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中的方证与人的体质(黄煌)

☆ 应该说经方是中医学的一支流派,是一支重实证、重实效、重临床、具有鲜明学术个性的流派。 ☆ 《经方100首》是一本资料性较强的经方学习用书。经方流传数千年,其间不断有许多医家的发展补充和解释,了解这些,对经方的学习研究 是有帮助的。 ☆ 芜湖的朋友江厚万医师来访,两人大谈临床。他这几年治疗肝病较多,在讲到退黄好药时,我们都提到芍药。大量的赤 ...
精彩中医文章整理
☆ 应该说经方是中医学的一支流派,是一支重实证、重实效、重临床、具有鲜明学术个性的流派。 ☆ 《经方100首》是一本资料性较强的经方学习用书。经方流传数千年,其间不断有许多医家的发展补充和解释,了解这些,对经方的学习研究 是有帮助的。 ☆ 芜湖的朋友江厚万医师来访,两人大谈临床。他这几年治疗肝病较多,在讲到退黄好药时,我们都提到芍药。大量的赤 ...
我们都学过小马过河的故事,小马要过河不能凭旁人的认识,必须亲自试一试才知道河里的水有多深! 中医用药,一直被认为是不传之秘,因为剂量不到,效果会大打折扣,剂量太大,往往会出现副作用。如何趟过“剂量”这条河,对于初学中医者或用药经验不丰富的医生来说,是一件很头痛的事情。就像刚刚出门的小马不敢过河一样! 临床上,有些医家畏惧附子、畏惧麻黄,畏惧很多有毒副作用的药物。每每用此类药物,往往尽可能地小剂量用 ...
中医这门学问,要想真正搞上去,要想真正抓住她的价值,除了纯粹医学的技术 成分外,还应关切和体悟她的科学层面,哲学层面,以及艺术层面。而要真正地做好这一点,不借重经典是不行的。 我们提出要依靠经典来学好中医,这个方法好像不合符时宜,因为现在大多数中医院校已将经典改为选修。从必修沦为选修,经典的这个地位大大地下降了。它给人们的信息就是对于中医的学习来说,经典已经不是必须的了。   ...
上个世纪末,听起来好像很遥远,其实就是10多年前的事。北京有一次流感,有一天,我在门诊,来了两个年轻人,一男一女,女的说:大夫,我俩都感冒了,您开药的时候,用我的名字,药量开大一点,药煮完后,我喝一碗,他喝一碗。 我问为什么要这样?她说:我能报销,他不能报销。我说你们俩能吃一样的药吗?她说:我们俩都是感冒,怎么不能吃一样的药呢? 我问了一下男病人,他的症状是,鼻流清涕, ...
《黄帝内经》历史久远,经后世整理保存流传至今。《黄帝内经》呢是经过后人,特别是唐朝的太医令,叫王冰的这个编次整理,我们现在学的这个版本是按他编辑而走的。他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叫《素问》,第二部分呢叫《灵枢》 黄帝内经如何读?先把我框架 作为一个我已经读过《黄帝内经》,而且行医、教学多年的人来讲呢,我是想给大家先做一个勾勒,做个鸟瞰!就是说,《黄帝内经》一共有一百六十二篇,分成两部分,每部分八十一篇, ...
“五邪”分别指的是什么? 灵枢·五邪第二十有记载 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欬动肩背。取之膺中外喻,背三节五脏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 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 ...
面色:(白,无光泽): 眼象:(色黄,有有干涩,眼下颜色黑): 出汗情况(有,,出汗时伴发热,活动时出汗): 部位(全身,手足心汗,): 口(无口干口苦,睡觉时流口水): 呕吐(有(极疲劳时头晕就餐后会吐,吐后才不会头晕)呕吐为未消化食物 鼻(流清涕,左孔,右孔):?? 腹(喜热,有肠鸣音):?? 头(痛,失眠后晕,失眠后沉重): 项(僵,酸,): 肩(酸): 手(出汗): 饮(少,喜热饮,喜温) ...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之前,要先弄明白,什么是中医。在古代以前,是没有中医的。那么古代对中医有哪些称谓呢? 第一个代称是歧黄 这个名字来源于《黄帝内经》。因其是黄帝与歧伯讨论医学的专著,便称《黄帝内经》为歧黄之术。自然,歧黄也就成了中医的别名。 第二个代称橘井 葛洪《神仙传·苏仙公传》记载:苏耽在汉文帝的时候受天命为天仙,天上的仪仗队降落苏宅迎接苏耽。苏耽在辞别母亲、超脱凡俗时告知母亲:“明年天下将流行 ...
养生成功与否全在于“恒” 恒,就是持久,经常之意。养生保健不仅要方法合适,而且要经常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不断改善体质。只有持之以恒地进行调摄,才能达到目的。其大要有以下三点: 1、养生是一生的事 人的一生中,各种因素都会影响最终寿限,因此,养生必须贯穿人生的自始至终。 金元时期著名医家刘完素提出人一生“养、治、保、延”的摄生思想。 明代张景岳特别强调胎孕养生保健和中年调理的重要性。他 ...
养作为养生的指导原则之一,主要是告诫人们养生要有整体观念。但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养宜适度 养生能使人增进健康,益寿延年。但在实际调养过程中,也要适度。无论哪种养生方法,适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所谓适度,就是要恰到好处。简言之,就是养不可太过,也不可不及。过分注意保养,则会瞻前顾后,不知所措,稍劳则怕耗气伤神;稍有寒暑之变,便闭门不出,以为食养可益寿,便强食肥鲜;恐惧肥甘厚腻,而节食少餐,如此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