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左常波:倒马针法和动气针法的原理

十五、倒马针法和动气针法的原理

我们在太溪穴上扎一针,沿着足少阴肾经,在半寸的奇数倍位置去刺激机体,会有一种暖的感觉,相反,如果在半寸的偶数倍位置去刺激,则会产生一种凉的感觉。

“整体”的概念

刚才讲的,如何以针法去配合,完成这个一气呵成的治疗过程,是一个小的环节,依然要把它放在整体上去理解。

我整体上想要达成什么目标,而我围绕着每一个针法每一个取穴,如何去促进这个整体的完成。

你有一个整体的概念以后,每一招,每一势都变得非常生动,非常活泼,非常有意义的。

所以永远不要学一方面的针法,一招一法,要放在一个整体的背景去学,我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倒马针法

这个倒马针法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是非常有意思的。在董景昌师公创建的针法体系里面,他有一个叫倒马针法,什么意思?

他用两针或三针并列的方式,加强疗效的一种针法,他就是两针并列或者是三针并列。两针并列是小倒马,三针并列是大倒马,他这么去讲。

为何这样去并列?这个我们不得而知了。因为董景昌给我们留下太多的谜,我们实在没办法去破解。

我用很多功夫的去了解他的家乡,去找他的痕迹,却找不到什么(有用的)东西,这永远是个谜了。

倒马针法,这里面有很特殊的现象,这种针法与其说是一种针法,不如说是一种穴法。

他的很多取穴,都是两三个出现的。比如说我们提到驷马穴,就是驷马下,驷马上,驷马中三针并列。

其实他那种针法也是一种穴法,他习惯在某一个区段,身体表面的某一个区段,当成一个取穴单元,他去取穴,这很有意思。

有时候临床用的时候呈直线的,比如说内关和间使穴相配佐,也是一种倒马针法,对不对?

按照他这样理解,他这个作用是加强了,这个很有意思。他的不同的部位,他的所谓的倒马针,两针之间的间距是不同的。

他的手背上,手掌手背两针相隔是一寸的,但是在胳膊上,他的大小不同,一寸到两寸左右,但在大腿上,倒马针取穴就两三寸了。

而两针之间的距离,这个也很有意思。在中国主流针灸界之外,有很多的民间高人,确实很厉害,他们在我们一些想象不到的环境下,下了很深的功夫。

其实我是真的跟很多人学习过,当我面对这些人的时候,就会觉得中国人太聪明了。

当我讲到倒马针法的时候,我想到我以前拜访过的一个老师,这个老师很厉害,他就发现了一种很特殊的现象。


特殊的现象

他有一次在扎针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很特殊的现象,比如说我扎了一针,太溪穴,比如说具体在太溪穴上两寸半的地方,再扎一针,或者用一个东西,轻轻地去按压那个点的时候,按照两寸半去按压那个经络,他在身体里面产生一种热的感觉。

你看这是半寸的奇数倍,0.5寸的五倍,2.5寸。

当他按照半寸的奇数倍,去刺激机体,他发现会有一种暖的感觉。

反过来,他在隔着太溪,半寸的偶数倍,隔一寸,或者两寸的时候,他产生一种凉的感觉,听明白了吗?这个很有意思。

后来他发现这个效果还挺有普遍性的,他做了一个更广泛的调查,发现一个规律。

扎这个针灸就像一个共振波一样,但是这个波有振幅是吧?就像是上弦波下弦波一样。

当扎这个针以后,我离开它两寸半以后,再去扎第二针的时候,正好是他的最峰值,它的峰值在上面,也就是说我经过这样一种接力的取穴,会让我扎这一针的效果放大到无限大,而且非常传的非常远,信号不断放大,而且一点不会衰减。

我看到这个我就在想,这个倒马针法也是很有意思的。那么这里提到的2.5寸,它是关于长度的,这个2.5寸是同身寸(36:53),是病侧测的,明白吗?

如果说他扎了一针合谷穴,由这个合谷穴头面部疾病的走向,他怎么进行操作?

他在大肠经上,从合谷穴开始,每2.5寸,都扎一针。你试一下,他这样这样做,当其他方法很难达到效果的时候,用这种间距去扎针的时候,他会让信号放大。

在峰值上,而且是高峰值上,让信号放大,而且能够产生一个明确的指向性,所以针刺之间的间距非常有意思。这个2.5寸是他确定的,大家可以去试一下。


“上病下治,左病右治”

这个董氏奇穴的倒马针真的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东西。我举个例子,在针灸治疗的时候,他喜欢上病下治,左病右治。

比如说髋关节的病变,他喜欢肩关节的地方扎针,上下对应,左右对应。

那么这个时候,如果髋关节的疼痛是一个大面积的疼痛,他完全可以在肩关节相对称的那个位置,用两三针四针的样子,围成一个小小的面积,来对治那个大面积的疼痛。

这也是某一个区段,某区域解决的办法,来治疗疾病,我觉得这个真的非常有意思。他是一种针法,也是一种穴法,他取穴有这么一个习惯。

这样一个针法,在十二经针灸里面也是可以用的,包括我刚刚讲的地方大家也可以试一下,2.5寸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这个就是倒马针法啊。


动气针法

那么先扎哪一针?你像灵骨和大白都是倒马针,我们先扎灵骨再扎大白,总有一个主次。

动气针法,这种做法,是董师公这样做的。但是起的这个名字,是谁?是杨维杰老师起的名字,我觉得这个名字起得非常好。

现在很多人都用运动针法来概括它,我觉得远远没有动气针法来的传神。为什么会这样?等一下我分析一下你就知道了。

现在也有人用运动针法治疗一些运动系统的疾病的时候,扎一针,让你动一动,是吧?

当年董师公就是这样,扎完一针,他说动一动,就这样动一动。也没有起什么名字,就扎完以后让你动,哪有病就动哪里,杨维杰就提出这是动气针法。

动气针法,动,跟气联系在一起,动也激气(音),一动的话,气也过去了。

具体这个怎么操作?当我们在治病的时候,我们会选择一个穴位,我举个例子,右边的膝盖,有时候我们喜欢取左边的内关穴。

我在左边扎一个内关,我在内关这边轻轻有的摸了一下,找了一个痛点,扎了一针,这是一个主治穴。

当我们在这个特定穴位进针得气以后呢?我一边捻针,一边让患者活动患处,明白了吗?

首先选择一个最特效的穴位,然后再行针得气的同时,让他活动患处。

这里面大有学问啊。我右边的膝盖痛,扎左边的内关穴,让活动一下右边的膝盖。

这里面很有学问,什么学问?

如果我的膝盖,我走平路不疼,我就上楼梯疼,怎么办?

看到过没有,有很多人的膝盖是可以的,上楼梯或者下楼梯的时候疼,怎么办呢?我让患者做一个能让他产生疼痛的动作。听明白了吗?

膝盖是上楼梯疼,你扎完左边内关以后,你让它活动活动。

有时候活动半天不管用,因为你没有让他处在产生疼痛的动作的附近去做,这个非常关键。

但是这个针法的操作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当我们操作的时候,就是初诊的病人,第一次来扎针的病人,我一般主张让他们躺着扎针。

特别是放血的时候,有些人站着放血容易晕针的,他站着没看到血但是容易晕血晕针。甚至我们建议宁可坐着也不要站着,特别是第一次。