,洗澡以后,脉搏可能要显得大一些,洪一些。这都是正常现象。这是一种阳明热盛,气分热盛。邪热充斥,血液妄行的一些表现。
大脉就是讲脉形的宽大,没有讲它特别的有力,不是讲它的波涛汹涌。脉体显得比较大,但是力量并不见得比正常的人要大一些。其他的,脉体大,从容和缓。力量不如洪脉那么大。这就是大脉。健康人可以出现大脉。《内经》裡面还讲“大则病进”,疾病在发展,也可以出现大脉。说明有邪气在裡面。健康人,体格健康的人是见大脉。如果在病中见到大脉,脉体是显得比较大,只是没有那么汹涌,波涛汹涌。这种情况,《素问。脉要精微论》裡面讲“大则病进”如果大而有力的话,力量虽然不汹涌,而是有力的话,也是有邪气。如果脉大,脉体大,力量很虚弱,那是属于正虚了。之所以说它是病进,邪盛也可以导致病情发展。正气虚弱也可以导致病情发展。所以说是“大则病进”。
大脉和洪脉的区别,就是大脉没有汹涌波涛,有力的这种感觉。实际上,洪脉最基本的就是大脉和有力脉,实脉的複合脉。洪脉起码是大,有力,这两种脉的複合脉,那才叫做洪脉。
(二)沉脉 第二类脉
【脉象特征】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沉脉显现的部位较正常脉深,故可理解为“深脉”。其脉象特点是脉管搏动的部位在皮肉之下靠近筋骨之处,因此用轻指力按触不能察觉,用中等指力按触搏动也不明显,只有用重指力按到筋骨间才能感觉到脉搏明显的跳动。这是因为沉脉脉气沉,脉搏显现部位深沉所致。
【临床意义】 沉脉多见于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亦可见于正常人。
【机理分析】 沉脉为阴脉,《内经》称其为“石脉”,在时应冬,在脏应肾。肥人脂厚,脉管深沉,故脉多沉;冬季气血收敛,脉象亦偏沉;有的人两手六脉皆沉细而无临床症状,均可视为平脉,不一定是病脉。
病理性沉脉的形成,一为邪实内郁,正气尚盛,邪正相争于里,致气滞血阻,阳气被遏,不能鼓搏脉气于外,故脉沉而有力,可见于气滞、血瘀、食积、痰饮等病证;二为气血不足,或阳虚气乏,无力升举鼓动,故脉沉而无力,可见于各脏腑的虚证。
【相类脉】沉脉与伏脉、牢脉、弱脉以脉位在肌肉深层而相类,故均列入沉脉类。
?
?
沉脉的意义 沉脉主裡证。也可以见于正常人。李时珍讲“沉而无病世人多”。世上的人,沉脉而没有病的很多,所以不等于说沉脉都是病。我们原来讲正常脉象是不浮不沉。那它现在沉了,那应该是病了。但是我们又讲过有六阴脉,女的冬天她的脉可能沉一点。这中医说起来它的道理都有说的。你说它正常不正常?说它正常有正常的道理来解释,不正常我说它也不正常。反正它是沉一点,也可以见于正常人。沉脉,在《内经》裡面,称为石脉。冬脉为石。不是叫冬脉为沉。《内经》裡面没有沉这个提法。其时应冬,是冬脉,是石脉。在脏腑阴肾,肾有病的时候,一般应该沉一些,因为肾在下焦。肺主皮毛,肺脉是浮,肾脉是沉。肾是主冬天,寒冷。五行配起这一套,配起来的。根据五行来配,它应当是沉一点。确实临床冬天的时候,也是沉一点,脉沉一点。但是也可以出现六阴脉。就是生来就比较沉、细、力量弱一点。那可以是正常人。所以《三指禅》不是李时珍讲的,《三指禅》上面讲,“沉而无病世人多”,世上的人,沉脉而没有生病的人是很多的。
沉脉有没有病,要结合其他的看,
沉脉的相类脉有
1.伏脉
脉象特征:重按推筋着骨始得,甚则暂伏而不显。伏为深沉与伏匿之象,伏脉的脉象特点是脉管搏动的部位比沉脉更深,隐伏于筋下,附着于骨上。因此,诊脉时浮取、中取均不见,需用重指力直接按至骨上,然后推动筋肉才能触到脉动,甚至伏而不见。
临床意义:常见于邪闭、厥病和痛极的病人。
机理分析:伏脉多为邪气内伏,不得宣通而致。邪气闭塞,气血凝结,乃致正气不能宣通,脉管潜伏而不显,但必伏而有力,多见于暴病。如实邪内伏,气血阻滞所致气闭、热闭、寒闭、痛闭、痰闭等。
危重病证的伏脉,与血管病变造成的无脉症不同。无脉症往往发生在肢体的某一局部,出现相应肢体无脉,而其他部位的脉象可正常。
要用很大的力,一直要把这个脉管按到桡骨上面,桡骨颈突这个地方。垫起开,才感到脉搏跳动。这就是伏脉,比沉脉更深一些。但是伏脉不等于无脉,还是有脉。用力按的时候,还是按得到脉搏跳动。
伏脉的意义,主邪闭,厥病,痛极。气机闭塞了,邪闭了,闭住了。厥病,比如说气厥,我们经常见到的痰厥,气厥。气厥那个歇斯底里,精神受到刺激以后,一下就昏死过去了。气得都发抖,都溷过去了。这个他并没有死,人没有死,脉搏,可能气机不畅,脉搏也就显得很深,很沉。比沉脉还沉,但是他还是有力的。或者痛极,寒邪寒性收引,痛到了极点的时候,脉搏可以现伏,埋伏在裡面。这些情况必然是伏而有力,邪闭,厥病,痛极,必然伏脉是有力。因此它伏脉应当从脉的规律来说,位置形势它属于沉脉类。比沉脉还要沉。但是从实来看,它属于有力脉。并不是虚弱。按了半天,一点都按不到,没有体会。有和无,不知道有跳没有跳,不是那个情况。还是重按,按到筋骨的时候,脉搏在那裡跳动。显得还是有力,数多见于暴病。如果是气闭,热闭,痛闭,痰闭等等,寒闭这些,闭住了,是一种伏脉,是实脉。残灯将灭,它会现伏脉吗?不会伏,残灯将灭的时候,它应该现散脉,残灯忽灭,迴光返照的时候,应该是现散脉,不会现伏脉。这个伏脉是属于有力脉。
2.牢脉
脉象特征:沉取实大弦长,坚牢不移。“牢”者,深居于内,坚固牢实之义。牢脉的脉象特点是脉位沉长,脉势实大而弦。牢脉轻取、中取均不应,沉取始得,但搏动有力,势大形长,为沉、弦、大、实、长五种脉象的复合脉。
临床意义:多见于阴寒内盛,疝气癥积之实证。
机理分析:邪气牢固,而正气未衰者,如阴寒内积,阳气沉潜于下,或气血瘀滞,凝结成癥积而固结不移,在脉象上则可表现为沉弦实大的牢脉。
若失血、阴虚等患者反见牢脉,当属危重征象。
?
主什么问题?阴寒内盛,疝气,症积,实证。不是讲疝气症瘕,是讲的积。当然疝气是不是会一定就出现这些,不一定,反正是裡面有实邪。寒邪,好像有积块,肿瘤等等。裡面有实邪,这个问题。沉,说明病位在裡,实、大、弦、长,有邪气搏积在那裡,停聚在那裡。至于是不是一定是疝气,是不是一定是阴寒,那不一定。阴寒内盛,可以,疝气也可以出现这种情况,总的原则就是有实邪,内部有实邪。搏积在裡面,停留在裡面。这是牢脉。
牢脉,应该说正气还没有衰,如果衰了的话,力量就显得弱,阳气潜伏在下面,这种情况。我们教材上也提到失血,阴虚等,反见牢脉,作为危重这一项。失血阴虚的病人,按道理说,不应该见牢脉。又弦、又实、又大、又长,失血伤精了以后,不应该见到牢脉,就是说如果这种失血、伤精的病人,按道理它应该非常虚弱,脉搏或者是现芤脉,应该现这种脉,它现在反而显出了实、大、弦、长,那说明裡面邪气很严重。邪气非常嚣张,正气已经非常不足。这么理解,但这种情况,按道理是不应该存在,我们教材上,古人也讲过这样的问题。
牢脉和伏脉比较
牢脉和伏脉同类,但是牢脉是邪实的表现。伏脉应该说也是邪实,牢脉比伏脉更厉害。伏脉可能见于一个短暂的时间,不会太长,气厥病,痛极都可能是,两个小时吧,三个小时吧。有的可能就是几十分钟,时间比较短。但是牢脉不可能说,裡面有症积,肿瘤,生长在那个地方,那就两个小时就好了。就没有了。不会,它的时间会比较长。牢脉出现的时间,会比较长。而伏脉出现的时间不会太长。牢脉应该说,比伏脉的病情更重一些。伏脉大概是闭,气机阻闭塞,痰浊阻闭,可能把那个气、痰消一下,痰一去掉,气机一顺畅,那个气厥的人,邪盛昏迷的人,气得昏过去的人,他等一下可能就恢复过来了。比较容易去。牢脉这一个是有症瘕,瘤积在裡面,邪气搏结在裡面,那不是那么一下容易除。因此牢脉的病比伏脉,更显得严重一些。
3.弱脉
【脉象特征】极软而沉细的脉称为弱脉。切脉时沉取方得,细而无力。
【临床意义】主阳气虚衰或气血俱衰,血虚则脉道不充,阳气虚则脉搏无力,多见于久病虚弱之体。
弱脉的特点,和濡脉相反。有一个地方相反,两个地方相同。一个是脉浮、一个是脉沉。都是细而无力的脉。弱脉是沉细无力。濡脉是浮细无力。但是我们写病历得时候,经常就发现有的写的“脉细弱”。都写脉细弱。严格的说,脉弱裡面就已经包括了脉细。严格说脉弱就是脉弱,不应该再来一个脉细弱。弱已经就细了。如果濡的话,那要脉濡细,要不要讲濡细,不必要讲了,濡脉裡面就是讲浮细无力。严格地说,不应该写脉细弱,但是大家都写习惯了。实际上它这个弱是讲的无力,又细又无力,所以它就是细弱脉。
弱脉的表现,100克,大约相当于浮取,实际上,应该说150克才是中取,200克左右,250克左右才是沉取。它才100克,不明显。浮取、中取、沉取。浮取、中取得时候,脉搏的都不明显。显得细。应该是后面还有一个200克左右的一个,可能就稍微明显一点。所以这叫做沉细无力的脉。
沉细无力的脉主什么?仍然是主虚证。所以濡脉和细脉、弱脉,它都是主虚证,什么虚?因为除了气血虚以外,可能还有阳虚。也可能出现。那么阳虚得时候,一般就是脉沉细无力。往往要迟一点。脉迟一点。也可能脉数一点。我们讲过数脉,阳虚的人,经常也可以见到数脉。所以没有讲它的迟和数的问题。可以阳气虚,濡脉也好,弱脉也好,细脉也好,都是主虚证。只是濡脉和细脉还可以见于湿。而弱脉没有讲它是见于湿。实际上弱脉也不见得就不见于湿证。总的说,它属于无力脉。都属于个体小的脉,是虚弱脉的范围。
(三)迟脉 第三类纲脉
【脉象特征】 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相当于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
迟脉的脉象特点是脉管搏动的频率小于正常脉率。
【临床意义】 迟脉为寒证的主脉 多见于寒证,迟而有力为实寒;迟而无力为虚寒。亦见于邪热结聚之实热证。
【机理分析】 脉管的搏动缘于血流,而血的运行有赖于阳气的推动。当寒邪侵袭人体,困遏阳气,或阳气亏损,均可导致心动迟缓,气血凝滞,脉流不畅,使脉来迟慢。若为阴寒内盛而正气不衰的实寒证,则脉来迟而有力;若心阳不振,无力鼓运气血,则脉来迟而无力。
阳明腑实证多因邪热亢盛与糟粕相搏,结为燥屎,阻塞肠道,腑气壅滞不通,气血运行受阻,经隧阻滞,脉道不利,故必迟而有力。所以迟脉不可概认为寒,临床当脉症合参。
此外,运动员或经过体力锻炼之人,在静息状态下脉来迟而和缓;正常人入睡后,脉率较慢,都属生理性迟脉。
【相类脉】迟脉与缓脉、涩脉、结脉以至数缓慢而相类,故均列入迟脉类
迟脉的脉象特点,一息不足四至,四至应当是,乘上18,还可以到72次。它是不到四至,满了四至就不算迟脉了。不到四至,那一般多少呢?相对来说,一边是60次以下,才是典型的迟脉。那么它61次,62次,算不算迟脉?应该也算迟脉。63次,64次可不可以?那有时候也要看具体情况。它这个病情是偏寒,那我看就是迟,所以这个迟脉,它没有一个绝对的。你不能说,我是80次就是正常,我79次就算迟脉,那恐怕算不上。70次以上,你可能不能算迟。70次以下,68次,66次,说它是不是迟?也可能迟,如果它病情没有表现,我也可以说它不迟。它还是没有在60次以下。如果是60次以下,肯定要说是迟脉。不能说60次还不是迟脉。相对是这样一个问题。
迟脉的表现,脉搏显得慢,跳得慢。如果按照这个格子来算的话,按道理应该是一格跳一次。大约应该跳到一个格子。现在跳的很短、很少。所以这是迟脉的一种表现。
迟脉的临床意义:现在是寒证。邪热结聚的一种,也可以见到迟脉。迟脉是见寒证,容理解。机制上容易理解。因为寒则凝滞,收引。血管处于凝滞状态,心脏被抑制了。心跳减慢了,这个比较好容易理解。
?
迟脉的相类脉,有这样几种:
1.缓脉
脉象特征:其义有二:一是脉来和缓,一息四至(每分钟60~70次),应指均匀,是脉有胃气的一种表现,称为平缓,多见于正常人。二是脉来怠缓无力,弛纵不鼓的病脉。周学霆曰:"缓即为有神也",即指平脉缓和之象。二是脉势纵缓,缓怠无力。王冰曰:"缓谓纵缓,非动之迟缓也。"?
临床意义:多见于湿病,脾胃虚弱,多由脾虚,气血不足,血脉失充,鼓动无力,或为湿邪困阻,阳气受遏,血行缓怠所致。亦可见于正常人。
机理分析: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则脉管不充,亦无力鼓动,其脉必见怠缓弛纵之象。湿性黏滞,阻遏脉管,气机被困,则脉来虽缓,必见怠慢不振,脉管弛缓,有似缚之象。若有病之人,脉转和缓,是正气恢复之征,疾病将愈。
缓脉是可以见于正常人。但是也有一种病理性的缓脉。这种病理性的缓脉有两种情况:
所以缓脉可以完全见于正常人。也可能是有一种病变的表现。稍微有点慢一点。可能是阳气不足。力量差一点,可能是脾胃虚弱有湿,所以缓脉可以说是脾病的一个主脉。脾病见缓脉。肺病见浮脉。肾病见沉脉。这是讲缓脉可以出现与这种情况。
它的临床意义,除了正常人以外可以出现什么问题?有湿或者脾胃虚弱。阳气稍微亏虚一点。脾胃的功能稍微差一点。气血稍微亏少一点。应该说它的病情都是比较轻,不严重。所以仍然是缓,在这个缓的范围。只是稍微弱了一点。这个机理应该也可以解释。就是它脾虚,湿困了以后,当然脉搏可能湿困脾阳,可能脉搏要稍微显得无力一点。脾虚,阳气不足的时候,稍微显得慢一点,都可能。
2.涩脉
【脉象特征】 形细而行迟,往来艰涩不畅,脉势不匀。
涩脉的脉象特点是脉形较细,脉势滞涩不畅,如“轻刀刮竹”;至数较缓而不匀,脉力大小亦不均,呈三五不调之状。
【临床意义】 多见于气滞、血瘀、痰食内停和精伤、血少。
【机理分析】 气滞、血瘀、痰浊、饮食等邪气内停,阻滞脉道,血脉被遏,以致脉气往来艰涩,此系实邪内盛,正气未衰,故脉涩而有力。精血亏少,津液耗伤,不能充盈脉管, 久而脉管失去濡润,血行不畅,以致脉气往来艰涩而无力。总之,脉涩而有力者,为实证;脉涩而无力者,为虚证。
?
?
涩脉主什么问题?滑脉是气血旺盛,流畅,那么涩脉是血瘀、气滞,也可以说痰湿内阻。虽然是痰湿内阻,它见到涩脉,说明正气肯定没有滑脉那么的旺盛。滑脉可以见于痰,也可以见到有食积,那么同样的痰湿,一个为什么现滑脉,一个为什么现涩脉?那就是说滑脉的人,气血流畅是旺盛的。涩脉的人气血流起来是不旺盛的。说明气血有亏虚、血瘀、气滞。痰食内积,说明涩而有力。这个时候脉相对来说显得有一点力。如果是伤津、血少、精血亏虚了,是涩而无力,不单是涩,力量更弱。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个脉,力量好像还是并不显得很弱,所以这可能还是属于一种涩而有力的脉。波幅还是有这么高,还是比较明显。所以它相对来说属于涩而有力的脉。因此可能是血瘀气滞,痰湿内停。痰湿内停,血瘀气滞自然就能够阻碍血液运行,血行不畅,这是一种邪盛,就是这种情况。精血亏虚以后,脉道失掉濡养,脉道不畅,血管瘤脉不柔和了。因此气血流通不顺畅。这就是涩而无力的脉。
把它形容是老年拉破车。走在鹅卵石的公路上,什么意思?老年力量就不大了,拉着一辆破旧的车,走走乡村裡面,过去有那种没有铺柏油,也不是铺的水泥,就是那个石头,沙子堆在一起,坑坑洼洼,高高低低,所以这个老年拉着这个破车,走在这条公路上,就不很顺畅。也可能有时候就凸起来了,有时候凹进去了,有时候又快一点,有时候又稍微显得慢一点。但是它并不是是紧接着就停了一下,五下、三下停了一下。
3.结脉
结脉是指脉率比较缓慢而有不规则的歇止。《脉经》载有:"结脉往来缓,时一至复来。"《诊家正眼》"迟滞中时见一止。"提示脉象以脉率慢、节律不齐为主要特征 |
? |
《脉经》曰:“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眼家正眼》称结脉是“迟滞中时见一止。”故结脉的脉象特点是脉来迟缓,脉律不齐,有不规则的歇止。
【临床意义】 多见于阴盛气结、寒痰血瘀,亦可见于气血虚衰。
【机理分析】 阴寒偏盛则脉气凝滞,故脉率缓慢;气结、痰凝、血瘀等积滞不散,心阳被抑,脉气阻滞而失于宣畅,故脉来缓慢而时有一止,且为结而有力;若久病气血衰弱,尤其是心气、心阳虚衰,脉气不续,故脉来缓慢而时有一止,且为结而无力。
正常人有因情绪激动、过劳、酗酒、饮用浓茶等而偶见结脉者。
(四)数脉 第四类纲脉
数脉的脉象特点是脉率较正常为快,脉搏每分钟约在90~130次之间。
【临床意义】 多见于热证,亦见于里虚证。
【机理分析】 实热内盛,或外感病邪热亢盛,正气不衰,邪正相争,气血受邪热鼓动而运行加速,则见数而有力,往往热势越高脉搏越快。病久阴虚,虚热内生也可使气血运行加快,且因阴虚不能充盈脉道,而脉体细小,故阴虚者可见脉细数无力。
?
数脉还可以出现在气血不足的虚证,尤其是心气不足、心血不足的病证更为多见。心主血脉,主要依赖于心气的推动。若人体气血亏虚,为满足身体各脏腑、组织、 器官生理功能需要,心气勉其力而行之,则表现为心动变快而脉动加速、脉率增快,但必数而无力。若为阳虚阴盛,逼阳上浮;或为精血亏甚,无以敛阳,而致阳气 外越,亦可见数而无力之脉,此即“暴数者多外邪,久数者必虚损”之谓。总之,数脉主病较广,表里寒热虚实皆可见之,不可概作热论。
?
所以虚损的病人很常见。切记不能认为数脉是主热。不能见于虚寒证。气血虚,阳气亏虚,虚阳浮越不能见,临床上很常见。心脏病人,肺心病的人,肺有病,心有病,心脏功能不好的时候,脉搏都是跳得快。那个时候已经阳气不足,不能认为它是一种热证。常人脉数,可以出现脉数。正常的人,也可以脉数。小孩子的脉就要快一些。可能一息就是七至八次。看他的年龄。
运动,饮酒的时候,脉会跳得快,情绪激动的时候,脉跳得快,这个可能还是,当然也是一种不正常。他情绪激动,应该说也是不正常。只能说这个时候,没有形成典型的内脏病变。只是一个机能性的亢进。这种情况下,我们还可以把它作常人。只是一种变异,因为情绪的激动,因为饮酒,按道理说他都不正常了,喝酒了以后,脉搏跳得那么快,应该也是不正常了,是不?还注意一个问题,感寒的时候,脉会偏数,风寒表证。感受寒邪,脉搏是不是现脉迟?大家应该有这个体会。我们诊断风寒表证的时候,脉浮紧,紧脉的脉搏并不迟,它的脉力上,很可能就是80多次,90次。 脉不迟,要注意这个问题。特别是有的时候,病人虽然还在很怕冷,已经在发烧了,那个时候的脉不会迟。我们以后讲紧脉,还要讲这个问题。就是感受寒邪,按道理说他应该现迟脉。感受寒邪以后,很可能见数脉。因此,这个数脉,常见于热证,这是一般常规的认识,有热证,见于虚寒证,实寒证,都有可能。
一定要清楚这个问题。可以见于虚寒证,阳气亏虚的时候,脉搏虚性的兴奋。虚阳浮动的一种表现,一种代偿。那么感受寒邪以后,它为什么见数热呢?寒邪凝滞,外面收引,聚积阳气,阳气已经在这裡旺盛,企图和寒邪相斗争。所以脉搏不会迟,也往往是偏数的。要注意这个情况。你不能这个表证来了。脉搏跳得这么快,那肯定是热证。那不能看。一定要看病人是恶寒重还是发热重?病人恶寒重,甚至没有感到发热,你一定要按寒来治疗。要用麻黄汤,荆防败毒散。切记不能给用清热泻火的药。你不要看到它脉数了,体温高了,病人还在恶寒。
【相类脉】数脉与疾脉、动脉、促脉以至数快速而相类,故均列入数脉类
1.疾脉
一息七至以上为疾脉。
脉象特征: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疾脉的脉象特点是脉率比数脉更快,相当于脉搏每分钟140~160次。
临床意义:多见于阳极阴竭,元气欲脱之证。
机理分析:若疾而有力,按之愈坚,为阳亢无制,真阴垂绝之候,可见于外感热病之热极时。若脉疾而弱,按之不鼓指,多为虚阳外越,元阳欲脱使然。三岁以下小儿脉搏可在一息七至以上,为平脉,不作病论。
疾脈比數脈還跳得快。一息數脈是5到7次(130次以內,120來次),如果正常的成人,一分鐘到了130次,甚至140、160,那就是超過了7至,就叫做疾脈了。
临床意义:阳极阴竭,就是数脉是主热证,现在比数脉还厉害了。所以是热盛阳极。也就是说热到了极点。阴液亏虚更严重了。裡虚寒证,数脉可以见于裡虚证,阳气亏虚,再还虚就到元气欲脱。那个心慌气促,根本数不到脉了。西医讲心慌气促。如果跳得很快,这个时候,是比元气虚,比阳气虚更厉害了。虚寒,不是一般的虚寒证了。到了元气欲脱了,更严重了。所以,疾脉它的主病,就是比数脉还厉害,是主热证。它比原来的数脉更厉害了。是主虚寒证,那么到了疾脉的时候,也就虚得更厉害了。甚至脏器已经衰竭了。
疾脉应当怎么判断是热证还是虚寒证呢?要看它有力、无力。有力的是阳亢无制,阴液快要衰竭。如果疾而无力,跳得很快,很快,看不到脉搏,力量很弱。那就是虚阳浮越,元阳欲脱。所以是阳极阴竭,还是元气欲脱呢?就要看它是有力还是无力?来进行区别。刚才前面讲迟脉,数脉。我们讲了一个大体的范围。因为浮脉,沉脉更没有办法描述。数脉、迟脉应该是可以用数、用表是可以数得到的。实际上对这个数得到的至数,也不要截然机械地去划分。要看到它裡面有一个模煳的隶属度。什么叫做模煳隶属度?就是不是绝对地一下就划断了。中间有一个过渡过程。比如说我们讲正常的脉搏,是在80次左右的,这个情况,所以这个是缓脉。80次左右的缓脉,那是正常的。正常脉象,70到90多次。不超过100次。这都是缓脉。我们又讲过,如果这个缓脉,低于70次,大 于60次,我们把它称为缓脉,就是稍微迟缓了一点。50次以上到60次,这是迟脉。相对来说,脉就迟了。50次以下,古人把它称为损脉。脉搏不到三至的名曰损,那是损脉。100次以上,到130次左右,是数脉。我现在到了98次,你说它怎么样?它有一点数了,就偏向于这裡去了。130以上,叫做疾脉。 160次以上,就是釜沸脉。七怪脉,十怪脉裡面有一个釜沸脉。这个地方,我们相对来说,比如说110次,那是典型的数脉,那么100次,也是数脉,就没有 110次那么典型。90多次也偏向于热了。就那个模煳的隶属度,就是那裡边界。不要把它截然一下划开。这么一个区别。
50次以下 | 損脈 |
50 ~ 60次 | 遲脈 |
60 ~ 70次 | 緩脈 |
70 ~ 100次 | 正常脈(緩脈) |
100 ~ 130次 | 數脈 |
130 ~ 160次 | 疾脈 |
160次以上 | 釜沸脈 |
《難經》說,一呼一吸,只有一至,一息只有一至,只有二至,只有三十多次,我說不到三至,50次以下,名曰損,九至以上,叫做釜沸脈。七至、八至叫做疾脈;五至七至,叫做數脈。大體這麼一個區分法。
2.动脉
脉象特征:见于关部,滑数有力。动脉的脉象特点是具有短、滑、数三种脉象的特点,其脉搏搏动部位在关部明显,应指如豆粒动摇,故《脉经》说:“动脉见于关上,无头尾,大如豆,厥厥然动摇。”
临床意义:常见于惊恐、疼痛等症。惊则气乱,痛则气结,皆属阴阳相搏之候。
机理分析:惊则气乱,痛则气结,阴阳不和,气血阻滞。故因惊、因痛致使阴阳相搏,气血运行乖乱,脉行躁动不安,则出现滑数而短的动脉。
?
这个脉搏和短脉有一点相似的。短脉和动脉不相同的地方是:短脉就是不满三部。寸脉和尺脉还是有,可能不到它应有的那么长,关前不到九分,关后没有一寸,合起来一寸九分。关前,这个高骨的前面不到九分。也可能是六分、七分、八分。关后也可能是六分、七分、八分。不到一寸,短脉是稍微短了一点。而动脉是只见于关部。寸脉和尺脉几乎没有。并且除了短以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有滑和数的意思。它流畅,就像一个豆子,在这个地方滚动。它只在关脉这个地方滚动,滑而数。流过这个地方的时间是短。因为它只现于关部。实,力量还是比较强的,有力。所以它不等于无根脉。无根脉是重按没有根,重按就没有了。它在关部这个地方,按起来还是有力,非常明显。只是在寸脉和尺脉不明显。短脉,一个,它的寸和尺,还是有一定的脉。只是脉象不明显,没有那么长。不满本部,不满本位,但是同时它不一定是数和滑,这个动脉是短、滑、数。三种脉的複合脉,複合在一起。
动脉主病惊恐和疼痛。惊恐的情况下可以见到动脉。就仅仅看关部这个地方,非常滑数的脉,我没有看到过,我看到还是寸脉、尺脉都有,没有看到过这种。古人描述是可以见到的。有疼痛和惊恐这两种情况下,可以见到动脉。
它的机理就是惊则气乱,恐则气结。阴阳不和,气血壅滞。在寸和尺的地方不明显,只在关的这地方显得滑数有力。
3.促脉
【脉象特征】促脉是指脉率较速或快慢不定,间有不规则的歇止。
【临床意义】促脉主阳盛实热或邪实阻滞之证。阳邪亢盛,热迫血行,故脉急数;热灼阴津则津血衰少,心气受损,致急行之血气不相接续,故脉有歇止;若由气滞、血瘀、痰饮、食积阻滞,脉气接续不及,亦可产生间歇。两者均为邪气内扰,脏气失常所致,故其脉来促而有力。
(五)虚脉 第五类纲脉
【脉象特征】 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豁,应指松软。是一切无力脉的总称。
虚脉的脉象特点是脉搏搏动力量软弱,寸、关、尺三部,浮、中、沉三候均无力。是脉管的紧张度减弱,脉管内充盈度不足的状态。
【临床意义】 见于虚证,多为气血两虚。《脉经》曰:“虚脉,迟大而软,按之无力,隐指豁豁然空”。以指感势弱力薄为其特点。但是,临床上虚证有气血阴阳的不同,故虚脉的形态亦不一,主要可分为两类:(1)宽大无力类,如芤、散脉;(2)细小无力类,如濡、弱、微脉。
【机理分析】 气虚无力推运血行,搏击力弱故脉来无力;气虚不敛则脉管松弛,故按之空豁;血虚不能充盈脉管,则脉细无力。迟而无力多阳虚,数而无力多阴虚。
虚脉是无力脉的总称。浮沉迟数,是从位置和速度上看的。这个虚脉和实脉是从力量上看。凡是没有力的,都可以称为虚,都属于虚脉的范围。举之无力,按之空豁,应指鬆软,这个来说,不管你是浮、中、沉,它都显得没有力量。一个正常的脉像,应该脉搏有这么高,这是一个正常的脉搏图,现在虚脉,它搏动的幅度就降低了。它的力量,跳的幅度,没有正常的脉那么大。所以是一种无力脉的总称。
无力脉主“虚证”。主要是气血两虚。气虚和血虚,阳虚当然也应该是虚脉。阴虚脉应该要细一些。从力量上应该说也还是要弱一点。但是它形体改变得更明显。阳虚可能以脉力的改变更明显。脉迟或者是脉数,虚阳浮动,阳气不足的时候,它也可以脉数。但虚脉最常见的就是气血不足。血虚和气虚。
这个机理比较容易理解,由于气血不足,心的功能无力,所以它跳起来没有力。血管裡面没有得到血液的充实,所以脉搏也不是很充实有力。
细脉,无力的脉,应该要兼有不同的脉像。从它的形体上,如果无力又细,代表血虚。如果迟而无力,一般是阳虚。数而无力,没有力量,减弱,脉体又小,但是跳得比较快,那是阴虚火旺,所以是阴虚。
【相类脉】虚脉与细脉、微脉、短脉、代脉以其脉动应指无力相类,故均列入虚脉类
① 细脉
?
?
主什么问题?气血两虚,湿邪为病。实际上还应该包括阴虚,反正是物质不足,一方面是物质不足,气虚了,血虚了。不能够使血管充实。血少了,阴液不足了。这个血管裡面充实度降低了。所以血管就缩小了,显得小一些。另外一个方面是湿邪,周围有湿,把它包围起来了,
机理,阴血亏虚,不能充养脉管,这裡不光是气血两虚,阴虚,血虚,血液在脉管不能得到充养,气虚不能鼓动血液运行。所以脉搏显得细小。当然如果气血两虚,阴虚,相对来说,它会显得又小,力量也会弱一些。由于湿邪,湿性重浊黏滞,脉管受到了湿邪的压抑,阻遏,气血运行不利,脉搏也会显得细一些。实际上,这个所谓的湿邪,你比如说,皮下有水肿,水肿的病人,皮下组织下面有很多的水,或者是体胖的人,胖子多痰湿,他皮下组织比较丰富,那么摸脉的时候,隔了那么厚,就好像隔了一层棉被一样的,中间穿了基层衣服一样的,有湿。那么你在摸这个脉搏的时候,它就会显得小一些。如果就在皮肤下面,一个只穿了一件衬衣,你摸这个脉的时候,下面有个管子的话,那你摸起来就显得大一些。隔了几层再去摸,就显得小一些。说它是有湿邪,为什么说是湿邪?有水,有痰湿,就是说皮下这个地方,局部来说,在这个地方它可能就隔得多一些。因此,我们说它是包围了。湿邪阻遏了,阻遏了气血的运行,所以显得小一点。全身也是由于湿邪多,水湿停留,使气血运行受到了阻碍,压抑。这是脉细,可以见于气虚、血虚、阴虚,也可用见于湿邪这样的病理机制。
② 微脉
?
脉搏很微小,很细。浮取基本上看不到什么脉搏。脉搏很细很细,很没有力。中取稍微明显一点,沉取差不多又没有脉了。几乎没有脉了。几乎成了一条直线。我们心跳停止的时候,心电图已经心跳拉直了。没有图的出现了,没有波动了。这个只有中取,还稍微可以看到一点,是一个细。浮取、沉取基本上看不到脉搏。因此它是“极细极软”。也就是说“极细”“极弱”“极没有力量”了,软是没有力量。极细,形体特别小,按之欲绝。最主要可以说是若有若无,好像有脉,仔细摸好像还是有一点脉在跳动,如果一不注意的话,好像没有脉了。这个病人是不是快死了。已经没有脉搏了。仔细摸还是有一点。说明他虚到了极点。最常见的,气血大虚,阳气衰亡。都到了极点了。亡阳、脱血、血脱、气脱,到了这么个程度了。阳气衰微,快到了亡阳了。气血大虚,就有气脱。夺气和亡血这样的严重程度。
这个机理应该很容易理解。阳气、气血不足,得不到充实,没有力量,很容易理解。
?
短脉,短而无力是气虚,这个可以理解,短而有力是气鬱,气机阻滞不畅,这个说法比较强勉,气虚应该是显得无力,气鬱如果是真正的鬱滞不畅,应该是见涩脉,它不过就是短了一点。这个脉管的跳动短了一点。古人是这样认识的。短则气病,要嘛是气虚,要嘛是气鬱,总结说,我们印象就是短脉比正常的脉搏短,没有一寸九分那么长,稍微短了一点。是这样一种脉。短则气病,长则气滞,是不是?长则气,健康人可以出现。短脉可能是气虚和气鬱。这样的一种原因导致的。
=======================================
④ 代脉
(六)实脉 第六类纲脉
脉来充盛有力,其势来盛去亦盛,应指幅幅,举按皆然,为一切有力脉的总称
【脉象特征】 三部脉充实有力,其势来去皆盛,应指幅幅。亦为有力脉象的总称。
实脉的脉象特点是脉搏搏动力量强,寸、关、尺三部,浮、中、沉三候均有力量,脉管宽大。
【临床意义】 见于实证。亦见于常人。
【机理分析】 邪气亢盛而正气不虚,邪正相搏,气血壅盛,脉管内充盈度较高,脉管呈紧张状态,故脉来充实有力。若为久病出现实脉,则预后多不良,往往为孤阳外脱的先兆,但必须结合其他症状加以辨别。
有力脉它的临床意义:主实证。无力脉是主虚证,有力脉是主实证。除了实证的病人可以见到实脉以外,正常人也可以见到实脉。正常人精力充沛,当然他脉搏也可以出现有力。但是没有说正常人可以出现虚脉,凡是没有裡了,都是虚了。正常人出现有力脉,他可以是因为气血旺盛,充实,阳气充足,机体有力,脏器健全所引起的。有力脉应该根据它不同的表现,兼有的,浮而有力是表实证,实际上如果说这个脉是浮实的脉,浮实就是浮而有力,表实。沉实,就是沉而有力,是裡实。迟而有力,迟,那是实寒,数而有力是实热。所以凡是有力的脉,它在病中应该是属于实的方面。
久病的人,应当体质虚弱了,应当阴阳气血不足了。如果久病的人,它反而现实脉,这是一种孤阳外脱的先兆,这个阳气快要虚脱了,这种先兆。当然要结合其他的病情来进行辨别。比如说,刚才这个萧医生就讲到,有一个病人病情很严重,脉搏跳得特别的有力,西医认为他都要死了,要他回来,为什么呢?那就要考虑西医那裡,是不是给他用过激素。这是很常见的一个,病人体质很虚弱的情况之下,把激素一吊,脉搏显得非常有力,这种情况下,你说他是一个大实证,可能不一定,不一定是实证。所以要结合这些情况,用药的干扰,也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常人,正常的人,见到有力的脉,必然是有力而柔和。脉搏,我们讲有神,就是柔和有力,有力的脉是实脉,但是它一定还有个柔和。管子不是很硬,应该是柔和的。我们讲过六阳脉,六阴脉,六阴脉是讲的生来这个人,他的脉搏就显得比较沉、细。力量弱一点。六阳脉是讲生来脉搏就显得大一点,浮一点,数一点,有力一点。特别是浮、大、有力。六阳脉的病人,他不一定是病,正常的人,身体健康,气血充盛。他可以表现为有力的脉。
实脉也见于正常人,必兼和缓之象,且无病症表现。一般两手六脉均实大,称为六阳脉,是气血旺盛的表现。
数脉,实脉,洪脉,这三种脉概念上它都属于阳脉。但是有一些区别,数脉是讲的次数的加快,就像这个人 他喜欢动,他停不下来。这是数,脉搏的次数一分钟,从这个角度来讲的,90次以上,100次以上,起码是90次以上,100次以上。这才是数脉。实脉是讲的有力,就像这个人他的力气很大,力量很大;而洪脉是讲的个子也大,又有力。三者可以并见,都属于阳脉。脉洪数,洪数的脉。洪裡面肯定就是有力,就属于实脉。所以它是可以共同存在的。
【相类脉】实脉 与滑脉、长脉、弦脉、紧脉以其脉动应指有力相类,故均列入实脉类
① 滑脉
?
滑脉的脉象特徵书上描述很多,如盘走珠,如珠滚盘,如荷叶承露。手如握鳅,如鱼在波。反正总结说是一个很滑,要抓泥鳅很难抓住,露水在荷叶上面是很容易,稍微一晃动。荷叶稍微一晃动,那个水就跑掉了。所以很圆滑的意思。总的特点来说是流利,圆滑。这种流利圆滑的脉,它在脉图上面的表现,整个脉博显得很流畅。正常的脉应当也和这种脉差不多。但这个比正常的脉更显得流畅一些。搏动很流畅,这样一种特点。它整个血液流动得快。而不是讲的它的次数快,滑有数意,滑伯仁就讲过“滑有数意”,这个数不是讲它的次数,一分钟一百次以上,而是讲它的血液流动的速度比较快。当然,滑和数脉可以合在一起,称为滑数脉,那是两个脉的複合脉。
临床意义:主痰湿,食积,实热。主实证,痰、湿、火热。这些邪气聚蓄的时候,这个情况下有实邪,一定抵抗力是强盛的。注意,虽然有实邪,而见到滑脉,一定是抵抗力比较旺盛。正气强盛,因此才能够滑得起来。如果正气不足,它不会滑。所以滑脉除了可见于病证以外,健康人,孕妇,青壮年可以见到滑脉。它的条件都是身体健康,气血旺盛,这种气血旺盛的表现,邪实正不虚,才能够显出滑脉来。所以脉滑而和缓,本身滑就是一种和缓的表现。说明气血旺盛,血液流速快。脉管内充盈,管壁柔软,管外没有邪气的包围。这样一些特点,才能够形成滑脉。这就是滑脉的特点。应该是见到滑脉是比较好的。无病的时候,说明身体健康,有病说明正气也不虚。
② 长脉
?
长脉,超过本位。我们在寸口诊脉的部位,正常人只能够一寸九分,显象很明显,当然那个两寸的地方,两寸以外的地方可能还有一点脉搏。脉的馀气,可能还按得到一点脉搏,但是不很明显。非常明显的地方是一寸九分,现在的长脉,是超过了本位。就是超过了一寸九分这个地方。首尾端直,超过本位。超过了寸关尺,关不存在了。前面达到鱼际上,后面达到向肘侧这边,还可能很远的地方都按得到明显的脉搏跳动。应该寸关尺只到这个地方,它现在可能到了这个地方,还可以摸得到脉搏跳动,那就是长脉。特别是在尺部这方面延长了。这就是长脉。
长脉主什么问题?阳证,热证,实证。长脉也属于阳脉这个范围。也属于有力脉,属于热证这种情况,可以出现。但是也可以见于常人。临床上我们对长脉,实际上大家不太去考察。如果是长脉见于阳证、热证,实证,首先是从其他的方面,是不是有洪、数、有力,无力,从那些方面去考察。所以就没有特别重视,阳证、实证、热证,写它一个长脉。没有这样写,写的很少。为什么?阳证、热证,实证,它首先很可能写的是脉数,有力,脉洪,脉滑等等,写了那些脉象了。因此,长脉这个时候,已经不是医生考察的重点对象。不是作为诊断阳证、热证,实证的主要根据来考察的。但是有这种情况。学生一诊脉,哎呀,这个病人怎么一寸九分,寸关尺这个地方,这后面都能按得到脉。这是什么问题?那我们说这是一种长脉。为什么出现长脉?也可能是这个人身体比较健康。也可能是得了阳证、热证,实证,就这样来解释。哪些阳证、热证,实证,比如痰热,阳亢都可以,如循长竿,好像一根长的竹竿,很长很长,所以就显得长了。正常的人可以见到长脉,并且认为长脉多寿。这个脉搏显得很长,这个人身体健康。是一种健康的表现,会高寿,活九十岁,一百岁。说明它是体质健旺的一种表现。尺脉,尺脉后面,尺是主肾,尺脉后面还很长很长,说明生气充足,所以它是主寿。
③ 弦脉
?
古代没有这个“弦”,就是“悬”。这个脉像特徵:端直以长。端端正正,不转弯抹角。没有一点圆滑,直直的,显得比较长。如按琴弦,如按弓弦,状若筝弦。大提琴那个弦上比较粗的,如按琴弦,如按弓弦,弓弦就更粗一点。这是形容它。那个弦都要绷得很直、很紧。如果弦绷不紧,那就弹起来,自然就声音不好。箭发不出去。所以它很直,端直以长。它的形是长,比较大。势,只能说比较强,而最主要的特点是硬。我认为,它主要的特点,是管壁比较硬。
这个脉象图,弦脉临床很常见。他们做脉诊研究的人把弦脉分成弦一、弦二、弦三、弦四。还分好多种类型。总的特点,弦脉就是波峰不尖锐。脉搏跳上去以后,这么长一段距离,而这个下来一个重脉波,重脉凹,这个地方也显得比较钝,不圆。这个地方一摸上去,跳一下,那么在我们手头上就感觉到跳的时候,没有一个明显的波峰,而是整个脉管,描的时候,整个脉管都描在这个地方。这是一个弦脉的特点。它的特点就是波峰不明显。波的顶部是钝,平的。当然有的没有这么明显。有的可能就是这样了。这样下来了。它这个地方反正是很钝的。不像其他的脉势这么很锐地上去了。
这个弦脉,形容它“从中直过,挺然于指下”,挺然指下就是我们摸脉的时候,手下面明显地摸到有一条管子。脉搏跳的时候,当然你知道下面有血管在跳,没有跳动的时候,脉搏跳了一下以后它没有跳,没跳时,手下面还可以摸到一条管子在那。就像我们这个肌腱一样的。这个肌腱没有跳动,但是我们可以摸到.弦脉的脉搏也是,跳的时候没有摸到,它在弹起来的,没有跳、它下去的时候,这个管子还可以摸得到。甚至有的人弦得很厉害的时候,真的摸上去就和这个肌腱一样。和中间这条腱一样的,摸到明显的有一条管子。血管挺然于指下。指下有一条明显的管子,像竹管,竹子上空的,那个小竹管一样的,当然没那么粗了,小竹再细也有一个指头粗吧。
病情的轻重和它的硬度有关係。如果越硬越明显,弦得越厉害,那就是弦四,稍微有一点,不是那么很明显,那就是弦一,弦二,稍微弦的轻一点。所以弦脉是一种“阳中之阴脉”。就是形状好像很明显,挺然指下,不跳动的时候,脉搏都在这裡,有一个血管在这裡,摸上去没有跳动,可以摸得到,仔细摸,它下面有一个管子,挺然指下。“阳中之阴脉”是说它力量不是很强,并不是说这个脉搏一下跳起很高,一下升上来了,和那个洪脉那样的,波涛汹涌。以后我们讲紧脉也讲这个问题,紧脉是一下冲上来,很有劲,它这个力量并不很强。所以我理解它,实际上是外强中乾,外面的血管很明显,中间、裡面流的血液、气血,并不一定很旺盛,这就是弦脉。它的波峰较钝,切迹高而很明显,所以脉搏显得是一个平坦,成一种拱形。做脑电波、脑电图时,也可以看得到描述的正弦波,它把这种波顶很钝,不是很尖锐的那种波,它也叫做正弦波,像个琴弦一样的。那恐怕也是汲取了中医讲脉弦的一个特点。
弦脉主肝胆病。肝脉容易弦。肝胆的病,疼痛,痰饮可以弦。胃气衰败也可以弦,胃气衰败的弦,那是一定弦到了弦四、弦五,就是脉管很硬,很硬,而裡面的力量很小,很弱,很弱。有胃有神是讲的从容和缓,柔和有力。那么胃气衰败了就没有柔和,一点都不柔和了。脉搏跳起来一点也不要柔和。也可见于老年人健康者,年纪大了以后,骨头也硬了,皮肤也硬了,血管也相对地硬了一些。所以老年人比小孩就会要弦一些。
弦脉的主病,实际上是很多很杂,因为肝主筋,脉管硬了以后,就像这个筋一样,摸上去就是弦了。肝是体阴用阳,阴虚阳亢的人,管子裡水少了,裡面当然阴虚阳亢,就像树木,水少太阳大,树枝就会乾燥,就会失掉弹性,因此,肝气抑鬱,肝阳上亢等,这些情况都可能见到弦脉。痰饮等这些阻滞到血管的时候,也可以是使血管受到阻滞以后,出现一种弦脉。
弦脉属于有力脉。整个因为很明显,它不是若有若无,不是力量不明显。甚至它没有跳动的时候,它都明显的,所以它总的来说属于有力脉。但是脉势并不强。我想它是一种外强中乾的一种脉象。
临床上弦脉最常见。做脉图研究的人,也确实很多的脉描出来,都描成是一个弦脉。就是那个波峰,并不一定是很圆滑,波峰上去了以后,可能是比较钝一点。所以临床上做脉图研究的人,他们也觉得弦脉最多。古人说,十脉九弦,那可能是说的太多了。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弦脉。那可能太高了一点,但是确实临床上,是最常见的一种脉。主的病证也最多。不一定是哪一种病,痰饮,瘀血,疼痛,肝胆湿热等等, 它都可能现弦脉。为什么?很多病人都可以见到弦脉,主证最多。它可以很多的脉兼幷在一起,沉弦,弦缓,弦涩,弦滑,弦数,弦迟,弦细,弦紧。很多脉都可以见到弦脉。
弦脉临床最常见,所以临床上,我是告诉同学一个奥妙,我说你这个脉分不清的时候,到底是个什么脉,你自己刚摸脉。那你写什么脉呢?你就写弦缓。为什么写弦缓?十脉九弦,没有错好多。你百分之九十抓到了。缓脉我们说是正常的脉。也可以说怠缓,也可以是迟缓,是不是啊?缓慢稍微少一点力量是怠缓脉,稍微慢一点是迟缓脉,缓脉也是临床上正常人可以见到缓脉。十脉又九弦,所以你写脉弦缓那不会追究你。不会说,哎呀,这医生怎么看病,我这脉搏没看准,大约是这样。就是你搞不清楚的时候,可以写弦。为什么你可以写弦,你不能写什么数,不能写滑,不能写涩,不能写其他的脉,弦脉是最常见的。十脉九弦。它的主病也最多。什么样的病它都可以见弦脉。不会有什么大错误出现。
总的说,弦脉的特点就是管壁很硬。这个管壁硬,就容易和下面的脉象相溷淆
?
弦脉,春脉微弦,春天的时候,稍微弦一点。像树枝,柳条一样的。当然它一定还有柔滑,柔和。所以春天脉可能弦一点。中年以后,老年人,可能脉管它都会要弦一点,都硬一点。这是正常。不一定是有什么严重的疾病。它生理性的。小孩子生下来,你要他弯腰,它可以180度,200度。甚至你看那体操运动员,那小的,年轻的体操运动员,他身体很柔软。老年人到了60岁,70岁,怎么样他也弯得没他那么明显了。所以本身就老年人应该说硬一些。脉管也硬一些,应当显得弦一些。
④ 紧脉
?
紧脉是个很重要的脉。紧,《内经》裡面“紧”和“急”是相通的。《素问,平人气象论》裡面讲“脉急者,曰疝瘕少腹痛”。《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讲“急者多寒”。也就是讲紧脉的人多寒。所以《内经》裡面“紧”和“急”是相通的。恐怕急的时候,还应该多一些。经常是用急脉,不叫紧脉。“急”不是讲的病字旁的“疾”。“疾”是讲的脉动一息七至以上,八至。就是到了130、140那个时候,那才叫做疾脉。这个“急”脉,就是“紧”脉。
紧脉的特点:紧张有力,绷急弹指。如牵绳转索。绳子牵的很紧,弦脉也是如弦。也是一根绳子一样的,一根弓弦。这个紧脉也是用绳子来比较,如牵绳转索。这个绳子,搓的索,毛线什么东西,把它搓的很紧的时候,一鬆开,那它就转很快,弹性好。紧张度,力度都比弦脉高。但是它的脉,下面的脉体的形状,倒不一定和弦脉一样。我们看看紧脉的脉图。你看,怎么样?脉搏一下就升上来了。这个顶端和那个弦脉相比较,是明显不一样。弦脉的脉图什么样?是这个样子,紧脉怎么样?一下冲上来了。弦脉是这个地方很钝,圆,甚至平着。这个紧脉怎么样?冲上来了以后,再回出来的这个凹,也明显。并且有几个波。有几个这样的重脉波。重一,重脉波二,甚至有的出现重脉波三。这个东西有弹性,一跳下来,咚、咚、咚,它接连要这么弹几下。他每个地方都有两个重脉波。重一波,重二波。有这样的一个表现。弦脉和紧脉两个比较起来,有明显的不一样。它的脉搏图上,升支突起,突然升起来,波峰尖锐,很尖,我们刚才看到的吧!重脉波低而很明显。这样子是先快后慢了,大家都是这种情况。就是总结特点是很尖,很快。并且有多次的反复弹起来的这种表现。
紧脉的主病是有一定的限度的。不像弦脉的主病,很多病,你都可以说是弦。紧脉的主病是实寒证、疼痛、虫积。实寒证,不是虚寒证。虚寒证不会见紧脉。疼痛,这种疼痛也是寒凝气滞的疼痛。疼痛,原因最明显最厉害的,一个就是气闭,气闭住了痛得很厉害。一个就是寒凝,寒邪的痛。有寒的时候,疼痛是比较明显的。还有可以见于食积。常见于这样一些病证。
为什么会出现紧脉?就说这个紧脉,最常见的是主什么问题?主实寒证。寒邪进去的时候,寒导致人体的气,寒性凝滞,气机收引,寒则气滞。寒则凝滞收引,这个脉管,寒邪在《内经》裡面就明显的讲到了,寒可以进于脉外,也可以浸淫于脉管裡面。如果脉管受到寒邪的刺激以后,脉管应该会怎么样?如果假设我们正常的脉象,是这么大个管子,一受到了寒邪的刺激,脉管会怎么样?缩小一点。一缩小了以后这个脉搏看起来,很尖,一点点,所以看上去你这个脉管大不大?摸上去这个脉体大不大?应该是不大的。这是从管的横径上缩小了,热胀冷缩。它的这条长的管子上,它受到了寒以后,它在纵径上也会不会要收缩的一种表现,收缩一边是固定在这裡,一边是在这裡,这个血管会不会短得了啊?短不了。短不了,因此它怎么样?它就只好绷得很紧了。管径缩小而又绷的很紧,这样一个管径缩小,绷得很急的时候,在裡面的寒邪侵袭的时候,我们人体的正气怎么样?这个时候,主的是什么寒证啊?是实寒证。正气虚不虚?裡面的气血应该是不亏虚的吧?裡面的气血又旺盛,它在裡面一冲的时候,冲击在这个管子,细又绷得很紧的这个上面,一冲,就像我们弹钢琴一样的,一弹下去,绷,它就弹几下。就出现这样一种表现。就是你给它一个刺激,当然这个刺激是内部气血的冲击。一刺激的时候,它就弹性很好,它接连弹两三下。它这个波动就好像,很硬的东西,你说一个钢管把它丢下去,它能弹得起来吗?它弹不起来,它没有很多弹性。我们现在一个打足了气,很足,充气的一个皮球,一个球体,那你让它落下去的时候,它可能就会要弹几下。
浮紧,浮数,我们说风寒表证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无汗、脉浮紧。实际上,脉浮紧的时候,一息是多少次?也可能脉搏是90次,也可能是100次。它已经在那裡发烧,但是病人感到恶寒厉害,甚至没有一点发热的感觉。因此是寒盛,风寒表证。这个风寒表证,所以紧脉就并不是迟。表证的时候,紧脉就并不显得迟,而可能是又数。那实际上就是脉浮紧数。又紧又快又浮。所以这个紧脉就是浮数,浮紧。两个就没有办法区别了吧?又是浮数,又是浮紧。那我们还是区别它,应该它这个时候,以紧脉为主要特徵。“紧”有“数”意,《脉经》裡面讲“紧脉,数如切绳状”。它提到了数。《景岳全书》裡面讲“凡寒邪外感,脉必暴见紧数”。《四诊抉微》裡面讲“数而绞转则为紧脉”。因此紧脉本身从次数上来说,它是比较快的。我们看这个脉图,它的次数快不快?是快的。所以紧脉,特别是表寒证,外寒证。正气旺盛的时候,这种情况之下,它是紧而有数意。
这个时候学生可能不理解,哎呀,好像有点紧,对的,但是脉又数啊,到底这个脉是浮紧还是浮数呢?一写浮数,那就是风热证的脉象了。一些浮紧,那是风寒表证了。这个脉又紧又数,那是什么脉呢?我们说原则上还是写浮紧脉。为什么?紧又数意。所以客观上虽然病人已经发热,但是病人主观上恶寒很明显。所以仍然是浮紧,风寒表证。
能不能够写迟紧?应该说临床上不应当见到迟紧。为什么?紧是气血旺盛,正气不虚。迟紧,好像是虚寒证。紧脉主寒,它阳气不足,就会见迟紧脉。理论上,它应该说是有矛盾的。迟脉跳得慢,气血不足。所以迟脉多见于阳虚。紧脉是主的实寒。严格说,不应该是叫迟紧。
能不能够洪脉和紧脉共同存在呢?洪脉和紧脉也是不能同时存在的。紧脉是讲的形小,洪脉是讲的形大。紧脉讲实寒,洪脉主实热。这是不相同的。紧脉和洪脉不能够同时存在。洪脉往往也见数,气血旺盛,发热很明显。紧脉的病人是脉体小。这不能够同时存在的。
弦脉和紧脉的鑑别。这两个脉,经常是脉弦紧,这两个脉不太容易鑑别得开。实际上,应该可以鑑别得开。怎么样鑑别?李时珍在《濒湖脉学》裡面,讲了一句话,讲得非常的好,“紧言其力弦言象”。这一句话,对于紧脉和弦脉,两个的鑑别非常的有好处。
紧脉讲它的力量,脉实把。位、次、形、势,“势”是讲的脉的力量。紧脉的力量非常强盛。弹指有力。如牵绳转索。
弦脉是挺然于指下,从中直过,一条管子,端直以长,从中直过,挺然指下,这个形状是很明显,但是裡面的力量,跳起来的力量,并不很强。因此,紧言其力弦言象,紧随讲的脉体小,实力很大,而弦脉是讲的脉形明显,我不一定是讲它是大,脉管不一定是大,而是这个管子很明显。但是裡面的力量不一定很重。所以从这些方面可以辨出来,弦脉和紧脉是有区别的。但是弦脉、紧脉可以同时存在。比如说寒引起的疼痛,气痛,都可能见到。你看这裡不是紧脉可以见疼痛吗?可以见寒,弦脉也可以见寒,也可以见疼痛,也可以见食积。那么他们可以同时存在。因此弦紧有力,弦缓少力,主要是从看它的力,紧脉一定是有力的,没有力的时候,就不能叫做紧。这两个脉应当加以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