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黄帝内经 订阅该标签的文章

以下是与标签“黄帝内经”相关联的文章
  • 说白黄帝内经33:脏和腑的特性

    说白黄帝内经33:脏和腑的特性

    中医的脏腑跟西医说的器官还是有一点点区别,今天读黄帝内经的《五藏别论篇》,之前好几个篇章都是从五行的角度来讲人体的咱脏腑,今天看到这篇则从另一个角度,虚实的角度来看人体脏腑。 有别于五脏六腑,人体还有一些特殊的脏腑,他们长的有一个腑的外形(类似管子一样的)但却有一个跟脏一样的内心。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在人体中,脑、髓、骨 ...

    阅读全文

  • 黄帝内经原文_素问·五藏生成

    黄帝内经原文_素问·五藏生成

    黄帝内经原文_素问·五藏生成   心之和、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 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月芻)(zhu四声)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 ...

    阅读全文

  • 黄帝内经原文_素问·异法方宜论

    黄帝内经原文_素问·异法方宜论

    黄帝内经原文_素问·异法方宜论   黄帝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 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 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 ...

    阅读全文

  • 黄帝内经原文-素问·脉要精微论

    黄帝内经原文-素问·脉要精微论

    黄帝内经原文-素问·脉要精微论   黄帝问曰:诊法何如? 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 ...

    阅读全文

  • 黄帝内经原文-素问·平人气象论

    黄帝内经原文-素问·平人气象论

    黄帝内经原文-素问·平人气象论 黄帝问曰:平人何如? 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 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 ...

    阅读全文

  • 黄帝内经原文-素问·举痛论

    黄帝内经原文-素问·举痛论

    黄帝内经原文-素问·举痛论   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今余问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令验于己而发蒙解惑,可得而闻乎? 岐伯再拜稽首对曰:何道之问也? 帝曰:愿闻人之五藏卒痛,何气使然? 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

    阅读全文

  • 黄帝内经原文-素问·逆调论

    黄帝内经原文-素问·逆调论

    黄帝内经原文-素问·逆调论   黄帝问曰: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 岐伯对曰: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 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何? 岐伯曰: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 帝曰:人有四支热,逢风寒如炙如火者,何也? 岐伯曰:是人者,阴气虚,阳气盛,四支者阳也,两阳相得,而阴气虚少,少水不能灭盛火,而阳独治,独治者,不能生长也,独胜而 ...

    阅读全文

  • 黄帝内经原文-素问·宣明五气

    黄帝内经原文-素问·宣明五气

    黄帝内经原文-素问·宣明五气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是谓五病。 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五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 ...

    阅读全文

  • 黄帝内经原文-素问·厥论

    黄帝内经原文-素问·厥论

    黄帝内经原文-素问·厥论   黄帝问曰:厥之寒热者何也? 岐伯对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帝曰:热厥之为热也,必起于足下者何也? 岐伯曰: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盛则足下热也。 帝曰: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者何也? 岐伯曰:阴气起于五指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阴气盛,则从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也。 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 ...

    阅读全文

  • 黄帝内经原文-素问·宝命全形论

    黄帝内经原文-素问·宝命全形论

    黄帝内经原文-素问·宝命全形论   黄帝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于骨髓,心私虑之,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 岐伯对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人有此三者,是谓坏府,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肉,血气争黑。 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其病,不可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