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之门到底在哪里?你是不是也还在迷茫中?

二羊  养阳医斋  2016-03-10 23:54:48

 

中医 之门

the door

对于同是自学中医的二羊来说这个问题也困惑了我许久,从开始接触中医到开始临床。我困惑了好几年。

如果说中医是一座大山,那对于一直山羊来说,它绝对是山下的一只小蚂蚁。羊想爬上山的顶端,想体会站在中医之巅是什么样的感觉。也许这只能当做为此生的终极目标。因为通往山顶的路太多,谓路太多、路太难、反而不知道怎么走了。

曾今我也梦想着做一个文艺青年,看着自己喜欢的书,写着自己喜欢的文字。刚进大学,意气风发,做校报通讯员,码字投稿,忙得不亦乐乎。意想不到的家庭变故,父亲突然病逝,随之而来的世态炎凉~。这些在内心深处刻下了深深的伤。那道伤口似乎比深夜还深,久久未能愈合。因为这样的打击以与伤痛,我义无反顾的走上了中医这条路,尽管荆棘满布、困难重重,但心里始终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激励着自己。

走着走着,时间就过去了,三年、五年、七年、也经历了七年之痒,七年之痛。不知不觉,到今天猛回头,十年的中医之路。十年来我是背着一个包袱前行的。到尽头才觉得有些东西是要学会放弃了,那个沉重的包袱是埋在心底的痛楚,是你前进的动力,但也是好大的压力。就如同电视剧里大长今心念念的想回宫去报仇,学医可以帮他。学中医,我为什么那么坚持,很少对人说起。

有恨,有愧疚,也有无奈!

选择了这样一条路,起码内心是坦荡的,是清亮的,并且那路一直都很清晰。目前要做的就是放下心里的包袱,轻便上路,快步前行,朝自己的目标一点点的接近。我一直徘徊在中医的大门之外,是因为不愿舍弃太多的包袱吧。

因为固执我坚持自学,因为清高目中无人,对于国医大师什么的重来不会崇拜。我固执的仍为中医是要靠自己的,即便找到一个好师傅又能怎样?一直固执坚持到现在。几年的摸索、徘徊迷茫后,我给自己下了两个目标:

1.内科方面熟读伤寒论学会应用经方,经方是通往中医山顶的捷径,也是正道。

2.传统疗法方面以针灸为主、选取好用的董氏针灸奇穴和左氏针灸作为自己前进的辅助拐杖,临床不断的去实践应用。同事加强针灸的根基知识,黄帝内经灵枢经和针灸大成。

 

因为在最初的临床实践中,体会二者有许多相同点,其中一个共同点就是“有适证用其方、有其征用其法”,二者都是不要主观太多臆想猜测。经方是有对应的方证,用对应的方,阴阳寒热虚实、表里,六经辨证,只要脉诊合参,只要对上效如桴鼓。

董氏针灸奇穴、左氏针灸中的刺血法、找象法。找淤络、找结节、找异常点,只要有病就能找到相应的异常的象,解决这些象,很多慢性病、疑难杂症引刃而解。

这二者是不是很相通呢,在应用中我也尝到了甜头。毕竟没有师傅传承,没有祖传秘方。年轻的医生在临床要能解决问题,出了光谈一些道的东西是不行的,还得有技术,用疗效把患者HOLD住。

当然中医博大精深,并不仅仅局限于此,但总结中医内科和针灸大家的经验发现,发现这两点绝对是一个比较快而且容易操作且行之有效的不二法门。

对于一个入门不久、没有多少临床经验的年轻中医来说,我相信只要照此两点依葫芦画瓢、严格的去执行,临床效果必有提高。在后来的实践中也得到验证。

道为唯一,但法有千万。中医最好能有一高人有一明师带入门那最好。要不很容易陷入迷雾之中,看的书越多、学的经验越多越迷糊。中医门派众多,就像一个武林,各家有各家的学说和特长,各家都把自己的技术当做天下第一。

谁都是真理,但就是缺乏一个大局观、大中医观,绝大多数中医都是在盲人摸象一般,各自站在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视角来认知中医。且争论不休,谁都想当武林盟主。

“横看成岭侧成山、远处高低各不同”道理就难么简单。于千万法门中找到最适合自己、正确引领自己踏入中医世界的那道门就行了。太多的争论是无谓的、提出百家争鸣、但为此争个高低上下实在没必要。

简单来的问一个问题“有效与否?”有效就OK了。我觉得“有效与否”就是衡量医学的唯一标准:

无论是中是西还是哪个门派,得疗效者得天下!

伤寒杂病论的经方是中医内科的经典之方,想成为中医临床大家必精通此术,这是几千年来公认的。针灸当中,传统针灸必有它存在的意义,但如大学教科书那般拿去用于临床,效果不佳。

阅遍了针灸古今书籍,大凡针灸有灵效者都自成一家,许多都是经验的积累总结,看看针灸大成里面的各种歌赋就明白,这就要去有师承。

无师承者入此门难!羊在这方面没有遇到好的师傅,自学中发现董氏奇穴和左氏针灸的许多思想是比较符合《黄帝内经·灵枢》的经旨的,如刺络方法、找象治病的思维、调气要精细等等。自己学了且依照去实践,疗效确切。

我一直认为中医是必须去实践的,学到一种方法一个技巧一定要去实践应证,如果然如此、此法才值得学,此方法也就成自己的。因为中医有太多的理论学说、臆断猜想,很容易迷惑。

我的学习方法就是不断的临床应证。如果无效则思考无效的原因、然后总结、如此反复。最后“有效则用、无效则弃”,不断积累总结。相信时间愈久医术愈精。

中医之门在哪里,你也可以自己去摸索,琢磨出自己的路子。当然简单的方法就是模仿,从《名老中医之路》之中总结适合自己的方法。法门无对错,入了门就行,这是佛家的思路,中医也应如此。千万法门不同,但目标一致。记得自己最初的初衷以及终极的目标,且行且坚持。

归纳总结无非一句话“学一家之言,采百家之所长”,道宜常悟,术宜精专!

中医之门在哪里,就在你坚持的路上。

愿在刚走在这条路上的朋友早日“开悟”

                 中医是一种爱好,一种信仰,更是一种生活。

系统学习伤寒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