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在古代叫什么?-中医的代称

中医在古代叫什么?-中医的代称

中医在历史上有许多的典故,这些典故在百姓中口口相传,时间久了就有一些约定俗成的称呼来代表中医,最常见的有如“岐黄”“杏林”“橘井”“悬壶”等。

中医的代称-悬壶济世

悬壶济世

一 、岐黄:

相传黄帝和他的臣子岐伯都会治病。《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典籍,书中托名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并以问答形式写成。“黄帝”和“岐伯”被认为是医家之祖,对后世医学有着巨大的影响。“欲学中医必读内经”,内经在中医界属于上乘的内功心法,历代中医大家无不是从学内经开始的,这部经典堪比道家的《道德经》、少林武功的《易筋经》、笑傲江湖的葵花宝典!岐黄有如此高的地位,后世代代相传,便将中医学称为“岐黄之道”或“岐黄之术”。 今天便以“岐黄”为中医学术的代称。

二 、杏林:

晋代道医葛洪在他得的《神仙传》中载:名医董奉“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三国有一位名医叫董奉,他隐居江西庐山。他的医术相当的高明,而且为人治病不取酬金。只要求重病者治好后在山上植杏树5株,轻病者植杏树1株。数年后,“愈人无数,得杏树10万株,蔚然成林”。 “杏林”也成了中医的誉称后来,后世遂以“杏林”代称中医界。

 

三、悬壶:

据《后汉书·费长房传》载,费长房管理的集市中有一个卖药的老翁,身边悬吊着一把药壶。用他的药治病,每每药到病除。“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座,市罢,跳入壶内”。集市人散后,老翁就跳进装药的壶中。费长房见这里说的是卖药。但因古代医药不分家,古人将当时技术高超的医生加以神化,便把“悬壶”作为行医的代称。称颂医生“悬壶济世”。

四 、青囊:

据史书记载,三国时名医华佗在被曹操杀害之前,为报答狱吏酒肉侍奉之恩,并且将自己的医术传给后人。曾将一个装满医书的青囊交给看守他的狱吏。华佗死后,狱吏怕惹祸上身,烧掉了一些宝贵的书籍,以至于华佗的医术在后世成了传说,少有书著书流传。但靠青囊也使一部分医术保存、流传下来,因而青囊也成了医术的代称。明代沈绎诗曰:“白发至亲惟叔婶,青囊传世有儿孙”,用的就是这个典故。

五、坐堂:

相传汉末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按现在官职来看虽说也是个“正厅级”干部,但他对行医非常热爱,总是舍不得放弃。每逢每月的初一、月半(十五),集中在这两天为给百姓治病。后来干脆把处理公务的大堂,当作了临时的诊所。他就坐在处理公务的大堂行医,为病人诊脉开方,办公行医两不误。张仲景由此开创了名医坐大堂的先例,他的这一举动,被传为千古佳话。“坐堂”一说由此而来。坐堂,是中医的别称、雅号。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张仲景,便把坐在药店内治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这些医生也把自己开设的药店取名为“××堂药店”,这也就是中医药店称“堂”的来历。

四 、橘井

橘井:晋代葛洪《神仙传苏仙公》书中记载了关于西汉刘向所撰《列仙传》的故事。

相传西汉文帝时,有一个湖南郴州人苏耽,笃好神仙养生之术,人称其为“苏仙”。在其得道成仙之际,对母亲说:“明年,世间会发生一场大瘟疫,咱院子里的井水和橘树能够医治。如果有患病的人,给他一碗井水,一片橘叶,煎汤饮服,便可痊愈。”后来果然如苏耽所言,天下瘟疫大行,求井水橘叶者,远至千里;饮井水橘叶者,也即刻痊愈。等瘟疫过后,人们就看到有一条龙从井里飞腾而起,直冲云霄,于是人们就认定蟠龙乃苏耽所化,以救万民。

自此,便有“龙蟠橘井”美誉,以盛赞行医救世之道,“橘井”一词也就慢慢演化为中医药的代名词了。后因以“橘井”代指中医。

从古至今的中医医家常常以“橘井”一词或橘、杏并用来为医书取名,诸如“橘井元珠”“橘杏春秋”等,寓意颇为深刻。 “橘井泉香”一词与“杏林春暖”“悬壶济世”一样,在中医学界脍炙人口。

这些典故都来源于历史,并代代相传,讲的是一个个技艺高超、医德高尚的医家的故事。这也许是中医的文化“图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