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伤寒论 订阅该标签的文章

以下是与标签“伤寒论”相关联的文章
  • 【二羊中医日记】 读中医人生-走进半本伤寒论

    【二羊中医日记】 读中医人生-走进半本伤寒论

    第十九节?走进半本伤寒论   这一节我从一个民间高手“汪阿姨”那听到了一个民间医生的经方应用传奇。也正是这位‘汪阿姨’带我走进了半本伤寒论。 ‘汪阿姨’是家传得医,她治病用方不多,但往往有奇效。他父亲传与他两本秘籍《伤寒论》和沈源的《奇症汇》。 伤寒论大家都熟知, 但关于《奇症汇》是淸代医学家沈源先生编辑的。书中“编者搜罗?医书及笔记、小说中有关疑难、怪疾等治案四百余则,按头、目、耳鼻等 ...

    阅读全文

  • 学习伤寒论的那些日子

    学习伤寒论的那些日子

    都说伤寒论是学习中医临床的最高经典,便开始也学习伤寒来,主要目标是先以背诵为主。 我是从2012年一月开始背诵伤寒论的,主要以背诵伤寒论398条精简原文为主,花费了大约五个月的时间,可以说,我会背诵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首先是整理一个最权威的标准版本,网络上有很多关于伤寒论学习的资源。 当然背诵前要找比较全面的正确的伤寒论原文来背诵。这是当前最精准的宋本伤寒论:《伤寒论》无错背诵版免注册 ...

    阅读全文

  • jt叔叔:谭杰中论麻黄于方剂中的数学原则

    jt叔叔:谭杰中论麻黄于方剂中的数学原则

    麻黄于方剂中的数学原则 〔本文为JT叔叔投稿于香港《MM》杂志之旧文〕 麻黄,所谓「标热本寒」之药也,其形中空如管,能从骨、从血脉中把阳气发出来驱散寒邪,能祛邪,但人会虚。 张仲景书中的药的走法,有「与皮表平行」的药,有「与皮表垂直」的药,代表性药味,例如麻黄是垂直皮表发汗的,柴胡是平行的走少阳区,二药王不见王。在柴胡剂中,织实可用平行,厚朴不同用垂直;相反地,织实不同麻黄剂一起用,厚朴与麻黄一起 ...

    阅读全文

  • 桂枝新加汤的脉沉迟及人参选用的种类

    桂枝新加汤的脉沉迟及人参选用的种类

    jt叔叔伤寒论慢慢教-18.桂枝新加汤的脉沉迟及人参选用的种类   血管里是营气外面是卫气,一个人发汗后,也没什么其它大病,为什么会脉沉迟而身疼痛,像刚才说干姜附子汤时,下过之后又发汗,人身体的屋顶掀掉了,只剩下少阴撑,一般发汗后,汗水出去,卫分会变得比较干燥,因为水流失了,脉沉迟,迟脉在这条不太有意义,因为迟脉每分钟的跳动次数比较少,但是这一个汤证,其实不是针对迟脉,它的脉其实是缓脉加 ...

    阅读全文

  • 柴胡汤类方

    柴胡汤类方

    柴胡类 一、小柴胡汤。 【辨证要点】 二、柴胡加芒硝汤 【辨证要点】小柴胡汤证里有热而大便难者 三、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汤 【辨证要点】小柴胡汤证不呕而渴明显者 四、柴胡桂枝干姜汤 【辨证要点】小柴胡汤证而见口干渴明显,但呕不明显,心下微结,气上冲或外不合者 五、柴胡桂枝汤 【辨证要点】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并见者 六、大柴胡汤 【辨证要点】胸肋苦满、口苦咽干、心下急里实者 七、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辨证要点 ...

    阅读全文

  • 倪海厦论经方

    倪海厦论经方

    经方在我国汉朝以前其实就已经存在,应该是来自西域,而且已经在我国流传千年,只是经方在汉朝之前是没有正式的辨症依据,用来指导如何使用经方。   知道如何正确使用经方的 医师非常之少,一直等到汉朝出现一位名医张仲景,他是利用内经热论中的六经辨证将经方如 何使用系统化的第一人,也因此他至今仍被历代中医尊称为医圣。   最初他的经方著作书名叫做伤寒杂病论,而张仲景在此书的前言中就有说明 ...

    阅读全文

  • 【二羊中医日记】 南阳问路叩仲门

    【二羊中医日记】 南阳问路叩仲门

    ?南阳问路叩仲门 读‘《中医人生》学习笔记之南阳问路叩仲门’ 以往的篇章作者虽然有在读伤寒论,但一直都未得入其门,可谓走了许多弯路。这一节才正式介绍结出到真正的经方。以及扩展第一次接触了日本汉方应用经方的思路。 学习中医的捷径就是找一位高手指点。作者幸运的是前后都遇到了许多为明师。这一次他去拜见一位叫“仲万春”的经方名医。这位仲老师给‘我’指点了一条经方正道,可谓开启了中医的大门。 随着学习的深入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