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叔叔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应象大论

我们接下来,讲〈阴阳应象大论〉,今天可能讲不太完,我们要留几句最重要的话下次再讲,就是「阴平阳密」的问题,那个问题实在是太难讲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节录):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 ...
我们接下来,讲〈阴阳应象大论〉,今天可能讲不太完,我们要留几句最重要的话下次再讲,就是「阴平阳密」的问题,那个问题实在是太难讲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节录):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 ...
jt叔叔中医基础理论-什么是「气」? 在上正课之前,今天预备先跟大家讲一个小专题,就是,中国人说的「气」是什么东西啊?这个小专题其实很简单,大家如果中文好一点,一定早就都懂了。 中文在意译成外文的时候,几乎大部分的字都可以用外文解释得出来,而找得到相对应的外文字。只有这个「气」字,不管放什么外国字上去,都觉得不妥贴,到现在多半的学术书就只好写「chi」就算了。 其实,中国人的「气」是一个非常简单的 ...
另外呢,讲到每个脏腑,我们会讲到这个脏腑在人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讲到这个角色的时候,当然就会重新扣回关于五行的议题,也就是说,你说这个脏腑它属土,它为什么会属土?这都有很多很多跟五行的原则是相通的。 当你发现这个脏腑有点虚弱了,以至于不能做好它的份内事,你要怎么补强这个脏腑呢?讲义里面有一大堆方剂,等你看到那个方剂的时候,我们再把本草学学到的东西扣合回这个方剂,你就会觉得:「哇!原来这些巫术的小小 ...
前言(1):课堂够胆能睡觉 刁客贪多嗜求知 其实,我一直觉得,教中医基础理论,对我本人是非常有裨益的,凡是我在帮人看病,觉得有想不通的,或是遇到瓶颈的时候,大概都是要回头读一些最基础的经典,才会觉得豁然贯通。 有时候,最基本的东西,其实是最重要的。每当我走到某一个地方,开始觉得出岔了、遇到困难了,都会需要再回去最基本的地方看一下我有没有弄错事情。所以,这也是我比较想在这个课堂跟大家分享的经验。 教 ...
黄帝内经原文-素问·大奇论 肝满肾满肺满皆实,即为肿。肺之雍,喘而两胠满;肝雍,两胠满,卧则惊,不得小便;肾雍,脚下至少腹满,胫有大小,髀(骨行)大跛,易偏枯。 心脉满大,痫瘛筋挛;肝脉小急,痫瘛筋挛;肝脉骛,暴有所惊骇,脉不至若瘖,不治自已。 肾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为瘕。 肾肝并沉为石水,并浮为风水,并虚为死,并小弦欲惊。 肾脉大急沉,肝脉大急沉,皆为疝。 心脉搏滑急为心疝,肺 ...
黄帝内经原文-素问·奇病论 黄帝问曰:人有重身,九月而瘖,此为何也? 岐伯对曰:胞之络脉绝也。 帝曰:何以言之? 岐伯曰: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无治也,当十月复。《刺法》曰:无损不足,益有余,以成其疹,然后调之。所谓无损不足者,身羸瘦,无用鑱石也;无益其有余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则精出而病独擅中,故曰疹成也。 帝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 ...
黄帝内经原文-素问·病能论 黄帝问曰:人病胃脘痈者,诊当何如? 岐伯对曰:诊此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 帝曰:善。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 岐伯曰:藏有所伤,及精有所之寄则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 帝曰:人之不得偃卧者何也? 岐伯曰:肺者藏之盖也,肺气盛则脉大,脉大则不得偃卧,论在《奇恒阴阳》中。 帝曰: ...
黄帝内经原文-素问·厥论 黄帝问曰:厥之寒热者何也? 岐伯对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帝曰:热厥之为热也,必起于足下者何也? 岐伯曰: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盛则足下热也。 帝曰: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者何也? 岐伯曰:阴气起于五指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阴气盛,则从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也。 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 ...
黄帝内经原文-素问·痿论 黄帝问曰:五藏使人痿何也? 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躄也;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帝曰:何以得 ...
甘草甘草「生用泻火,炙用补中」,这个,看《本草备要》就有了。大家都晓得,用甘草泻火,和用苦寒药泻火是不一样的。甘草、黄耆、人参同用,那是「甘温除大热」,元气够,抵抗力好,自然就不会「发炎」也就是「上火」。而单一味生甘草的泻火,与其说它是「泻」,不如说它是「缓」。 就好像西药中的类固醇那样,一投下去,细菌也变慢动作,身体的反应也变慢动作,大家都慢了,气氛就没那么火爆了。它消炎的作用虽很好,但副作用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