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叔叔论栀子豉汤的功效应用

◎药的煮法:栀子乾薑汤:栀子、乾薑各三钱,每次煮一次的份即可。栀子豉汤:栀子、豆豉各三钱,每次煮一次的份即可。

◎注意:煎煮时豆豉皆要后下,就是先煮别的药最后才下豆豉。因为豆豉是很温和的药,如果煮太久就没有力道了,肾气出不来。所以豆豉要后下,药效才够力。

◎是否为吐剂?

◎争论点:栀子汤剂皆有注明「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意思是,如果喝药汤后会吐,就不要继续喝。依仲景的文字表达法,若是发汗剂,发了汗就不要再吃;若是泻剂,则拉了就不用再吃。基于此,有人便误以为栀子豉汤是用来让人吐的,吐了之后就好了,就不用再吃;历代于是有些归类法,把栀子汤剂划归为「吐剂」。可是临床上,栀子汤剂是不是吐剂呢?不是!

许多医家终其一生,用栀子汤剂没有见过有人吐过。栀子汤剂并不是会让人吐的药。即使说一闻到豆豉的味道,就会令人作呕,但是它并非吐剂,不会因为喝下它而吐。

JT他是能用栀子乾薑汤,就不会去用栀子豉汤,因为豆豉臭臭的,很难吃。

这个方子倒底会不会令人吐呢?一般而言是不会的。

若有人看了伤寒论的条文误以为喝了会吐,乃至于排斥这个方子是很可惜的,因为只要主证抓得准的话,这个方子就很好用,副作用低、效果好。

可是有人吃了这个方子却吐了。Why?有两个说法。

第一个说法是说:心火、肾水槓在那边的「虚邪」,如果胃或食道有残留的液体或尚未消化乾淨的食物,那麽「虚邪的能量」可能附著在「有形」的液体或食物上,一旦服了药,消除了水火对峙的状态,那一坨被邪气附著的有形物质就不知该往哪里去了,于是身体的自然反应便把它吐出来。

第二个说法是说:当有「心中懊憹」的证状时,往往东西吞不下去,悬在食道中,若是不舒服过了几个小时后才去买药,食道中的东西也馊了,所以等治好病之后,身体就决定把馊掉的东西吐掉。

在以上两个情况,偶而会发生呕吐的情形,但药方本身的确不是吐剂。

◎衍伸使用

当心中懊憹时的身体感会对应到肉体的「食道」。所以后面有些条文历代都拿来治疗和「食道」有关的病:如果吃东西时,觉得食道吞嚥有灼痛感、不舒服、或食道发炎时,栀子汤系的药物很有用。可是栀子汤系最好在确定食道有发炎或有受伤时再用。

因为仲景另有一方名为「旋覆代赭汤〔卷八第四十条〕」,其主证也是吃东西时,好像胃里有一口气顶住塞住,吞不下去,那一坨食物要慢慢才能吞下去,不要和栀子汤证搞混。

若是栀子汤证的话,心中要有懊憹的感觉,不管有没有吃东西,心中都脱不开胃酸的灼痛感、刺痛感、磨擦感。

◎栀子甘草豉汤

【卷七第四十九条】

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

栀子甘草豉汤方中,甘草二两是用来「补气」的。

桂枝汤方用甘草二两,是用来定中轴坐标的,在栀子甘草汤方中为何变成补气的呢?à

说明:栀子甘草豉汤方是二服,煮成分二次服用的,而分二次吃的二两,等于是分三次吃的三两,这相当于「理中汤」方甘草的比例,所以得知栀子甘草豉汤方的甘草是用来补气的。

为何补气要用甘草,不用别的呢?不是不能用别的药材,而是用别的药材要有功夫。☆仲景用药的习惯是「补气用炙甘草,补津液用人参」。

现在不是津液不足,是「气」不足,所以要採用甘草。

如果要用人参,不可用红参,因为「红参」具有「肺虚能补肺,肺热还伤肺」的特性。栀子豉汤证本身就是太热,热气下不来,如果用了「红参」,就会补到热气,反而有害。

人参可以用白参即粉光参、东洋参、或党参,参一吃下去,气就会往肺那边走。可酌加「半夏」让气能降下来一点。

但是用栀子甘草豉汤原方的「炙甘草」也好,因为这个方子是很小品的,不太需要特地去费神。

栀子甘草豉汤证的主证是「少气」,这个证不好抓。因为生病的人,汗后、下后,当然没有力气,谁不「少气」呢?如果问病人累不累,想用这样来鉴别他有没有少气,病人都会说,没睡饱当然会累哦!这样的问法就不容易抓到主证。临床时,不如改问病人「有没有呼吸急促的感觉」。当肺气不够时,人会有一喘一喘的情形这样问比较能问出所要的答案。

◎如有呕吐加「生薑」以降逆止呕。生薑加得比较多,以一次的分量而量,栀子、豆豉都用三钱,生薑可以加到八钱,甚至更多。

〔卷七第四十九条〕三个汤方是很单纯的加减,如:有气虚à加甘草补气;有呕吐à加生薑止吐。不会很难理解。

〔卷七第四十九条〕是栀子汤系第一个条文,理解这一条之后,看后面的条文就不会很困难。后面的条文可以帮助我们把主证抓得比较清楚。

〔卷七第四十九条〕「发汗及吐下后」在临床上,如果是吐后或下后,容易变成「栀子乾薑汤证」;如果是发汗后,容易变成「栀子豉汤证」原因:「栀子乾薑汤证」与脾有关,「栀子豉汤证」与肾有关

出现栀子汤系的证状时,有可能不是发汗、吐下引起的,而是因胸腔里有热气闷住鬱闷之火所致。

当天气很热,身体的排热机能不够用时,胸腔里会堆积、憋住、闷住太多热气,而引起栀子汤证。

郝万山讲一个故事,有人胸口有病,疑似咳嗽,一直医不好,直到有一个老医生看出,是因为病人某年受了热,热一直闷在里面出不来所致。于是开栀子豉汤,一小包药,栀子、豆豉各几颗,开了七串像玩具一样,服药数日而愈,可见栀子豉汤能处理闷住在胸口的热。

【卷七第五十条】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发汗若下之」:之前怎麽发汗不管,因为有很多可能性。

「而烦热」:这个「热」可能是体温上升引起的。栀子豉汤证毕竟是感冒还没好的延续证状。

※古方以豆豉发感冒;当感冒病邪在体内时,豆豉能把肾气充塞全身,并把病邪逼出去。

「烦热」的热,可能是感冒未愈尚有发热,也可能是「杂病」引起的。

「胸中窒」是食道的部位有闷闷的、塞住的感觉。

栀子豉汤的身体感可能是〔卷七第四十九条〕的「懊憹」,也可能是〔卷七第五十条〕的「烦热、胸中窒」。

〔卷七第五十条〕的临床应用:肉体有形的食道发炎时,用「栀子甘草豉汤」,甘草用生甘草※生甘草消炎,炙甘草补气

当吃火锅灼伤食道、吃红豆麻薯灼伤食道日本大塚敬节、或喝六十度酒精的烧酒引起食道出血…等等,凡食道灼伤而有胸中窒感觉时就用「栀子甘草豉汤」。

【卷七第五十一条】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是说已经病了一段时间,人有点累了。

用过下法之后,人就会心、肾脱离,于是「身热不去」,身体在发烧。

其实倒底怎样叫「发烧」,JT自承他也说不准※JT云,今中暑,额头烫烫的,可也不能随意说这就是发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