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迷雾浮华,我努力寻找并守望着中医的根

题记:小白逼死“小中医”,二羊被逼写了这些话。

?

这个还得从中医学习群开始。我本来建立一个学习中医的QQ群,以前人少,大家互相探讨学习,病案分享等,学习氛围很好。但是现在人多了,闲聊的也多了,问病的也更多了。这世界上本来没有那么多中医教授,网诊问病的人多了就多了很多教授。

?

于是,学习群几乎变问病群。学生群几乎变教授群。专家教授变多了,学生少。有意思吧,大家都患了一个病!

什么病?

韩愈说:“人之患在耗为人师”,大家都得了这个病,我也不例外。这个病,因为中医感染,中医根本治不了!

?

一个人在群里问病?一堆专家教授就跑出来给意见。例如有人问小孩子扁桃体发炎,发烧了,怎么办?于是各路专家就纷纷跳出来,放血啊,针灸啊,吃吃这个方啊……

?

最后,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弱弱的问了句,各位“专家教授”都不用问诊?也不用看舌头的?你是不是有这样一种体验,特意跑去看中医,结果开完药,你才弱弱的问一句,医生“我要不要把脉呀?”

?

网诊本来就有局限,但是这些专家教授们凭一个发炎、发烧就可以给穴位、给方给药,给治疗方案了,并且是纯中医治疗方案哦!好吧,是我太弱了,弱爆了,学了中医十年,没有学会这么看病的本事,水平有限!

中医辨证

很无奈,一位网友诚心求治,发了一张西医X线报告给我,问我索方,我说我不会!他说,你太客气了!

我是真不会,不会看西医报告处方的中医不是好大夫!

?

于是,我再回头复习。看看中医古代的圣人们都是怎么治病的。“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序言说: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

翻译大意:

看看今天的医生们,不研究中医经典来提高医术水平,也不进取,看病都是靠祖传的那点秘方、祖上流传下来的技术混口饭吃。看病都靠嘴巴忽悠患者,不怎么问病,面对患者没几分钟就开药了。

?

摸脉也是装模作样,脉里的细微变化更本摸不出来,望诊也看不出什么屁来。最多是抓住某一个症状来治病,这是管中窥豹啊同学。这样的医生想要诊断治疗疑难杂病,区分病重轻缓就更难了,我说几乎不可能!

?

医圣张仲景的时代是东汉,那个时代的医生都这样的风气,几千年过去了,跟现在没什么差别嘛!去医院看过病的人我想都深有体会,排队一上午,看病一分钟。

那即使当面就诊的医生都这样了,那些凭某一个症状或一个西医病名就乱给药的中医人更害人不浅了!

?

怪不得古人才说“得病不治,常得’中医’”,这个“中医”就是中等的医生,有病不去治相当于有一个中等医生治疗了。与其被治坏,还不如不去治疗啊。

?

医痴叶天士临终对子孙的遗言:“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以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

清代名医叶天士都告诫子孙:医可不可以学?要有好的领悟力,读万卷书这样才可以凭借医术救人,要不然,半桶水,那是拿药当刀子去杀人啊!还不如不学的好!

?

几次次我看不下去了,我又在群里说。假如这个患者、这个小孩是你的小孩,你的家人你会那么草率的给他方药,给他治疗吗?

如果不会,就不要随口给别人方案!

但是,初初学中医的人都喜欢表现一番,因为我“懂“啊,我比好多人懂中医啊。我觉得这样“懂中医”的好可怕,毕竟出生牛犊不怕虎啊。初学中医的我们对疾病没有敬畏心,为什么说“我们”呢?因为一开始我也是这样的。刚学中医不久,就喜欢在网上回答各种问题!似乎学了中医,从此,一切都不是问题。现在想来,后怕!

?

对疾病没有敬畏心,对医学不够客观了解,学了一点点皮毛中医,自认为掌握了真理!你西医怎怎么样?批判这个批判那个,什么癌症,疑难杂病,这个中医来搞不是问题,不要去医院!医院害死人等等

!可谓针砭时弊堪比鲁迅啊!

?

如果,中医那么轻松。

那么轻松你在自己身上,在自己家人身上搞搞试试。先把自己的感冒,把家人的疾病轻松搞定了再说,要不一切都是扯犊子!

?

不记得哪位医家过“行医越久就越发小心”,真是看病的医师都有体会。因为疾病千变万化,治病哪有那么一蹴而就,哪有那么轻松。

“胆欲大而心欲小”,你看人家李可老大剂量用附子,你也一股脑照搬。问问自己心里有数没?别人那样用,别人心里有数。别人有拿捏火候的能力,你自己去试一试才知道,哪有嘴巴说的那么轻巧。

?

我有一本专门背诵经典的小书,这本书快被我翻烂了。第一篇是药王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第一段他说:

“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

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

翻译:晋代张湛讲:经方很难精通,由来已久了。

眼前的病有内因相同但表现外在症状不一样的,也有内在原因不一样但表现出来的症状却一样的。所以,五脏六腑的虚实,血脉是通还是塞,单凭眼看耳听还是很难诊查到的,一定要诊明证候加以审视才行。

?

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俞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此矣。

翻译:更何况把脉有寸关迟三部位,脉有浮沉弦紧等复杂的病脉,经气在经络穴位的流注有深有浅,肌肤筋骨薄厚等体质差异。只有用心,很细心的人才能跟他谈这些医理。

?

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

翻译:现在这些要求至精至微的中医之事,用很粗浅的思维来理解不是很危险的事吗?如果本来就邪多了的实证你还用补的方法治疗,已经腹泻了还用通下的方法,已经不通了还要用拥堵的方法治疗。寒证用寒凉药,热证用温药,这样加重病情,你以为是在救人,我看到的却是死路一条。

?

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不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翻译:所以医术、卜卦是难以臻于精妙的技艺,既然不是得自神仙教授,那么凭什么深入堂奥,得到最深最微妙的秘密?

世间有自以为聪明的蠢人,读了三年方剂书,就说世界上没有病不能治;等到行医治病三年,才知道世界上的病没有现成的方剂可用。所以学医的人必须广博地深入地探究各种医学的来源,精心、勤勉,孜孜不倦,不可以根据道听途说,而宣称对医道已了然于胸,深深地贻误自己。

?

医圣张仲景和药王孙思邈的话都讲了几千年,但是,千百年过去了,依然‘讨声’依旧。

?

现如今是一个浮躁的时代。中医界也亦然,浮躁更严重百家争鸣,各自都以为找到治病的诀窍法门。并且还都是不用下苦功,且简单易学,超实用,治百病的方法。

?

最夸张的搞养生的,搞出了吃绿豆,泥鳅,芒硝,人尿……

搞出了拉筋,拍打,**功法……

并且打着的大旗都是“中医”都是治“包治百病”!

?

稍微专业一点的,搞疗法,搞艾灸,刮痧,拔罐,放血……

这些在医院还好,只是一种疗法,在养生界却是包治万病的自然疗法,不打针不吃药,手法夸张,不管你信不信反正宣传“包治好!”

这不,最近很奇特的额头放血疗法就吓坏了朋友圈的各位宝宝!

?

针灸界更是一个门派千百万,纷争从不断的江湖,头针眼针手针脐针,针针治病。程氏贺氏石氏不管你姓氏,式式牛逼,反正针灸是咋们家的,董氏例外。平衡针、刃针、浮针外加小针刀,不管什么针还是刀,反正治痛不用麻药。

?

除了这些疗法,单中医内科界也都是门派别出,各自放浪江湖,占山为王,摇旗呐喊!中医的江湖太大,此处省去一万字……

?

中医是一片大森林,而这片森林太大了,所以初学学者,随便捡到一片落叶都是中医。

?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很多,什么花也都有。

但是,不管你是什么鸟,叫得多好听。不管你是什么花,开得多么艳丽。你都不能代表中医,中医是整片森林。

并且。最重要的是这片森林下的土壤,而这土壤之中富含的两种特有元素又是关键:辩证论治和整体观。

?

无论怎么学中医,无论怎么用中医,都不要忘本。无论用什么疗法,针、灸、罐、药等,核心都不变!中医生命得以延续的必备元素:辩证论治和整体观。怎样才能做到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呢?

谨记古人教诲:

望闻问切四诊整体以参人

天地人三才合参以治病根!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中医的根,我将努力寻找并守望着!

鉴于许多学中医的朋友,学着学着慢慢的忘了中医的本。感叹完了,二羊又总结一篇关于辩证基础的系统舌诊文章,提前剧透一下,明天继续。

--------------------------

如果对你有用,欢迎分享转载

中医是一种爱好,一种态度,也是一种生活。

养阳医斋二羊中医痴话

【微信号】yytcm100


?中医@2羊

一个铁杆中医脑残粉。

有一味赤色栀子心,胸怀山中药,愿为熊胆使君子,继四圣岐黄之术。

个人中医博客站养阳医斋:www.yytc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