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叔叔葛根解2

我们都说葛根吃了,会让后脑勺变松,以中医来讲,经络得不到润养,就会抽紧。本来西医可以研究「葛根内有什么成份,可以让后脑勺变松」的,但大陆的郝万山教授教书时就说:「葛根这味药,用西医的解析,就是它能让你的肌肉变松。但不管西医研究出来的结果是什么,它只松后脑勺,不松别的地方。」

为什么?因为葛根其实是作用在灵魂上的身体,所以这个作用是在经脉上在走的。如果你说它是某一种「成分」可以让肌肉放松,那它为什么不松其它的地方?为什么只松后脑勺?葛根的选择性太高了,有「形而上的身体地图」上的指向性的。西医研究无法说出个所以然。

 

消渴。葛根能把被风邪压断的太阳经寒水之气接回来,我们就可以想象,当它把水气接回来时,本来一个人嘴巴很渴的,水气能回来,嘴巴就会比较润,所以糖尿病人所谓的「消渴」,可能用这一类的药来治。但实际上,我们不会拿葛根来当润药。

因为「栝蒌」或是「土瓜」这两种药,最后是结出一个瓜,这些会结出瓜的药,像栝蒌根,是比葛根还凉的药,吃起来是冰冰的,所以栝蒌根磨成粉又称天花粉。

栝蒌根是结果时,整个根会变成淀粉都不见,因为被瓜夺走了,等到瓜掉下来了,根才会慢慢肥回来;葛根是常年都是肥的、有淀粉质的。

因为瓜蒌根最后是结成一个瓜,所以中国人发现,瓜蒌根拉上的津液,会保留在人的胃里,.所以瓜蒌根的效果很像白虎汤,又凉又润,因为津液是留在中焦脾胃的

可是,如果是葛根呢?葛是结出细碎的小豆荚,所以葛根的种子称「葛谷」,比较是细细碎碎的种子,意谓「葛」把水拉上去是往外推散的,所以可以拿来治感冒、可以拿来解酒,因为喝了酒吃葛根,可以把酒的这些湿热拉上来、散掉。

但是呢,以滋润身体来讲,我们不会用葛根。它把水气拉上来以后,就容易把它推散,所以单用葛也可以治感冒。

在用法上,单纯用葛这味药的话,它比较作用在太阳、阳明之间,就是太阳区块水气不够时,人会干燥,病邪会转入阳明;而「赶快把水气抓回太阳区块来,挡住感冒,进了阳明区块的,也顺手推回去」葛特别有办法。所以呢,张仲景对于太阳病要转到阳明病之间的情况,会用葛根汤来医疗它,是因为能从阳明把水气拉回来、挡住病邪不要进来。

或者,单用葛的话,中国古时候有个很古的古方,说是这感冒如果一开始就开始发燥热,那就赶快用四两的葛根,加一把豆豉,煮了吃下去。

因为豆豉是能把肾水之气蒸上来的药,黑豆入肾──单一个黑豆会把入肾的气吸走一点,黑豆很不补肾的──但如果把它发酵成豆豉,就好像能把肾里面的水气发酵上来一样,将来讲到栀子豆豉汤时,会讲到这个药性。把肾里的水气拔上来,而葛根也会把水气推上来,这样就可以一方面润身体的燥,一方面把感冒推出去,这是葛根的用法。

 

身大热,如果感冒开始往燥热的方向发展,是有可能用葛根的。

呕吐,治疗呕吐就不是绝对用葛了,光是《伤寒杂病论》里面,治呕吐就很多不同的方,一个「吐」就可以有很多的病机,所以我们不能说什么呕吐都用葛来治。

那葛治什么呕吐呢?因为葛是一个凉润的药,如果那个人是胃有热的呕吐,胃有热的呕吐称为「卒呕吐」,就是「忽然呕吐」,偶而出现的,不是慢性的体质的病,而且这个症状比较会是小孩子身上,大人的话,胃都已经冷掉了,比较没有。小孩子忽然吐的话,有时候,吃一点葛粉,是可以的,清胃里面的热毒。

诸痺,这个诸痺,硬要抝,可以说葛根可以通畅阳明区,阳明主人的肌肉,肉通了就比较不痺,但实际上,说白了,人后脑勺僵硬,可以治到,其它地方,葛根治不太到。《神农本草经》就是这样,它如果讲的是「诸」这个字,不是「百」,就是只治几种。

解诸毒,解「诸」毒就是只解几种毒,但不是每一种毒都解,每一种都解的会写「解百毒」。

古时候,葛用来解什么毒?解很多毒,但是它解很多毒,可能不是因为它的药性特别宏伟,而是因为它在古时候是「很容易取得」的东西,就象是治烫伤,可能用三黄粉效果很好,可是你家没三黄粉啊,用色拉油擦擦也会好很多,这是因为你手边有嘛。

古时候,葛是一种又可以吃、又可以作药物的东西,所以手边有,怎么用它,就有很多发挥的空间,狗咬、老鼠咬、虫咬、蛇咬,都可以用葛去敷。

但不一定是因为它特别有效,是因为它随手可以拿到。如果单看它解什么毒特别强,可能是解巴豆毒吧,中国的泻药,有些是又泻又寒的,比如说大黄,大黄吃了以后,热会被泻掉、肠子会变凉;还有一种又热又泻的药的,就是巴豆,吃了巴豆后,泻了后肠子会变热,张仲景用巴豆时,怎样才能停止巴豆的泻?那就是吃一点冷水、喝一点冷稀饭,才能让泻停下来。

这样的东西,你如果用比较凉润的东西,像葛根这样的东西吃下去,刚好可以中和巴豆的影响,用来中和巴豆热泻的药,是用葛。

起阴气,葛的这些主治里,就是「起阴气 」这三个字最要紧了。常常有些本草学者,在看历代的本草著作时,会觉得《神农本草经》有它很厉害的地方,葛的要紧,其实「起阴气」三个字就足以概之。

象是栝蒌,它可以滋润、它有补津液的调调;可是葛根,它「不补」。「起阴气」,后代有人把它写成「升津液」,而且一定要写成「升」,不能写成「生」,不可以认为葛根是可以补充津液的药,它不能补充,它只能拿原有东西,用在别的地方,它只能搬运,不能补充

葛根一般人吃下去都不会有副作用,但吃多了人会散气,还是会虚的,所以历代的本草说,这个东西,是一个可以暂时用的东西,不是一个吃长期的药。当然夏天要清暑,用葛粉作成像绿豆粉的东西,有些店在卖,偶尔吃一点点,那没有关系。

葛的药效很弱,张仲景用在桂枝加葛根汤里面,是四两起跳,不像桂枝汤是三两一个单位,葛根是放四两。至于煮药时,要先用一斗水,就是十碗水煮葛根,煮掉两碗水,然后再放别的药,再煮成三碗,分三次吃,它说「不须啜粥」,桂枝汤要喝粥来帮忙发汗,而桂枝加葛根汤不要喝粥,

我到现在都还在想这是不是一个错简,因为呢,当初宋本在传抄时,就已经把葛根汤跟桂枝加葛根汤抄乱了,葛根汤是确定不要啜粥,因为有麻黄,桂枝加葛根汤是不是要啜粥呢?

那就很难说,因为葛根本身有一点发的效果,可以代替粥的效果。但是,其实,我讲白一点,临床上,无论是用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还是葛根汤、麻黄汤,如果你发不出汗来,终究还是要喝一点粥的啦,所以要不要啜粥,是「教学上」的对比。

实际上,用麻黄汤,喝一点粥也没关系。其余就如同桂枝汤的将息和禁忌,将息就是「帮那个人调养」的意思,其它的该遵守的,比如说喝一次没有好,下一帖要快点喝,时间间隔缩短,还有不可以吃什么等等……就跟前面桂枝汤的注意事项一样,但跟桂枝汤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可以省掉那一碗粥。

至于说,为什么要先煮葛根呢?你们觉得药先煮进去先有效,还是后有效?是先提名先表决,还是先提名后表决?

像麻黄要先煮,我们能理解,因为麻黄比较厉害,所以煮久一点比较温和。可是葛根本来就不是那么猛的药,所以它先煮的话,意义在哪里?

可能有一个意义是说「一个药先煮了,药性会变得比较慢一点点」,先煮葛根、后煮桂枝汤结构的这些药,这样的煮法,会先让桂枝汤结构先发挥作用,发挥到一半的时候,葛根的药性才出来,会有这样的调子在里面。先让桂枝汤结构的药性出现,桂枝汤先从脾胃到营分、再到卫分,于是清到太阳经,然后葛根从太阳经追上来。

桂枝汤走到太阳经是一个间接传递,葛根入太阳经是直接传递,所以让葛根慢一点点,这样跟桂枝汤可以刚好搭得上,我觉得以临床上吃药的感觉来讲,比较像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