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中医入门 订阅该标签的文章

中医二羊总结的学习入门方法及心得体会

  • 中医入门第二步识别阴阳关系

    中医入门第二步识别阴阳关系

    阴阳的关系   阴阳谈的是阴与阳两者之间的事,既然是两者,就有一个相互的关系问题,这也是阴阳这门学问里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上述这个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有很精辟的论述,就是“阳生阴长,阳杀阴藏”。这句话基本上将阴阳的主要方面包含进去了,因此,只要弄通了它,阴阳的学问也就可以基本解决。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主要是讲的一年里的阴阳变化以及万物的生长情况。 ...

    阅读全文

  • 中医入门第一步识阴阳

    中医入门第一步识阴阳

    认识阴阳   中医里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中医里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方方面面都要围绕它,离开它就不行的这个东西是什么?这就是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开首即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的这段话对阴阳作了高度的浓缩和概括。   我们做任何学问,尤其是中医这门学问,离不开天地,而阴阳是天地之道; ...

    阅读全文

  • 关于古文献中的“中医”及内涵

    关于古文献中的“中医”及内涵

    在古代文献中,其实也有“中医”的记载。其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经方》,其云:“以热益热,以寒增寒,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 故谚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这段话里面,关于中字的读音,有很多不同意见。有的说这里读“四声”,有的认为是读“一声”。个人倾向于读“一声”解释为中等。 整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用热的方法来治疗热证,用寒的方法来治疗寒证,不仔细考察疾病外在的表现,这是医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附】五运六气 第三节 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发病、防病 《中医基础理论》【附】五运六气 第三节 运气学说应用之治疗防病 《中医基础理论》【附】五运六气 第二节 标本中气 《中医基础理论》【附】五运六气 第一节之运气相合 《中医基础理论》【附】五运六气 第一节之六气 《中医基础理论》【附】五运六气 第一节之五运 《中医基础理论》【附】五运六气 第一节 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中医基 ...

    阅读全文

  • 《针灸学》教材

    《针灸学》教材

    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的经络循行动画图及解说 《中医诊断学》第三章 八纲 《中医诊断学》第四章辩证 第六节 卫气营血辨证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奇穴 三、背部穴 第四章 刺灸法 四、耳针疗法 第四章 刺灸法 三、空位注射疗法 第四章 刺灸法 二、灸法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奇穴 五、下肢穴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奇穴 四、上肢穴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奇穴 二、胸腹部穴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奇穴 一 ...

    阅读全文

  • 第六章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二十七、牙痛

    第六章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二十七、牙痛

    二十七、牙痛 牙痛为口腔疾患中常见证状,其发生主要与胃经郁火和肾阴不足有关。 1.主证:牙痛甚剧、兼口臭、苔黄、口渴、便秘、脉洪等,乃阳明火邪为患,痛甚龈肿兼形寒身热,脉浮数等者为风火牙痛;如隐隐作痛,时作时息,口不臭,脉细或齿浮动者,属肾虚牙痛。 2.治法: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循经远道可左右交叉刺。 3.处方:合谷、颊车、内庭、下关。风火牙痛加外关,风池;阴虚者加太溪、行间。

    阅读全文

  • 第六章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二十六、耳鸣、耳聋

    第六章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二十六、耳鸣、耳聋

    二十六、耳鸣、耳聋 多由暴怒、惊恐、肝胆风火上递,以致少阳经气闭阻或因外感风寒、壅遏清窍,或因肾虚气弱、精气不能上达于耳而成。 1.主证: 实证:暴病耳聋或耳中觉胀,鸣中不断,按之不减。肝胆火逆多由面赤、口干、烦燥、善怒、脉弦。外感风邪多见寒热头痛、脉浮等证。 虚证;久病耳聋、或耳鸣时作时止,操劳时加剧,按之鸣声减弱,多兼头昏、腰酸、遗精带下、脉虚细。 2.治法:取手足少阳经穴为主。实证针用泻法; ...

    阅读全文

  • 第六章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二十五、扭伤

    第六章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二十五、扭伤

    二十五、扭伤 指四肢关节或躯体部的软组织损伤,如皮肤、肌腱、韧带、血管等,而无骨折、脱臼、皮肉破损的损伤证候。 主证:主要表现为受伤部肿胀疼痛,关节活动障碍等。 治法:以受伤局部取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陈伤留针加灸或用温针。 处方:肩部:肩髎、肩髃、肩贞。 肘部:曲池、小海、天井。 腕部:阳池、阳溪、阳谷。 腰部:肾俞、腰阳关、委中。 髀部:环跳、秩边、承扶。 膝部:膝眼、梁丘、阳关。 踝部:解溪 ...

    阅读全文

  • 第六章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二十四、肠痈

    第六章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二十四、肠痈

    二十四、肠痈 即阑尾炎。多由阑尾腔梗阻或细菌感染引起。 主证:初起脘部或绕脐作痛,旋即转至右下腹。以手按之,其痛加剧,痛处固定不移。腹皮微急,右腿屈而难伸,并有发热恶寒、恶心呕吐、便秘、尿黄、苔薄腻黄、脉数有力。甚则痛势剧烈,腹痛拒按,壮热自汗;脉洪数。 治法;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留针20-30分钟。一般每日刺1-2次,重证可每隔4小时针刺1次。 处方:足三里、阑尾、曲池、天枢。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