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的巨大威力堪比倚天剑屠龙刀

题记:又到周末,工作虽休,学习不止。二羊喜欢中医,喜欢看中医大神们论道说法。这个周末看黄煌老师的书,有点脑洞大开的感觉。

黄煌教授是当下著名经方家,他曾留学日本,受日本汉方家影音颇深。临床以研究伤寒论病症及经方的应用为主,他不谈虚的(五运六气,气化学说)注重实际,以病,证,脉和体质入手,经验总结出十大类方体质,50药证等。

伤寒论都说是中医临床秘籍宝典,那经方的威力巨大,学会此招,便可以纵横江湖,经方的威力堪比”倚天剑,屠龙刀”两方面巨大威力。此文源于黄煌演讲,二羊整理分享推荐.
倚天剑篇:
经方方证刻画的是人,而不是病。

遇到朋友,人家听说我是中医后,经常会接着问,你专长是什么?我说,我是中医。对方接着还会问,那擅长治疗什么病?我说,我不会看病,只是调理人。对方这时或若有所悟,或一脸疑惑。在许多人看来,医生一定是看某科疾病或某种疾病的专家。
其实,古代的中医,有的分科,如外科、骨伤科、妇科、小儿科,但有的中医就不分科,你看看叶天士《临症指南医案》,就门类很多,不仅内外妇儿,连皮肤、五官都有。江苏清代的孟河名医,大多内外科擅长,能开刀,能外治,开的方子也是非常精准。
马培之以外科名时,但去北京看慈禧太后,是看的妇科杂病。再看看在国外行医的诊所,不也是什么病都看?中医原来不注重分科,因为中医眼睛里面不是“人的病”,而是“病的人”。经方,不仅仅是病的方,更是人的方。

《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关“人”的记载是非常多的,比如“尊荣人”、“失精家”、“湿家”等。尊荣人,骨弱肌肤盛,容易疲劳,没有力气,赘肉多,容易生血痹的病,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失精家,容易遗精,阴头寒,性能力差,目眩,发落,容易头昏眼花,容易脱发,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湿家,面黄,食欲好,自能饮食,消化系统健康,腹中和无病,但容易生喘病,容易身疼发热,容易头痛、鼻塞等,常用麻黄加术汤、麻黄杏仁薏苡仁甘草汤等。张仲景还有如淋家、呕家、亡血家等提法,这是根据疾病的易趋性来定体质。又如强人、羸人的提法,是根据体质强弱、外形胖瘦来定的体质。以上各种关于病人的记载,都说明古代医家重视人的观察和分类。

人是活人,所以,人的特征,胖瘦枯荣是次要的,关键是神色,也就是人精神状态。经方方证往往有对患者精神状态特征的描述,而且非常精彩和传神。

黄连阿胶汤是一首具有清热止血止痛的安胎方、止血方、止痢方,但《伤寒论》原文并没有出血、下利、腹痛等证,而是将“心中烦、不得卧”作为其方证的特征,突出了处在极度烦躁不安、焦虑难眠的精神状态。

桂枝汤的“气上冲”,小柴胡汤的“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大柴胡汤的“郁郁微烦”,桃核承气汤证的“其人如狂”,大承气汤的“谵语”“不识人”等,无不是精神症状。

学习经方后,我的思路不知不觉从疾病转向体质,从僵尸转向一个活生生的人。我最近接手一位患者,是个发热多年的女患者,西医诊断为成人still病,长期服用激素,人都变形了,后用小柴胡汤加生地,烧退了,激素也减了,人也变漂亮了。但是,前不久又发热了,用小柴胡汤、大柴胡汤等均无效。后来我和学生们分析,看她虽然发热多天,而且数日不食,但就诊时精神依然很好,觉得有抑郁焦虑的存在,遂进行心理疏导,服用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解郁,她大哭一场,药后得汗热退。

还有,曾治疗一位小学女校长的关节痛,怀疑类风湿性关节炎,其疼痛与情绪天气相关,并有失眠。我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居然关节痛很快消失。

痛经,是女青年的临床常见病,许多与精神压力相关,用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用温经汤未必有效,对伴有焦虑、失眠、恐惧心境,发时疼痛剧烈,并有呕吐者,用半夏厚朴汤、栀子厚朴汤效果就不错。

屠龙刀篇:
经方方证教你如何处理复杂多变的临床病症

临床是非常复杂的,说句笑话,疾病不是按教科书来生的。面对眼花缭乱的病情,面对寒热错杂虚实互见的证型,如何出手干预?要看时机,要看档口。经方方证着眼于当下,而不是拘泥于某种常规或病理。每个经方方证,就是前人处理临床复杂多变问题的模式。

清代伤寒家舒驰远治一产妇,发动六日,儿已出胞,头已向下,而竟不产。医用催生诸方,又用催生灵符,又求灵神炉丹俱无效。舒诊之,其身壮热无汗,头项腰背强痛,云此太阳寒伤营也,法主麻黄汤。作一大剂投之,令温服,少顷得汗,热退身安,乃索食。食讫豁然而生(《女科要诀》)。 麻黄汤催生,这是非常规的治疗方法,但却有效。其实,临床看病,很多都是非常规的。

余国俊先生也说过这么一件事,他说30年前,他在成都读书,学校刘教授颇善医道,惟常年失眠,遍用诸方,疗效平平,深以为苦。因闻城里一老中医一年四季治病,无论男女老幼,亦无论所患何病,开手便是麻黄附子细辛汤,竟而门庭若市,门诊人次逾百,人称“火神菩萨”,便往一试。既至,老医令其伸舌,随口吟曰“麻黄附子细辛汤”。助手立即抄方与之。刘教授悻悻然,不意服完1剂,当夜竟然安睡!(《中医师承实录》)

这种思维方式,就是经方医学的方证相应模式,后世有称之为“有是证,用是方”。在经方人眼前,只是看现在何种方证,而不是某种理论或概念,如果拘泥于某种经验常规,常常误诊或误治。

12年10月在江阴治疗一位老妪,体瘦肤黄,行走蹒跚,述说头晕头昏、右手震颤、手脚欠灵活年余。病情始于老伴去世后,心情抑郁,平时易悲伤掉泪,入夜难眠,怕冷。西医检查无异常。我先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三周,无效,依然头晕欲仆。复诊根据真武汤证的“头眩,身瞤动,振振欲僻地”经典方证,用真武汤原方:制附片15克、白芍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干姜10克,7剂。震颤等症状明显轻减,气色也大大好转。 为何开始没有用准?就是拘泥于心情抑郁、失眠,而忽略其震颤头晕的真武汤证。

当医生不容易,这是我从医40多年的体会。《伤寒论》序言:“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稟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豈能探其理致哉?”生命世界十分复杂,病情变化多端,就是同样的疾病, 在不同的患者身上表现的形式不一样,治疗的方法也不一样。个体化方案的确定非常困难。所幸的是,经方方证相应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经方是应对人体某种特定应激状态的药物调控手段,方证是临床医生把握这种特定应激状态的经验结晶。掌握经方方证,就能以不变应万变,能够处理复杂多变的临床问题。用清代医家徐灵胎的话是:“盖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变迁无定,知其一定之治,随其病之千变万化,而应用不爽”。

前天,微信上就有一位医生问:讲方证,能否抛开五行学说。我说,五行学说是有用的,但在识别方证的时候不一定需要,就如在一堆人中找你的亲人,还需要指南针或导航吗?对熟悉的人,凭直觉就行,望一眼,看步态、听声音就知道是谁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方证,强调直觉思维,所以,古人称辨证为识证。识,认识的识,识别的识。

对经方重要性,历代名医说了很多,历代许多有识之士为经方的推广,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柯韵伯、徐灵胎、陈修园、曹颖甫、叶橘泉、胡希恕等等,都是我非常崇敬的前辈,我这些年的工作只是继续他们的工作而已。我多次说过,经方并不是中医学的全部,中医临床也未必只有经方能治病,但经方是中医学中最规范的内容,这一点,没有疑义。
所以说,中医的传承,必须把经方的推广作为基础。
我是二羊,周末继续看书,分享中医好文章。
独乐乐不如众乐,学习的第一大乐趣在于实践,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第二大乐趣在于分享。如果你读到关于中医的好书或者好文章,欢迎推荐给二羊(QQ535070013)。

中医@2羊
———–一只杏林的小菜鸟,一个铁杆中医脑残粉。
有一味赤色栀子心,胸怀山中药,愿为熊胆使君子,继四圣岐黄之绝学。
个人中医博客站:养阳医斋www.yytcm.com
中医学习交流、中医资料QQ群: 392890374。
? 腰痛案例三则.学医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