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脏象

第三章 脏象 脏与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脏象,原作臆象、藏象。“藏象”一词,首见于《素问·六节脏象论》。藏,指隐藏于体内的脏器。象,其义有二,一指脏腑的解剖形态,“象者,像也。论脏腑之形象,以应天地之阴阳也”(《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二》)。如“心象尖圆,形如莲花”(《医宗必读·改正内景脏腑图》)。其二指脏腑的生理病理表现于外的征象。“象,谓所见于外,可阅者也”(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象,形象也 ...
第三章 脏象 脏与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脏象,原作臆象、藏象。“藏象”一词,首见于《素问·六节脏象论》。藏,指隐藏于体内的脏器。象,其义有二,一指脏腑的解剖形态,“象者,像也。论脏腑之形象,以应天地之阴阳也”(《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二》)。如“心象尖圆,形如莲花”(《医宗必读·改正内景脏腑图》)。其二指脏腑的生理病理表现于外的征象。“象,谓所见于外,可阅者也”(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象,形象也 ...
判断自己是否健康的八大标准 中医对于健康有非常明确且详细的判断准则,但对于大众来说,更有必要提供一些实际且方便的观察项目。因此,这里列出七大生活原则,可供大家自己判断健康状态。以便防微杜渐,及早治疗。 第一个:一觉到天亮。 这是心气平衡的表现。心主神,白天要工作,神当精神则精神,夜里要睡觉,神当潜藏则潜藏。但神的表现正常还要求五脏六腑都协调才行。那些睡觉有问题的人,都是神病了。或是心肾不交,或是胃 ...
第四节 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 一、气、阴阳、五行的关系 气、阴阳、五行都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气在与阴阳、五行的纵横联结中,构成厂气——阴阳——五行的逻辑结构系统,形成了中国传统哲学自身的特点。 (一)气与阴阳 气是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天体以及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气范畴肯定了物质世界的统一性。阴阳是气的两种固有属性。按阴阳分,则世界上的气可分为阴气和阳气两类。阴阳 ...
第三节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属元素论的宇宙观,是一种朴素的普通系统论。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元素所组成,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天地万物的运动秩序都要受五行生克制化法则的统一支配。五行学说用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 ...
第二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在气一元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古代的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体现出中华民族辩证思维的特殊精神。其哲理玄奥,反映着宇宙的图式。其影响且远且大,成为人们行为义理的准则。如当今博得世界赞叹的《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家理论和实战经验的总结,其将阴阳义理在军事行为中运用至极,已达到出神人化的境界。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宇宙间一切事物不仅 ...
第一节 气一元论 中国古代哲学的物质观,从五行的多元论到阴阳二气的二元论,最终统一于气的一元论。诚如《河洛原理》所说,“太极一气产阴阳,阴阳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遂含万物”。 阴阳五行始终被置于中国古代哲学的最根本最高的气范畴之内,即使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极盛时代,也没有成为宇宙观的主体,往往是气一元论宇宙观的构成部分。所以天地万物“本是一气,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又就阴阳中细分之则为五行。五气即二气,二 ...
什么是阳虚: 火力不够,阳气不足。 怕冷!怕冷!怕冷!要吃热,穿暖。 明代医家张介宾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阳虚质就是红日不那么温暖。 阳虚体质的表现 怕冷,尤其背、腹部。到冬天手冷过肘,足冷过膝。 没到老年,总起夜,小便多,清清白白。 经常腹泻,尤其是五更早起拉稀便。吃凉的更容易腹泻。阳虚没有火力,水谷转化不彻底,就会经常拉肚子。 脚跟、腰腿疼痛、下肢易肿胀。 低 ...
血瘀体质的饮食注意及食疗 血瘀体质饮食适宜: 适宜:带鱼、金桔、芝麻、糯米、刀豆、南瓜、大枣、鲢鱼、白扁豆、榛蘑、松子、红葡萄酒 寒露时节,除了燥邪之外,威胁血瘀质的还有深秋的寒邪。 因为“寒凝血瘀”,“燥则伤阴”,都对血瘀质不利,对于不耐受寒邪的血瘀之人,无论南北此节气都宜以温润食物为宜,可增强机体的御寒能力。除了日常的大米、小米、黑米、糙米外,可吃些带鱼、金桔、桃子、芝麻等温润食 ...
什么是瘀血体质? 莫名疼痛,无缘故淤青,皮肤欠佳。 血瘀质就是全身性的血脉不那么畅通,有点儿缓慢淤滞,但是又达不到疾病的程度。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因此血瘀体质很容易产生各种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以及肿瘤包块等。 瘀血体质的常见症状表现 皮肤发暗发青、疼痛、干燥、瘙痒、出现小包块、色斑,因为毛细血管不通畅导致营养不能提供给皮表所致。 血瘀质容易脱发,而且不好治,因为血瘀导致毛囊不能得到充足的营 ...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哲学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和体系,即研究世界观的学问,是对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科学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离不开理论思维,离不开世界观的指导。所以,哲学和科学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是特殊和普通的辩证关系。医学研究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