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经络穴位 订阅该标签的文章

以下是与标签“经络穴位”相关联的文章
  •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十五络脉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十五络脉

    十五络脉 1.列缺--手太阴络脉 手太阴肺经的别行络脉,名曰列缺,起于腕关节上方桡骨茎突后的分肉之间,与手太阴本经并行,直入手掌中,散布于大鱼际部。它的病变,实证为手桡侧腕部锐骨和掌中发热,虚证为呵欠频作,小便失禁或频数,可取它的络穴列缺治疗。穴在距腕一寸半处,别行于手阳明大肠经。 2.偏历--手阳明络脉 手阳明大肠经的别行络脉,名曰偏历,在腕关节后三寸偏历穴处分出,走向手太阴肺经;其支脉向上沿着 ...

    阅读全文

  •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奇经八脉 八、阳跷脉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奇经八脉 八、阳跷脉

    奇经八脉 八、阳跷脉 1.经脉循行;起于足跟外侧,经外踝上行腓骨后缘,沿股部外侧和肋后上肩,过颈上挟口角,入目内眦,与阴跷脉相合,再沿足太阳经上额,与足少阳经合于风池。 2.主要病候:目痛从内眦始,不眠。 3.交会腧穴:申脉、仆参、跗阳(足太阳经)、居髎(足少阳经)、臑俞(手太阳经)、肩髃、巨骨(手阳明经)、天髎(手少阳经)、地仓、巨髎、承泣(足阳明经)、晴明(足太阳经)。

    阅读全文

  •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八、足少阴肾经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八、足少阴肾经

    十二经脉 八、足少阴肾经(共27穴) 1.经脉循行:起于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涌泉)出于舟骨粗隆下,沿内踝后向上行于腿肚内侧,经股内后缘,通过脊住(长强)属于肾脏,联络膀胱。 肾脏部直行脉:从肾向上通过肝和横膈,进入肺中,沿着喉咙,挟于舌根部。肺部支脉:从肺部出来,络心,流注于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肺部支脉:从肺部出来,络心,流注于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2.主要病候:咳血、气喘、舌干、 ...

    阅读全文

  •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奇穴 二、胸腹部穴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奇穴 二、胸腹部穴

    奇穴 二、胸腹部穴   (1) 子宫 Zǐgōng [定位]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中极旁开3寸。 [解剖] 在腹内、外斜肌中,穴区浅层有髂腹下神经和腹壁浅动脉分布;深层有骼腹股沟神经的肌支和腹壁下动脉分布;再深层可进入腹腔刺及小肠。 [主治] ① 阴挺;②月经不调、痛经、崩漏;③不孕。 [操作] 直刺0.8~1.2寸。   (2) 三角灸 Sānjiǎojiǔ [定位] 以 ...

    阅读全文

  •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奇经八脉 六、阳维脉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奇经八脉 六、阳维脉

    奇经八脉 六、阳维脉 1.经脉循行:起于足跟外侧,向上经过外踝,沿足少阳经上行髋关节部,经胁肋后侧,从腋后上肩,至前额.再到项后,合于督脉。 2.主要病候:恶寒发热,腰痛。 3.交会腧穴:金门(足太阳经)、阳交(足少阳经)、俞臑(手太阳经)、天髎(手少阳经),肩井(足少阳经)、头维(足阳明经)、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足少阳经)、风府、哑门(督脉)。

    阅读全文

  •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五、手少阴心经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五、手少阴心经

    十二经脉 五、手少阴心经(共9穴) 1.经脉循行: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心与其他脏器相连系的部位),过膈,联络小肠。 “心系”向上支脉:挟咽喉上行,连系于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 “心系”直行的脉:上行于肺部再向下出于腋窝部(极泉)沿上臂内侧后缘,行于手太阴和手厥阴经的后面,至掌后豌豆骨部入掌内,沿小指内侧至末端(少冲)交于手太阳小肠经。 2.主要病候:心痛、咽干、口渴、目黄、胁痛、上臂内侧痛、手 ...

    阅读全文

  • 《针灸学》第一章 三、经络的生理功能和临床应用

    《针灸学》第一章 三、经络的生理功能和临床应用

    三、经络的生理功能和临床应用 (一)生理功能 1.沟通内外,联系肢体 经络具有联络脏腑和肢体的作用。如《灵枢·海论》篇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指出了经络能沟通表里、联络上下、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运行气血,营养周身 经络具有运行气血,濡养周身的作用。《灵枢·本脏》篇说:“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由于经络能输布营养到周身,因而保 ...

    阅读全文

  • 第二章 腧穴总论

    第二章 腧穴总论

    第二章 腧穴总论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本写作“输”,或从简作“俞”,有转输、输注的含义,言经气转输之所;穴,即孔隙的意思,言经气所居之处。 腧穴在《内经》中又称作“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后世医家还将其称之为“孔穴”、“穴道”、“穴位”;宋代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则通称“腧穴”。虽然“腧”、“输”、“俞”三者均指腧穴,但在具体应用时却各有所指。腧穴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