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第四章 第二节 气-功能

三、气的功能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它对于人体具有十分重要的多种生理功能。故曰:“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素问·五常政大论》)。“气者,人之根本也”(《难经·八难》)。“人之生死,全赖乎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医权初编》)。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动作用

气的推动作用,指气具有激发和推动作用。气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能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能推动血液的生成、运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

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自身具有运动的能力,“气有胜复,胜复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变”(《素问·六微旨大论》)。气的这种胜复作用,即克制与反克制作用。气是阴阳的矛盾统一体,阴阳是气本身内在的矛盾要素。气的克制与反克制作用,亦即阴阳的矛盾运动,是“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本身的相互作用,是推动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气血,人身之二仪也,气为主而血为配。故曰:气化即物生,气变即物易,气盛即物壮,气弱即物弱,气正即物和,气乱即物病,气绝即物死。是气之当养也明矣”(《医方考,气门》)。“人之生死由乎气”(《医门法律,先哲格言》)。

人体的脏腑经络,赖气的推动以维持其正常的机能。如血液在经脉中运行于周身,其动力来源于气。“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证论·吐血》),血为气之配,气升则升,气降则降,气凝则凝,气滞则滞。津液的输布和排泄赖气的推动,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滞。气这种动力作用,是由脏腑之气所体现的,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依赖于肾气的推动;水谷精微的化生赖脾胃之气的推动等等。三焦为元气通行之道路,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三焦囊括了整个人体最主要的新陈代谢功能,其自我完成的能动过程是通过气化作用实现的。“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冯氏锦囊秘录》)。构成经络系统和维持经络功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谓之经络之气。经络之气为人体真气的一部分。

经络之气旺盛,则人身二气周流,无往不贯,出于脏腑,流布经络,循脉上下,荣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当气的推动作用减弱时,可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或出现早衰,亦可使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减退,出现血液和津液的生成不足,运行迟缓,输布、排泄障碍等病理变化。

“神者,正气也”(《灵枢·小针解》)。“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灵枢·天年》)。人的精神是物质之气的产物,气为体,神为用。人的精神意识活动也赖气的推动。故曰“气乃神之祖”,“气者精神之根蒂也”(《脾胃论·省言箴》)。

(二)温煦作用

气的温煦作用是指气有温暖作用,故曰“气主煦之”(《难经·二十二难》)。气是机体热量的来源,是体内产生热量的物质基础。其温煦作用是通过激发和推动各脏腑器官生理功能,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来实现的。气分阴阳,气具有温煦作用者,谓之阳气。具体言之,气的温煦作用是通过阳气的作用而表现出来的。“人体通体之温者,阳气也”(《质疑录》)。

就营卫之气而言,卫气属阳,“卫气者,热气也。凡肌肉之所以能温,水谷之所以能化者,卫气之功用也”(《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阳气称之为少火,所谓“少火生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气对人体的生长壮老已至关重要,“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素问·生气通天论》)。“气为生人少火,立命之本也”(《质疑录》)。

温煦作用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人体的体温,需要气的温煦作用来维持;各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需要在气的温煦作用下进行;血得温则行,·气可化水,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都需要在气的温煦作用下,才能正常循行。

气虚为阳虚之渐,阳虚为气虚之极。如果气虚而温煦作用减弱,则可现畏寒肢冷、脏腑功能衰退、血液和津液的运行迟缓等寒性病理变化。

(三)防御作用

气的防御作用是指气护卫肌肤、抗御邪气的作用。人体机能总称正气。中医学用气的观点解释病因和病理现象,用“正气”代表人体的抗病能力,用“邪气”标示一切致病因素,用正气不能抵御邪气的侵袭来说明疾病的产生。故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盛则人体脏腑经络的机能旺盛,人体脏腑经络机能旺盛则抗病能力旺盛,即正气强盛。“气得其和则为正气,气失其和则为邪气”(《医门法律·先哲格言》)。“和”,即和谐之意。气具有物质性和运动性的显著特征,气分阴阳,阴阳相辅相成,相互激荡,彼此合和,万物便“冲气”合和而化生。气的生成和升降出入运动处于阴阳和谐的动态平衡状态,就是气之“和”或“和谐”。气和则生机盎然,机能旺盛,抗病能力亦盛,故曰“气得其和则为正气”。否则,气失其和则人体机能低下,抗病能力减弱,易招邪气侵袭而为病。故曰:“气失其和则为邪气”。气的防御作用是通过正气而体现出来的。

气的防御作用主要体现为:

1.护卫肌表,抵御外邪。皮肤是人体的藩篱,具有屏障作用。肺合皮毛,肺宣发卫气于皮毛,“卫气者,为言护卫周身,温分肉,肥腠理,不使外邪侵袭也”(《医旨绪余·宗气营气卫气》)。卫气行于脉外,达于肌肤,而发挥防御外邪侵袭的作用。

2.正邪交争,驱邪外出。邪气侵入机体之后,机体的正气奋起与之抗争,正盛邪祛,邪气迅即被驱除体外,如是疾病便不能发生。“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丽恶寒”(《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主一身之表,功能固护于外,外邪侵袭人体,从表而人,必先犯之。脉浮,恶寒,或已发热或未发热,为卫气与邪气相争的反映。如正气战胜邪气,则脉浮、恶寒自罢,而病愈。

3.自我修复,恢复健康。在疾病之后,邪气已微,正气未复,此时正气足以使机体阴阳恢复平衡,则使机体病愈而康复。总之,气的盛衰决定正气的强弱,正气的强弱则决定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故曰:“正气旺者,虽有强邪,亦不能感,感亦必轻,故多无病,病亦易愈;正气弱者,虽即微邪,亦得易袭,袭则必重,故最多病,病亦难痊”(《冯氏锦囊秘录》)。

如卫气不足而表虚易于感冒,用玉屏风散以益气固表;体弱不耐风寒而恶风,汗出,用桂枝汤调和营卫,均属重在固表而增强皮毛的屏障作用。

(四)固摄作用

气的固摄作用,指气对血、津液、精液等液态物质的稳固、统摄,以防止无故流失的作用。“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日平人”(《素问·调经论》)。机体阴阳平衡标志着健康,平衡失调意味着生病。但是,中医学的阴阳学说认为,在人体阴阳的对立互根的矛盾关系中,阳为主而阴为从,强调以阳为本,阳气既固,阴必从之。“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人体中的阳气是生命的主导,若失常而不固,阴气就会耗伤衰竭,引起疾病甚至死亡。所以,气的固摄作用,泛言之,实为人体阳气对阴气的固密调节作用。

气的固摄作用具体表现为:

1.气能摄血,约束血液,使之循行于脉中,而不致于逸出脉外。

2.气能摄津,约束汗液、尿液、唾液、胃肠液等,调控其分泌量或排泄量,防止其异常丢失。

3.固摄精液,使之不因妄动而频繁遗泄。

4.固摄脏腑经络之气,使之不过于耗失,以维持脏腑经络的正常功能活动。气的固摄作用实际上是通过脏腑经络的作用而实现的。

固与散、泄、脱相对。气的固摄作用减退,必将导致机体阴阳、气血、精神、津液的耗散、遗泄、脱失。其病轻者为散,为泄,重者为脱。凡汗出亡阳,精滑不禁,泄痢不止,大便不固,小便自遗,久嗽亡津,归于气脱;凡下血不止,崩中暴下,诸大亡血,归于血脱。

而黄宫绣则认为“阳旺者阴必竭,故脱多在于阴。阴盛者阳必衰,故脱多在于阳”(《本草求真》)。张景岳则将脱泄责之于肺、肾,“在上者在表者皆宜固气,气主在肺也;在下者在里者皆宜固精,精主在肾也”(《景岳全书·新方八阵略引》)。散者收之,涩可去脱。久嗽为喘,而气泄于上,则固其肺;久遗成淋,精滑不止,则固其肾;小便不禁,则固其膀胱;大便不禁,则固其肠;汗泄不止,则固其皮毛;血泄不止,则固其营卫;大虚大脱,又当补而固之。

(五)营养作用

气的营养作用,指气为机体脏腑功能活动提供营养物质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人以水谷为本,水谷精微为化生气血的主要物质基础。气血是维持全身脏腑经络机能的基本物质。因此说,水谷精气为全身提供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其二,气通过卫气以温养肌肉、筋骨、皮肤、腠理。所谓“卫气者,本于命门,达于三焦,以温肌肉、筋骨、皮肤”《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熏于肓膜,散于胸腹”(《医旨绪余·宗气营气卫气》)。通过营气化生血液,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故曰:“营者水谷之精,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人于脉也……灌溉一身”(《妇人良方·调经门》),“人于经隧,达脏腑,昼夜营周不休”(《医旨绪余·宗气营气卫气》)。其三,气通过经络之气,起到输送营养,濡养脏腑经络的作用。故曰:“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灵枢·脉度》)。

(六)气化作用

气化,在不同的学术领域有不同的含义。

在中国古代哲学上,气化是气的运动变化,即阴阳之气的变化,泛指自然界一切物质形态的一切形式的变化。

在中医学上,气化的含义有二:

1.气化指自然界六气的变化。“岁候,其不及太过,而上应五星。……承天而行之,故无妄动,无不应也。卒然而动者,气之交变也,其不应焉。故曰:应常不应卒。此之谓也。帝曰:其应奈何?岐伯曰:各从其气化也”(《素问·气交变大论》)。“少阴司天为热化,在泉为苦化,不司气化,居气为灼化”(《素问·至真要大论》)。

2.气化泛指人体内气的运行变化。气化是在气的作用下,脏腑的功能活动,精气血津液等不同物质之间的相互化生,以及物质与功能之间的转化,包括了体内物质的新陈代谢,以及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等过程。气化的过程包括形化、气化及形气转化。在这一过程中,既有有形物质向气的转化,如食物经脾胃腐熟运化之后化为营气,又有气向有形物质的转化,如营气在心肺的作用下而化为血液。人体是一个不断发生气化作用的机体。阳化气,阴成形。阳主动,阴主静。阴阳动静的相互作用是气化作用的根源。要言之,人体的生命活动全恃气化,气化是生命活动的本质所在。

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营养、气化等功能,虽然不尽相同,但密不可分,在生命活动中相互促进,协调配合,共同维系着人的生命过程。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这种生命物质——气,经常处于不断自我更新和自我复制的新陈代谢过程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精化为气”等,就是对气化过程的概括。气化为形,形化为气的形气转化的气化运动,包括了气、精、血、津液等物质的生成、转化、利用和排泄过程。人体必须不断地从周围环境摄取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否则,生命就无法维持。人以水谷为本,得谷则昌,绝谷则亡。脏腑经络,周身组织,无不在不同的角度、范围与深度上参与了这类气化运动,并从中获取所需要的营养和动力,而排出无用或有害的代谢产物。

人体的气化运动是永恒的,存在于生命过程的始终,没有气化就没有生命,故曰:“物之生,从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素问·六微旨大论》)。由此可见,气化运动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

如果气的气化作用失常,则能影响整个物质代谢过程。如:影响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影响气、血、津液的生成、输布,影响汗液、尿液和粪便的排泄等,从而形成各种复杂的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