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九芝中医医论精粹2

51、妇人临产为稳婆伤损,小水淋漓,以补脬散一方最妙。脬即妇人膀胱也。其方用生黄丝绢剪碎一尺,白丹皮连根一钱,白芨磨浓汁亦一钱,最妙。

 

52、败酱草一味,能化脓为水。治疡方中加入皂角刺三分,穿山甲三片,能引诸药至于病结之所。

 

53、脑漏、鼻渊等证,唯用白芷一两,辛夷仁、薄荷叶各五钱,苍耳仁炒去皮二钱五分,最能清风火之在巅顶者。

 

54、《经脉别论》曰: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一阴厥阴也,一阳少阳也。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阳之上,火气主之。宗此以治,思过半矣。

 

55、银柴胡、胡黄连、青蒿子、左秦艽,功专骨蒸劳热。白丹皮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桑白皮去往来寒热之骨蒸。

 

56、洞泄即是水泄,用白蒺藜、野大蒜、萝卜荚、荠菜花四味,各三钱,煎服立效。以治水泄不止者最妙,此先母记得是家传方也。

 

57、画眉膏为小儿断乳,法极有验。方用:雄黄、雌黄、辰砂、麝香各二分,轻粉一分,山栀一个,共研为末,待小儿睡熟时,用麻油调擦两眉毛上,即不思乳,此后无憋弊。如能于伏断日如法用之犹合。

 

58、凡宜升之阳与宜补之阳异。凡宜补之阴与滋阴之药味,一误于不讲阳郁,一误于不讲阴气。

 

59、泄泻有开首即宜温中者,与痢不同。

 

60、东坡云:“我有病状,必尽情告医,使其胸中了然。然后诊脉,则疑似不能惑也。我本愈病,岂以困医为事哉。”今而有以不问医为高者矣。

 

61、王海藏曰:病人拱默,惟令切脉,试其知否。夫寒热虚实,此可以脉知之,然一脉管数十证,得病之由不可以脉知之。如伤于食,可由脉知之,可所伤何物,岂现于脉?故医者不可以不问,病者不可以不说。

 

62、《内经素问》无论真不真,总是秦汉以前书,《伤寒论》无论全不全,总可就其用法以治今人病。姚首源以《素问》为穿凿,以《伤寒论》为驳杂,均入诸伪书之列,不自知其与病人为仇也。

 

63、重病以领出死关,引入生路为事,病在关内,变端百出,一离此关,病虽未愈,无死机矣。

 

64、书本不载接方,以接方之无定也。然医全在接方上见本领,此必临证多而后能之。

 

65、病有本不是一剂可愈者,用药亦不必重。病有必恃此一剂见功者,用药则不可轻。

 

66、胃脘痛一证,莫神于游山方,草果、延胡索、五灵脂、没药四味,亦名手拈散。

 

67、茯苓一味,为治痰主药,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利水;痰之动湿也,茯苓又可以行湿。

 

68、陈修园曰:肝胆为发温之原,阳明为成温之薮。

 

69、俗云:老来身体,如历年记其逢节发病也,此何故,盖此每交大节,皆为风寒营卫交替之时,此时用药,即当因所见之病而顺以去之,若一用补,则留病不去,病即因此而甚,故逢节发病断不可补。

 

70、病之自汗出者,即为有汗,属之病,仍以解肌得汗,方为去病之汗。

 

71、治风伤汗□阳病,当着意于水。治中风病当着意于火。

 

72、寒热温凉自是四种,温与热异,凉与寒亦殊,不得以温药即名之为热药,以凉药取名之为寒药。

 

73、《千金方翼》为《伤寒论》原源。

 

74、《伤寒论注》以成氏为最先。《金匮注》以赵以德为最先。

 

75、世间郁病最多,达、发、夺、泄者,皆治郁之法。

 

76、目疾迎风下泪,责其有火,即心热则汗,肾热则溲之理,盖枫磷火于目,皮毛敛闭,郁其经阳,遂生里热,阳并于上,即五火独发之例也,安得不热蒸而泪流乎?即羞明怕日,拳毛倒睫,亦无不因于火。

 

77、鼠妇即《诗》所谓“〖虫伊〗在室”,水湿所生虫也。

 

78、水湿之病,多见于太阴,脾水流湿也。火燥之病,多见于阳明,胃火就燥也。

 

79、太阴为三阴,故三阴疟者,太阴疟也。丹溪以发于子午卯酉日者为少阴,发于寅申巳亥日者为厥阴疟,发于辰戊丑未日者为太阴疟,恐有不然。

 

80、周慎斋曰:阳气足则阴气尽化为血,阳气不足,则阴气尽化为火。

 

81、自汗盗汗皆虚证也。阳虚则自汗,阴虚则盗汗。阳虚之汗必寒,阴虚之汗必热。然阳明实热之时,亦有自汗、盗汗者。

 

82、消渴病者,津液病也。上消以天花粉为神品;中消朽木煎汤,取腐可胜焦之义;下消饮缫丝汤代茶,并半夏。

 

83、善忘属畜血证最多。

 

84、麻木两证,当分气血,气虚则麻,血虚则木。

 

85、癫痫两证当分水火,癫为阳病,火之病也;痫为阴病,水之病也,痰聚即是水病。痫属阴水为病也,水即是痰,痰盛有火。结于心胸之间,或因小劳,或因少睡,即猝然眩仆,有似中风,病发声或口作六畜声,将醒则吐涎沫。共有五痫,一以开痰解结为治,脉虚者可治,实则死。

 

86、病七日以上,行其经尽,欲再作经者,针足阳明,不预针太编辑,故病至三阴,从无再传太阳之理,但转属阳明耳。

 

87、白虎汤行阳明内蒸之热,非解阳明外见之热也,故但有表热不用石膏。

 

88、数脉有二,非热盛即虚极。迟脉亦有二,寒者固迟,而热极亦能迟,实非迟,乃伏而不动耳。

 

89、未汗恶寒者,邪盛而表实;已汗恶寒者,邪退而表虚。汗出之后,大邪都既散,不得更有恶寒者矣,汗后而更恶寒,非虚乎?

 

90、病之内陷,谓邪向内陷,不能从外解也,今则以内陷为虚矣。

 

91、正虚邪实,邪与正争,故发战汗出而解。正不虚,邪未实,邪不与正争,故不战,汗出而解。邪正俱衰,阴阳自和,故不战不汗出而解。

 

92、服桂枝汤,必当先烦,乃汗出而解。服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此烦此振,下战汗也,战而汗出,其病必解,不可疑是加病。

93、阳明病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亦是战汗。

 

94、未经汗下而燥者,为阳盛致燥之阳明,必以撤热为急。已经汗下而燥者,为夺血致燥之阳明,则以滋燥为主,滋阴药之先后缓急,以此为准。

 

95、同一呕也,其发热恶寒而呕者,属太阳。寒热往来而呕主,属少阳。但发热不恶寒而呕者,属阳明。故凡呕当分三阳而治之。其无寒无热而呕者,则取诸中焦。

 

96、病之初传阳明,尚有营卫之分,过此则不论营卫矣。
97、古人谓阳气为阳,而于阳邪亦为阳;于阴气为阴,而于阴邪亦为阴。

 

98、头汗出,为阳郁于表,非阳虚相上也。

 

99、少阴用麻黄,证皆发热无汗《论》中不言无汗者,阴不得有汗,无庸言也。

 

100、六经之病,以证分之,于读书时先明何经作何证,则于临病时方可知何证为何经,在病者可告人是何经病也,故必先读书而后临证。

 

【本文摘自陆九芝著《医林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