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叔叔:谭杰中论麻黄于方剂中的数学原则

麻黄于方剂中的数学原则

〔本文为JT叔叔投稿于香港《MM》杂志之旧文〕

麻黄,所谓「标热本寒」之药也,其形中空如管,能从骨、从血脉中把阳气发出来驱散寒邪,能祛邪,但人会虚。

张仲景书中的药的走法,有「与皮表平行」的药,有「与皮表垂直」的药,代表性药味,例如麻黄是垂直皮表发汗的,柴胡是平行的走少阳区,二药王不见王。在柴胡剂中,织实可用平行,厚朴不同用垂直;相反地,织实不同麻黄剂一起用,厚朴与麻黄一起很好用。用反了,织、朴皆不得发挥其药效。

但,反面来说,张仲景也依此原理「制」麻黄。

麻黄和两类药物同用时,会受制而药性变得温和。

其一:

阳明区块药,药性顺肌理而行,属平行药。例如葛根、石膏、苍术白术。

较没力的是葛根,例如葛根汤中有麻黄汉制三两,量和麻黄汤一样重,但葛根汤的发汗力仅得麻黄汤之半,于焉得知:葛根四两约可制麻黄三两其半,即一点五两。葛根八麻黄三之比例时,可无发汗现象。

石膏、麻黄同用时,仲景麻杏甘石汤已示其例。麻杏甘石汤服后不发汗,但仍可去邪,即石膏八两可制麻黄四两。依此比例原则,越婢、大青龙,虽麻黄六两,但因石膏有鸡子大约汉代六至八两,则麻黄之发汗力仅馀三两,即同于麻黄汤。

术类则今人研究:二倍于麻黄时,发汗力减半,四倍时全无汗力,而祛湿之效皆甚佳。风溼患者临床,麻黄加术汤,以此原则量其虚实作加减。

此其与阳明区药之相互作用其大概。

第二类:

附子、细辛、地黄等直入少阴心肾之药,则不直接影响麻黄之发汗力,但会深化其发汗力。

另外,治寒饮而咳的小青龙汤,因有半夏,移肺中水入膀胱,故不成汗解而成尿解。直用生半夏如伤寒论剂量半升约如汉制四至六两,必尿解,解后人不虚。因肺中寒饮之邪,尿解有路可去,汗解则属无理。今用製半夏则需加倍。今一般医师半夏则用量不足,故常使小青龙汤服后作汗解,乃至病人服后大虚,乃言此药续后不佳。民初范文虎用小青龙汤,倡议以半夏三钱,其馀药味仅数分,乃善法。

此亦「辛润肾」这句黑话的临床实践意义。

麻黄附子细辛汤,三药比例为麻黄二,细辛二,炮附三古方一枚约汉制三至五两重。九成人是作尿解,不作汗解。

麻黄附子甘草汤治少阴病,麻黄二甘草二附子三,微汗解,亦有尿解者。

同样是麻黄附子甘草汤,治水肿者,先汗出,再尿解,汗尿一半一半先后见之。

故附子三两仅能转移麻黄一两之方向。但,二方服后人皆不虚。即麻黄二发汗所损之阳气,附子三可补之。

而细辛二约可转移麻黄一之汗力。

麻黄附子细辛汤,所发寒邪以少阴经为主,故细辛亦等于约束了麻黄的作用范围。

牙痛,冬发者较夏发者为多,此类大部分为「牙齿的麻黄汤证」即寒气鬱闭而作痛发热,如全身之麻黄汤证者,古方以细辛嗽口,不用麻黄。亦为肾齿邪用细辛即可,不更用表药麻黄。

小青龙则细辛、半夏同用。细辛作用在呼吸系统多,不全以入肾经论。

麻黄、地黄同用,则以麻黄一、地黄二十为原则。如此仍稍有补性。

人不虚者,可用十至十五倍的地黄。

代表方剂为治阴疽之时方「阳和汤」。

二黄同用,地黄药性裹住麻黄药性,发裡不发表。

阳和汤治骨质增生、老人鹤膝风、脉管不通之阴疽,大效,以其能扩血管、发散骨中阴实故。临床效果可优于然谷放血。

因专攻在裡之阴实,各类肿瘤病皆有可用之机。

此非仲景法。然亦有用。

神农本草经言麻黄「破症坚积聚」之功,于此汤中乃得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