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第一章 一、经络的组成和作用

一、经络的组成和作用 经络系统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和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及许多孙络、浮络等组成。(表10-1) 表10-1 经络的组成 经络 经 十二经脉 意义-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又称正经 作用-运行气血的主要干道 特点-分手足三阴三阳四组,与脏腑连属,有表里相配,其循环自肺经开始至肝经止,周而复始循环不息,各经均有专定的腧穴 奇经八脉 意义-不直接连属脏腑,无表 ...
一、经络的组成和作用 经络系统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和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及许多孙络、浮络等组成。(表10-1) 表10-1 经络的组成 经络 经 十二经脉 意义-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又称正经 作用-运行气血的主要干道 特点-分手足三阴三阳四组,与脏腑连属,有表里相配,其循环自肺经开始至肝经止,周而复始循环不息,各经均有专定的腧穴 奇经八脉 意义-不直接连属脏腑,无表 ...
第一章 经络总论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内经》关于经络的记载说,它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内外,贯串上下,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藉以运行气血,营养全身,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护协调和相对平衡。 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路。经和络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指经脉,犹如途径,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为络脉,它譬如网络,较经脉细 ...
绪 言 针灸学是研究针刺和艾灸等治法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宝贵遗产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经络、腧穴、针灸方法及临床治疗等部分。由于其具有操作简便、适应症广、疗效明显和经济安全等优点。因此数千年来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欢迎。 针法和灸法是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针法是运用各种金属针刺入穴位,运用不同手法进行治病的方法;灸法是采用艾条、艾柱点燃后熏灼穴位治病的方法。由于二者都是通过调整经络脏腑气血的功能达到治病 ...
中医教材–《中药学》 总论 第一章 中草药的采集与炮制 第二章 中草药的性能 第三章 中草药的应用 各论 第一章 解表药 第二章 清热药 第三章 泻下药 第四章 利水渗湿药 第五章 化湿药 第六章 祛风湿药 第七章 理气药 第八章 活血祛瘀药 第九章 止血药 第十章 消食药 第十一章 驱虫药 第十二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第十三章 祛寒药 第十四章 开窍药 第十五章 平肝息风药 第十六章 安神药 第十 ...
《中医诊断学》第三章 八纲 《中医诊断学》第四章辩证 第六节 卫气营血辨证 《中医诊断学》第一章绪论 第三节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第一章绪论 第二节 中医诊断学的原理及其原则 《中医诊断学》第二章四诊 第三节 问诊 《中医诊断学》第二章四诊 第二节 闻诊 《中医诊断学》第二章四诊 第一节望诊-排出物、小孩 《中医诊断学》第二章四诊 第一节望诊-舌头 《中医诊断学》第二章四诊 第一节 ...
第二节 病案 病案,古称“诊籍”、“脉案”和“医案”,近又发展成“病历”,是医生诊治疾病经过的实录。它要求把病人的详细病情,既往病史和家属病史,以及诊断治疗过程,病的结果等都一一如实记录下来。它不仅是复诊和转诊或病案讨论的资料,也是疾病统计和临床研究的重要资料。另外,在发生法律纠纷时,还能作为原始记录,为法律提供重要依据。 准确、系统、全面,是书写病案的基本要求。准确地记录病人的异常感觉和表现,系 ...
第一节 诊断 诊断,也称诊病,即在临床上对病人所患疾病给以高度的概括,并给以符合病情,切中病机的恰当病名和证名。诊断包括证候诊断和疾病诊断两部分。 一、证候诊断 证候诊断又称为辨证,是确定病人所患疾病现阶段的证候名称。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因此证候诊断在疾病诊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诊断确切,辨证清楚的前提下,才可论治无误,因此证候诊断就是辩证的过程和结果。 (-)辨证的方法 辨证的 ...
第七节 三焦辩证 三焦辨证,是外感温热病辨证纲领之一,为清代医家吴鞠通所倡导。它是根据《内经》关于三焦所属部位的概念,大体将人体躯干所隶属的脏器,划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从咽喉至胸隔属上焦;脘腹属中焦;下腹及二阴属下焦,并在《伤寒论》六经分证和叶天士卫气营血分证的基础上,结合温病的传变规律特点而总结出来的。 一、三焦病证的分类 三焦所属脏腑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标志着温病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上焦 ...
第六节 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医学家叶天士首创的一种论治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 四时温热邪气侵袭人体,会造成卫气营血生理功能的失常,破坏了人体的动态平衡,从而导致温热病的发生。此种辨证方法是在伤寒六经辨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弥补了六经辨证的不足,从而丰富了外感病辨证学的内容。 卫、气、营、血,即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这四类不同证候。当温热病邪侵入人体,一般先起于卫分,邪在卫分 ...
第五节 六经辩证 六经辨证,始见于《伤寒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等篇的基础上,结合伤寒病证的传变特点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病的辨证方法。它以六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为纲,将外感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总结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分别从邪正盛衰,病变部位,病势进退及其相互传变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