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不可妥协的五与六

中医不可妥协的五与六

「六」是什么东西?我有给你们发补充讲义对不对?补充讲义里面有一个图:六分成三阴三阳,可以说是「风暑湿燥寒火」六气,也可以说是人体的正六经。

姑且这么说好了:中国人推衍八卦,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照理说中国人习惯的表记法是是一种阳爻、阴爻、阳爻、阴爻……一种类似101010二进制的计算机表记法,可是呢,当我们要把四象推成八卦的时候,发现:不对,人的身体,用八卦一路表记上去好像不对劲!

也就是,人体做了一件八卦没有做的事情。然后在核对这件事情的时候,发现说:哦!原来,阴、阳是一正一反,一路「正跟反」、「正跟反」那样子分化下去,人会散掉。「正」跟「反」中间必需有一个正反相合的接点,要使阴阳调和,还要有一个「调和力」!所以呢,在四象变成八卦以前,就发现「太阳」跟「少阳」之外必需加一个「阳明」,然后「太阴」跟「少阴」之外要加一个「厥阴」,有「正力」跟「反力」跟「调和力」三者,才能让这个结构稳固不散。

于是就发现:阳的世界,「正」、「反」、「调和」,有一个三角出现,在阴的世界,「正」、「反」、「调和」,又有一个三角出现。──对不起,我这不是在讲六腑,是在先讲六经──然后这两个三角,一阴一阳扣合在一起,人类的肉身才能稳固。这样子调整出来的六道能量结构,也就是我们的六经(十二正经,手经足经合算一条而言),你们讲义画的就是那个结晶体。

而「六」的结晶,你们大概也不会觉得很陌生哦,因为在大自然之中,你看水的结晶就是六芒的,很多矿物的结晶也是六棱的。你会发现:一但进入「六」这个结构的时候,很多东西都会稳定下来。

所以一个脏腑要生生不息地运转,需要「五」,然后呢,这个生命体需要持久安稳,就需要「六」,这两个数字都是高等生命不可或缺的。所以五跟六的意义就在这里,同样是那个器官,在五的世界扮演一种角色,在六的世界又扮演一种角色。

你看:在六经里面,凡是脏都在「阴」的地方对不对?比如说脾跟肺是「太阴」,心跟肾是「少阴」,心包跟肝是「厥阴」,因为脏属阴、腑属阳嘛。所以六经的世界里面,六条阳经是腑,六条阴经是脏,也就是说,我们五行世界里面的那个表里关系,在这个六经的世界里面又给了它一个不同的属性,而这两种属性都是对的。

你们看六经的分类,会觉得「心包」跟「肝」是在一起的,「大肠」跟「胃」是在一起的,「心」跟「肾」在一起,「三焦」跟「胆」在一起……怎么跟我们才讲过的什么「肝胆相表里」、「脾胃相表里」又不一样了呢?这两样东西是不可以妥协的,都一定要存在才行。

这个五行跟五脏的相推、跟六经的这个东西哦,请各位要回家做一点点回家功课:去看一看,去找出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这个东西看得越熟越好。

请各位同学看一下六经是哪六个东西?那我们也发现,五跟六的对应都不很一样,对不对?

在六经里面,你会看得到,三阳经多半是腑、三阴经是脏,对不对?因为脏是比较阴,腑是比较阳,所以六经的分配,脏是属于阴的,腑是属于阳的,这没有问题喔。

可是,人体有十二条经对不对?十二,是五加七,也是六加六,那么我们中国人说人有「五脏六腑」,那五脏跟六腑加起来才十一啊!没有补足「十二」这个数字,那这多出的一是怎么来的?

其实,在马王堆出土的古脉经里面,他们只算人体有十一条经脉,少掉一条今天说的「心包经」。

当然,你说「心包经」它存不存在?是存在的,人体是有「心包络」这个东西的。可是为什么五脏跟六腑加起来是只有十一呢?而心包,是三阴经不是阳经,所以说它是「脏」而不是「腑」啰?我们怎么不说人有六个脏呢?

这个问题,其实答案还蛮简单的喔。就是:中国人的五脏里面说的「心脏」这个东西不在肉体上。

中国人说的「心脏」是一个灵魂上面的器官,这个东西是没有肉身物质的部分的,那「心」在肉身的对应点呢,就是「心包」,也就是说啊,我们肉体中在搏动的这颗心脏,其实在中医比较古老的观点里面,会把它称为「心包络」。所以我们才会有一句笑话说:「中国人的心是正的,外国人的心是偏的。」因为,中国人的观点里面,「心脏」这「君主之官」是在正中间的。如果要把它画的更仔细,其实画得出来的。就是说人的灵魂上有个器官,那个器官就是我们英文说的「Mind」。这个东西喔,如果假设你的灵魂体跟你的肉身是重迭的话,「那个东西」好像一个倒放的很大的柚子,它从前胸后背都凸出肉身之外。

要怎么样跟身体找到它的对应点?你们在看针灸的穴道,人体上半身会有些叫作什么「灵台」啦、什么「神道」啦,就是「灵」什么、「神」什么那些穴,会把这个东西浮出肉身的交界点的那个圈圈勾勒出来。就是说那个东西其实是一个球状的,凸出肉身的东西,而在它与肉身的接触点,我们会定出一些什么灵啊、什么神的穴道。而那个东西才是中国人说的「心」。我们在喜极悲极、坠入情网、有强烈情绪的时候,你主观的身体感也会晓得,那个情绪的能量是从前胸凸出肉身之外的。

至于「心跳」,中国人的《黄帝内经》说那是:「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认为说人的胃气通往这边,然后才有这个跳动,可以感觉到它上面的衣服在震动。那外国人看到这个说法,就觉得:「中国人实在太可笑了,怎么会明明一个心脏在跳动,你说是『胃』的大络?」

其实,这段话主要的意义是说,心脏跳动,要受到脾胃的后天之气的支持,「络」这个东西就是从脉上面分岔出来的东西嘛,本来就不是说你的胃有一部份在跳动,不是的。那是指胃气、后天之气在支援着你心脏的跳动。在临床上,这是很真实的:你把脉把到一个人脾胃脉不见了,胃气绝了,这个人就非死不可了。心脉、肾脉没了反而不见得会死。

那我们来看五脏对五腑喔:就是「心」跟「小肠」是相对,对不对?「肝」「胆」相对,「脾」「胃」相对,「肺」「大肠」相对,「肾」「膀胱」相对,那第六个腑,是什么呢?第六个腑到底是「三焦」腑还是「心包」腑?十二经脉你扣掉五个脏之后,剩下来还有七个。

七个,应该是「五脏七腑」啦?「三焦」也可以算一腑、「心包」也可以算一腑才对吧?

可是实际上,心包,因为是对应到肉身的这个心脏去,所以心包到底是要算腑还是要算脏,就不知道了。因为我们说凡是构造上两头通的就是腑,不通的就是脏:就像胃啊肠啊都是东西可以进去、出来,那你说一个人跳动的心脏,不是也有血进去有血出来吗?它也是通的啊,它也具有腑的性质啊。可是,在说明了「心」是形而上的东西之后,我们就会知道:要把「心包」跟「心」合起来,才算一个完整的脏。「Heart」这个东西,在灵魂的部分称之为「Mind」(中医说的『心』);在肉身的部分称之为「心包」也就是我们左胸里面在跳动的心。人的心是跨到两个不同次元的存在。这个观念先有,你就不会觉得说怎么「五脏七腑」要说「五脏六腑」?因为「心包」代替了「心」虚悬的位子,可以狐假虎威一下,就不必算腑了。

另外,有一本最近蛮红的书叫做《黄帝外经》,你们有没有听说过?现在台湾真是红红火火。它那个里面有一篇说人有「六脏七腑」才对。它就说,人的第六个脏是什么?是「胞胎」,就是子宫。子宫能够孕育出下一代,难道不是很重要的脏吗?那它为什么不能算到五脏里面?

我们说过,人有五行相推的五的系统;六经稳定结构六的系统;上面还有奇经八脉「八」的系统,那是能量更升级的系统。那这个「胞胎」,你说它是什么气?说五行的话,是水火之气的交融,你说六经也是什么心经跟什么经,但是「胞胎」在我们中国人的归类跟计算里面,胞胎属于奇经八脉里面的「冲脉」跟「任脉」。

也就是「胞胎」这个看起来是「脏」的东西,它的能量来源是更高层的东西,因为子宫其实很伟大,能生出下一代,对不对?所以它的能量是从更高一层的灵魂体来的,所以所以它既不能算五脏也不能算六腑,也不能算到六经,因为它是从更高层次的「八脉」现象化的东西,所以就超脱于这个五脏六腑的结构之外。这是一点。

那另外,《黄帝外经》说,「七腑」应该是有「心包腑」才对,那七腑,心包腑因为跟心重迭了,因为心包腑要在肉身代替「心」脏,所以大家不好意思把它当腑,就不去讲它闲话,故意不去为它下定义。所以心包和子宫都要扣掉。因此,即使人体有六脏七腑的形质,扣来扣去,还是只剩下五脏六腑──《黄帝外经》里面有一篇是在讲这个东西。

因为《黄帝外经》最近太红了,我就多讲一点闲话好了。因为现在有非常有名望的中医师在推广这个书,说《黄帝外经》一定是真本喔,是当年汉朝失落的书……其实我觉得这话讲得太过。因为《黄帝外经》这部书,现在是取了这个名字所以很耸动,但,这一本书它是从哪里来的呢?是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位陈士铎,他出版的一本叫做《外经微言》的书。现在出版社说的《黄帝外经》就是那本《外经微言》。那陈士铎的医术,我们如果以他的著作内容来看,就是我们后来说的「傅青主」的流派。

傅青主是明末清初的人,可能傅青主当年是什么有一点政治上面的身份问题,有些数据不大方便出版还是怎么样,所以有人把傅青主的医学的内容去交给陈士铎出版,所以陈士铎的什么《石室秘录》啦,《辨证录》啦,那些书都跟傅青主的医学有相当高的重合性。平常我在看《傅青主男女科》,如果觉得某个方子好像剂量怪怪的,我就会翻开陈士铎的《石室秘录》来对一下,因为里面的证跟方都是重迭的,像是同一本书的两个版本。因为陈士铎的《石室秘录》等于是《傅青主男女科》用另外一个思想逻辑去编排的东西,而陈士铎的《外经微言》,就是《石室秘录》或者《辨证录》里面的脏腑观念的总纲,所以《外经微言》,讲白了就是傅青主的内外科的理论架构,如此而已,就是傅青主那一门的心法。那你说,傅青主的医术高不高?那当然很高!那他的《外经微言》有没有一读的价值?我觉得有啊。

我为什么会说《黄帝外经》这件事情呢?是因为,现在《黄帝外经》出版了,有一些不太明白状况的人,就只看着那本《黄帝外经》就说:「这是中医伟大的道理!」因为觉得这本是伟大的书,而话题传开了,而使得有些人就直接去单单读这本书,这样子很没有学习的效益。你要把《黄帝外经》去跟陈士铎其它的什么《石室秘录》等等书合在一起参看,你才知道他讲的这些道理,在方剂上要如何运用,这样才会是一个完整的学习的过程。不然那些虚玄的道理,单独而言其实没有什么意义的。

这是第一点。在学习上面不好。我们说过要「体用合一」,如果你不知道那个理论要怎么用,你干什么要学它?

那另外一点,就是,《黄帝外经》的那个文笔,如果待过中文系的人,一定都晓得先秦两汉的文字,没有那些时髦的形容词,就是没有哪些个语气词,它的那个用字、那个句法、都不是先秦两汉时代会有的。所以你硬要把《黄帝外经》说成是什么失落千年再出土的真迹,我觉得太过分了。如果你把这本书丢给中文系的人,马上就破功。那出版商为了要把它卖得好,于是就炒作成这样,明晓得它不是真的,也要把它讲成真的。我就觉得很过分。──那个出版社推这本书而办的演讲我刚好有去听,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

如果我们要学时方派,就要学《傅青主男女科》,因为《傅青主男女科》是时方派中非常伟大的一环。那你拿《黄帝外经》来对着看,可以增加你学习的吸收理解,这是不错的。但是胡里胡涂地把这种清朝时代的好书说成是汉朝时代的好书……好像有点那个。所以稍微澄清一下。它有它存在的价值,但是跟它是不是汉朝的书没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