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惊喜的个案,非常有效,有效之快不要你相信,因为我自己也不相信!
事情是这样的,上周一个住院病人的陪护找到我。
她说,杨医生,我拉肚子很久了,你能帮我看一下吗?
能拉这么久应该是慢性的了,多为虚啊,我在心里嘀咕,这是我第一反应。
让她坐下来,把脉,看舌头。
舌淡暗,苔白,脉沉细。
再询问,具体怎么拉的。
她说,每天凌晨四五点开始要拉,拉的都是水样,渣滓一样夹着水。
差不多1年了。吃了很多药也没有用,
黄连素,藿香正气丸,消炎药等。
再问,10年前得过结肠癌,做了手术治疗的。
四诊完,这个病很典型啊,我心想这不就是典型的五更泻嘛,信心满满。
开了中药汤方四神丸加胃苓汤加减。看着舌苔白,用利小便的来实大便。
因为住院没有代煎的,开了颗粒剂。五包。再加上中成药补脾益肠丸。
吃了四天,上周五再来问我。杨医生,还是很拉,没有太多效果。
我心想,这不信心满满,怎么大连来得那么快?
她又说,他们说你给我开了泻药?怪不得还拉?
我好奇。怎么给你开了泻药呢?不都是想着给你止泻吗?
当我正困惑时她拿出一包药,上面写着泽泻。我哭笑不得,这个不是泻药是利小便的。
这也不怪大家,对中医没有任何概念。
哪怕懂一点皮毛的中医爱好者也容易闹出笑话来,上次看了一个多汗的病人,第二天气冲冲的跑来质问我,杨医生我都出那么多汗了,你还开麻黄给我发汗!你是不是开错药了?
我一看他手里拿着的药,包装写着麻黄根。现在医院的药都是独立小包装的,什么药多少量标的清清楚楚。
好吧,这让我说什么好呢。麻黄根止汗,麻黄茎发汗,同一植物不同部位效果不一样,这个打死你都很难跟西医说清楚。
只能有不科学来解释!中医不科学的事情多了去了。又跟他解释了半天。
她说。你开个大便我去化验一下吧,拉了好久了我也没做什么检查。
于是,我也没说啥,开了粪便常规。
其实,我这个人一般都不纠结的。病人说啥,喜欢啥,不是原则问题都随性。有时候甚至你爱看不看,中医讲究缘分。我更随缘,缘很微妙。我的理解就是不努力不纠结。。。。
结果出来了,周末我又不在,那个报告问了她照看病人的主管医生。给她开了蒙脱石散,说你拉这么久了去门诊看一下打一针水。
她跑去门诊,周末只有急诊医生在,看了她得结果,白细胞一个"+"
说没必要掉针,开了阿莫西林。
这周一我上班她又找到我。把周末发生的事情都说了一遍。说吃了那个蒙脱石散也还是拉,没有缓解,肛门还有坠胀感不舒服。
我说,你这个病实慢性腹泻,吃那些药都不适合,我再给你调一下药方。
我突然想到她平时都吃什么东西。多了一嘴问道,最近都吃什么蔬菜啊?有没吃水果瓜类?
她说有吃,每天和照看的病人分一个苹果吃,昨天吃了苦瓜,今天又点了苦瓜!
我说,怪不得你这个拉肚子好不了,水果和比较寒凉的瓜都先不要再吃了。尤其是苦瓜冬瓜。
苹果烫热了可以不?我说,也不行,最好不要吃了。
今天安排你加做一个治疗看看,拉肚子会不会好点。
针灸:百会穴、双侧天枢穴、关元穴,足三里、三阴交,复溜。留针半小时。
艾灸箱艾灸肚子半小时。
都是非常常用的穴位,想着脾肾阳虚,气虚下脱,对应穴位用上。
第二天,我一开门她就跑过来非常惊喜的告诉我,杨医生你昨天给我做那个治疗好神奇,今天早上只拉了一次,没有拉水样的了,是偏烂泥一样的。
这么神奇吗?吃了差不多五天的药,没有太多感觉,这一次治疗就给控制住了?
元芳你信吗?鲁豫说,我不信!
我也不信啊。
我说,今天明天再连接做两次治疗,你也观察一下这两天会不会再拉?
结果,这一周过去了,每天早上六点左右拉一次,只是大便偏烂。
没有像之前那样拉几次,今天又给她开了中药。明天他们要出院了,可以开煮的带回家去煮。
方子四神丸加理中汤,一周的药147块,她看了一下处方,杨医生太多钱了,你先给我开三服吧。
好吧,照做,杨医生又随缘了。告诉她先吃三服,回去感觉还可以再去抓来吃多几包,注意忌口。
就这么一个典型的腹泻病案。非常典型,中医叫五更泻。顺便普及一点中医知识,现在网上搜索医疗词汇基本都是广告,大家很难搜索到有效的信息。二羊就啰嗦贴一点教科书内容出来,也可以直接跳到结尾。
五更泻”,又叫鸡鸣泻、晨泻、肾泻。顾名思义,“五更”即是拂晓之前,意即五更时分,病人腹痛肠鸣泻泄,泻后则安,大便不成形,呈糊状,夹有不消化之物,无黏液,无脓血,大便常规化验并无异常,冷天加重。“五更泻”多见于中老年人。
中医认为,“五更泻”主要是由于脾肾阳虚所致。人到老年,体质衰弱,阳气日惫,渐渐致肾阳不足。
中医的辨证为命门火衰,命门之火能温煦脾阳,腐熟水谷,有助于饮食的消化吸收,肾阳衰微后,命门之火就不足,以致脾失温煦,运化失常而发生腹泻,加上自然界在黎明之前阳气未振,阴寒较甚,更致温煦不足,而腹部作痛,肠鸣泄泻。同时,病者还可伴有不思饮食、精神疲惫、形寒肢冷、腰膝酸软等肾阳虚的症状。
治疗“五更泻”应温肾健脾、固涩止泻。方用四神丸加减。四神丸由六味中药组成: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生姜、大枣,可制丸服用,也可做汤剂用水煎服。
方中补骨脂是主药,善补命门之火,以温养脾阳,
辅以肉豆蔻暖脾涩肠,佐以吴茱萸、生姜以温中散寒,五味子敛酸固涩,另加大枣健脾养胃,诸药合用,成为温肾暖脾、固肠止涩之剂,用于“五更泻”每获良效。
若形寒肢冷等肾阳虚症状较明显,可酌加附子、炮姜,以增强其温肾暖脾之力;若久泻不止,身体虚弱,中气下陷,宜加黄芪、党参、白术、升麻等益气、健脾、升提之药;小腹疼痛较甚者,可加小茴香、木香以暖肾行气止痛。
有人问杨医生你第一次开药为什么不开附子。为什么不分享具体用量了。不要问我那么多为什么,因为条件受限,颗粒剂不是什么药都有,缺药的情况下我只能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开出尽可能有效的方子。
现实就是这样,没有那么多为什么。具体用量有人喜欢套用,有人喜欢品头论足。我都是根据当下的病情,当下的条件开出来的。每当分析案例的时候,评论区很多大牛在留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羊欢迎大家探讨,但我分享案例只是分享给想学习的参考参考,至于牛人可以远离,我暂时不需要你的指导,也不需要你品头论足。
因为我是我,我不是你,你也不是我,欢迎你分享自己案例。我的案例就这样,有效了,我认为就是对的,对于我当时的判断和做出的方案结果验证有效就够了,这就是是对的,就这样。
至于我开了多少药,用了多少剂量,为什么不用那个方,为什么用这个药?至于你喜不喜欢不是我考虑的范围。
学习时候可以探讨,临床很多时候就看当下的反应,有时候凭直觉,有时候凭经验,有时候也是突如其来的灵感,有时候也是拒于当下条件一种妥协。哪有那么多为什么?看病的时候,人只能有一个选择。
中医很好,欢迎大家自己多去实践,少一些纸上谈兵,多一点实操。少一点打嘴皮仗,多一点帮别人解决问题。中医麻很多时候都“不科学”,就像这个案例,我自己都不相信,人家都拉了一年了。一次治疗就打住了,怎么解释?
我也懒得去解释,很多时候我只是把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用起来而已
我是中医二羊
现在有点忙,连医案也爱分享不分享的二羊,今天就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